天天看點

福大量大 量大福大

福大量大 量大福大

“福”字瓷器

福大量大 量大福大

“福”字香爐

将樂是曆史悠久的“福地”,早在西漢元光至元鼎(公元前134—前111年)年間,閩越王無諸就在将樂建立“校獵台”和“高平苑”。西漢建元年間(公元前140—134年),餘善更是鑼鼓喧天、彩旗獵獵地到将樂建造“樂野宮”,作為其歌舞狩獵的休閑享福之所。

三國吳景帝孫休永安三年(公元260年),将樂正式置縣,屬建安郡,因“邑在将溪之陽,土沃國樂”“東越王樂野宮在是”,取名“将樂”,成為建縣後縣名一直沿襲至今不變的全國為數不多的縣份。

将樂之“福”,展現在這方沃土的物華天寶。縣域崇山疊嶂,雖山高路險,但境内90多公裡流程的金溪河自古水運暢通。沿岸的将樂先民在商周時期已開始燒制陶器。晉代就能燒制出高檔次的雞首龍柄壺和褐色點彩罐。到唐代,将樂龍池碑、硯已馳名八閩。在今陝西省西安曆史博物館“唐三彩”展區,挂着一幅“唐代瓷窯遺址分布圖”,圖中清晰标注了全國60多個瓷窯遺址,“将樂”位列其中,說明将樂的瓷器在唐代已聲名遠揚。

2018年,在将樂金溪上遊的萬全碗碟墩窯址,文物工作者考古發掘一個宋代分室龍窯遺址,由此可以論證當時将樂瓷器制造業的發達。從這裡出土的許多瓷器,器身醒目位置都寫有“福”字,或飾以寓意“福氣滿滿”的蝙蝠圖紋。2019年1月,“樂土瓷韻”福建将樂窯文物展在北京大學賽克勒考古與藝術博物館舉辦,展出了由宋至清的133件(套)完整器精品、200多件将樂窯标本。

至宋代,将樂已開始采掘金、銀、銅、 鉛、鐵、石灰石等礦物。到明代,将樂已形成六市、五墟、三會的商業規模。也大概在這個時間段,當地西山紙手工制造技藝開始走向成熟。清代乾隆時期,将樂西山紙被列為“官紙”,供印制《四庫全書》所用。

将樂先賢,著名的理學大家楊時在《與許高老》一文中說,将樂這塊“福地”是“五季避地之所”。他輾轉四處求學講學或為官,但退休安享晚年最想去的“福地”,就是他的故鄉将樂,按他在《資聖院記》一文中所寫,是這樣表達的:“周流四方,欲營菟裘而無易于吾之故丘者,豈特昔人樂居之哉。”

今天的将樂城鄉,随處都可以讓人感受到濃郁的“福”氣息。當地民諺喜歡以“福”喻理,“樹盼春天人盼福”“福大量大,量大福大”“人在家中不知福,船在河中不覺流”“人生本多福,平淡也知足”,凡此種種,不一而足。

安仁鄉石富村村前有塊巨石,鄉親們親切地将其喚為“五福墩”。從安仁洞前,流經澤坊、伍宿到萬安的溪流,鄉親們為其取名“安福口溪”。大源鄉山坊村一座木廊橋始建于清代,重檐歇山頂結構,坐東向西,橋基毛石砌體,單孔石拱橋台,鄉親們稱其為“永福橋”。地處大源溪源村的一座木拱伸臂式平梁橋始建于清代,橋基卵石砌體單孔,由三橫三縱依次疊伸橋台,橋面闆橫向平鋪,建構精巧,鄉親們将這座木廊橋叫作“福興橋”。

在将樂鄉間,家家戶戶都建有瓦木結構的谷倉,用以存放芝麻、面粉、稻谷等曬幹後的食材。如何給谷倉裡堆積的稻谷等糧食做标示呢?聰明的客家先民發明了谷倉印。秋收過後,糧食進倉,鄉親們喜上眉梢地在一堆堆稻谷或一筐筐芝麻、米粒上蓋上谷倉印,其一是為了圖吉利,其二就是做很實用的防盜标示。

當地收藏了大量的谷倉印,其中一塊“福”字的木刻方形雕版,背面是稻穗狀的印紐,滿載着人們對豐收和福運的憧憬。(李宣華 文/圖)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