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我們對中國男足失望透頂,但對中國男網還應抱點希望~

今年的春節,體育似乎變成了主角。澳洲網球公開賽納達爾的驚世奪冠餘韻猶存,冬奧會就在北京瑰麗綻放。當然,中國男足慘敗越南和中國女足亞洲杯奪冠前後腳發生,以強烈的對比形成了巨大的輿論熱度。

我們對中國男足失望透頂,但對中國男網還應抱點希望~

當然,把女足和男足放在一起比較肯定是不大公平的。男子足球是世界第一運動,系統成熟而完善的職業體育。而女足還遠達不到這樣的商業規模,和其他奧運項目一樣,女足的勝利依然是中國體育體制的優勢展現。

真的,中國體育的體制是有優勢的,如果沒有體制,中國在過去幾十年裡應該都沒有運動員這個職業了吧。對于大多數奧運會項目,既沒有全年穩定持續的聯賽,大型賽事也沒有豐厚的獎金,想要靠獎金維持自己的生計是基本不可能的。

但是在我們的體制裡,運動員從進隊起就有工資和生活保障,取得優異的成績更是名利雙收,前程無憂。這些都是外國選手羨慕不來的。

然而,在一些報導中提到,中國培養一個奧運冠軍的成本在數億元(具體資料有很多說法,但大緻都是這個數量級),這還是對于大多數非職業體育項目而言。即便在并不激烈的競争環境下,我們的成本也僅夠在每個項目建構一個數百人的基層規模,并希冀通過層層競争和篩選,最終以完備的體制保障催化出一個又一個的冠軍。

我們對中國男足失望透頂,但對中國男網還應抱點希望~

當然在這套機制裡,也有着非常明确的獎懲機制。運動員在巨大的經濟利益和階級躍層的機會面前必定傾其全力,而一旦錯失金牌則會面臨着失去未來的機會和被上司與群眾問責的艱難境地。雖然這很殘酷,但至少一切都有着向着積極方向的利益驅動。

然而在職業體育更大規模的殘酷競争下,一切似乎都不那麼輕易了。首先如果我們的體制要按照其他項目的方式打造一個和國外規模相似,擁有數萬專業隊員的基本盤,這個成本是難以估量的。

體制的經濟推動力是巨大的,但是體制的能量并不是無限的。尤其是在對體育的投入上,我們收到的更多是社會效應的回報,在經濟上收益十分有限。從事體育産業的人都知道,這個行業真正想從市場上掙錢是非常艱難的。

但即使是這樣,在職業體育面前,中國體育的固有思維模式依然沒有變,多年來他們都試圖“擇優”挑選,“重點”培養,把資源集中在少數“有潛力”的選手上,更渴望賭一把。

我們對中國男足失望透頂,但對中國男網還應抱點希望~

如果真的是賭局,我覺得還有赢的希望。但無奈的是,這是一場注定會輸的賭注。集體項目無法客觀量化選手的水準,你很難明确地把勝利歸功于某個選手,也無法準确地把失利歸咎于某個隊員,沒有任何人真的需要對中國足球負責。

至少到現在為止,輿論是不是還是在罵中國男足,卻難以真正把矛頭指向其中的某個人?這種無法追責的情況更加滋生了腐敗。

我痛恨為了利益就失去了夢想和節操的男足選手,可是當你一個人傾盡全力,還有另外10個人在拖你後腿的時候,預期的榮譽和利益如此遙遠,你又用什麼激勵和鞭策自己。如果你從很小就意識到努力拼搏也不如斡旋關系獲得的資源和收益多的時候,又有多少人能從一攤淤泥中覺醒而出呢?

我們對中國男足失望透頂,但對中國男網還應抱點希望~

在職業體育,尤其是集體項目面前,曾經體制的威力顯得那麼無力,甚至連它非常成熟的一套獎懲機制都失效了。但網球作為個人運動,中國男子網球至少還沒有完全淪為渾水。

從某種角度上來說,至少個人運動擺脫了隊友、主教練等因素的幹擾,甚至隻需靜候一個天才就能迎來突破。就像我們一直說李娜的成功是短時間無法複制的,也是因為她的成功雖然有體制培養的功勞,但更多是基于她的“天才屬性”。

我們對中國男足失望透頂,但對中國男網還應抱點希望~

當然,男子網球競争更加激烈,誕生天才的機率依然要靠足夠大的“基本盤”。但我們确實也能看到,有越來越多的家長願意把孩子送去學習網球,包括兩位足球名宿張衛華和商毅都讓孩子選擇了網球而非足球,這并非是一種巧合,而是他們基于自己置身中國體育之中,對于未來的某種判斷吧。

至少到目前為止,兩位小夥子都讓中國網球向前走了一小步,遠比踢足球有希望。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