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新春走基層:錦鯉“旗袍”、真皮醒獅頭……非遺手藝人打磨特色皮具迎新春

新春走基層:錦鯉“旗袍”、真皮醒獅頭……非遺手藝人打磨特色皮具迎新春

何巍制作的是一款錦鯉皮具套裝,結合非遺福州角梳傳統技藝,他說,喜慶的顔色寓意迎新春。東南網記者 林先昌攝

東南網2月7日訊(本網記者 林先昌)在福州三坊七巷光祿坊路上,福工皮具制作所内,“非遺”福州髹漆全牛皮箱制作工藝第四代傳承人何巍這兩天沒有休息,仍在不停趕工忙碌着。

“手藝活,就需要精雕細琢,慢慢打磨。”何巍說道。

何巍正在制作的是一款錦鯉“旗袍”皮具套裝,外觀以傳統旗袍樣式為形,裡頭可以裝梳子,适合年輕人的樣式。何巍這些年讓傳統技藝回到大衆視野,為了符合現代人的審美要求,不斷地探索融入潮流元素,甚至是改變原有的一些技藝流程,能把茉莉花膏、福州花燈等其他非遺傳統元素及本土傳統技藝融入皮具制作中。

“這個角梳套裝采用錦鯉魚皮制作,寓意為新年順發,順利發财。”何巍說道,采用旗袍的樣式,民國時期旗袍鼎盛,福州也出了很多才女,她們都喜歡穿旗袍,也可說是‘才女梳’。”何巍說道,民國的十大才女之一林徽因就是福州人,現在網絡上能找到她當年的照片,很多都是穿着旗袍拍攝的,很具有古典美,我的産品靈感也正來源于此。

何巍介紹,在南方,有舞獅迎新春的傳統和風俗,辭舊賀歲。“我也正在打磨一款真皮的醒獅頭,先按紙皮設計出獅子頭的模樣和規格,再用牛皮進行制作。”何巍說道,這款産品需要2-3個月才能好,因為手序工藝較為複雜。

“這兩款産品都是和其它非遺項目一起結合共同完成,‘才女梳’與非遺福州角梳傳承人商老師一起合作,醒獅頭與非遺福州花燈傳承人鄭老師一起合作。”何巍說道,這兩年他也不斷嘗試與不同非遺項目合作,碰撞出不一樣的火花。

記者了解到,髹漆全皮箱和藤漆皮枕、花燈、鏡箱、“桶石”,曾是福州民間婚嫁時需要特别制備的“五大嫁妝”。歲月流轉,曾幾何時,除花燈外,其他四樣都絕迹于江湖。

新春走基層:錦鯉“旗袍”、真皮醒獅頭……非遺手藝人打磨特色皮具迎新春

何巍正在用紙皮設計測量出醒獅頭的規格大小。東南網記者 林先昌攝

何巍原本是網絡遊戲公司高管,十幾年前放棄高薪職位,專注學藝,讓髹漆全皮箱制作工藝有了延續和發展。2018年,髹漆全皮箱制作工藝被列為福州市第五批非物質文化遺産代表性項目,何巍成為區級傳承人,他說:“一開始沒覺得會做多久,不曾想一不小心10年過去了。”在髹漆全皮箱的全盛期,商号制作每一口皮箱,都講究為顧客提供個性的“私人定制”,加上品質過硬,被今人譽為“老福州人的‘LV’”。

據福州皮具行業老手藝人回憶,制作工藝最早可追溯到明末清初。傳說當年鄭成功收複台灣後,福州一名皮具工匠渡台回購戰馬的馬鞍。相傳,馬鞍裡藏有騎兵的金銀細軟,皮匠是以積累了“第一桶金”,回榕後,他開了第一家專門制作皮箱的店,後來還融合了福州本地特色的髹漆技藝。史書曾記載,清光緒年間,朝廷派閩籍官員陳璧回鄉,召集能工巧匠進京制作禦用皮箱。

新春走基層:錦鯉“旗袍”、真皮醒獅頭……非遺手藝人打磨特色皮具迎新春

近年來,何巍也利用直播等新媒體技術手段推廣傳統技藝。東南網記者 林先昌攝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