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冰絲帶”又誕生奧運紀錄 “最快的冰”蘊藏哪些“黑科技”

2月7日,北京冬奧會速度滑冰女子1500米決賽在被稱為“冰絲帶”的國家速滑館舉行,荷蘭選手維斯特以1分53秒28的成績,創造了新的奧運紀錄,并奪得冠軍。

這也是北京冬奧會在“冰絲帶”誕生的第三個奧運紀錄,“最快的冰”名不虛傳。

多項技術與措施造就“最快的冰”

“速滑場館一定要為運動員出成績提供最好的條件,我們把‘最快的冰’作為最重要目标。”國家速滑館智慧場館建設和應用關鍵技術研究與示範應用項目負責人李久林談到。

影響“最快的冰”的因素很多,其中有一個最重要因素就是冰面的品質和溫差。李久林表示,團隊圍繞“最快的冰”和綠色低碳目标,在重點研發計劃支援下,創新了二氧化碳跨臨界直冷制冰系統,這套制冰系統不但将節能環保GWP值(全球變暖潛能值)由最初将近4000降為1,同時還能控制冰溫。

此外,團隊通過雷射掃描跟BIM模型進行比對,檢驗、保證冰場下12萬米不鏽鋼制冰管道處于精準位置,保證冰溫均勻。為保證冰闆混凝土平整度,采用雷射測量技術,使1.2萬平方米冰場平整度偏差從原來5毫米驗收标準最終達到最大不超過3毫米。

李久林表示,團隊對風速、濕度等一系列因素進行管控,包括基于數字孿生場館室内環境的精細調控,所有這些都為運動員創造最好的成績、打造“最快的冰”作出貢獻。

兩小時實作“最美的冰”到“最快的冰”轉化

“冰絲帶”又誕生奧運紀錄 “最快的冰”蘊藏哪些“黑科技”

2月5日,中國隊選手武大靖(前左)沖向終點。新華社記者王毓國攝

2月5日,在短道混合團體接力決賽中,由範可新、曲春雨、武大靖、任子威、張雨婷組成的中國隊,以2分37秒348的成績第一個沖過終點,奪得冠軍。中國軍團的北京冬奧首金就此誕生,冬奧會曆史上的首枚混合團體接力金牌誕生了。

就在短道混合團體接力賽前,首都體育館在兩小時内完成了一次“冰冰轉換”,從花樣滑冰冰面轉換成短道速滑冰面,成功實作“最美的冰”到“最快的冰”轉化。

據了解,花樣滑冰和短道速滑對冰面有着不同的要求,花樣滑冰要求冰面厚一些,短道速滑要求冰面薄一些,花樣滑冰要求冰面軟一些,短道速滑要求冰面硬一些。

兩小時能做到“冰冰轉換”轉換已屬不易,然而在2月13日,因運動員訓練和比賽需求,留給“冰冰轉換”的時間僅為一個半小時。中建八局冬奧首體永久設施保障組綜合負責人劉博表示,在這一個半小時内完成制冰系統轉換,需要調整制冰機組數值,專人監控冰面傳回的實時溫度,同時要保證制冰系統、融冰系統,自動控制系統、純水制備系統等正常運作。(楊虞波羅綜合自人民網、新華網、北京青年報、科技日報)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