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吳為山:用藝術的形式架起文化交流的橋梁

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國文聯十一大、中國作協十大開幕式上的重要講話通篇閃耀着馬克思主義理論的光芒,充分說明文藝事業是黨和人民的重要事業。當聽到“黨和人民需要你們、信賴你們、感謝你們!”時,我熱血沸騰,總書記對文藝工作者的高度信任化為無限的動力,更堅定了我們為偉大民族複興事業鼓與呼的信念與決心。

習近平總書記希望我們“心系民族複興偉業,熱忱描繪新時代新征程的恢宏氣象”。一百年來,中國共産黨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團結帶領中國人民在這片廣袤大地上繪就了人類發展史上波瀾壯闊的壯美畫卷,書寫了中華民族幾千年曆史上最恢宏的史詩。中國美術館藏有13萬件經典作品,其中有一系列展現中國共産黨百年曆史的重大題材作品,不乏人們耳熟能詳的優秀作品。

表現革命的優秀作品,如誕生于烽火年代的延安版畫,以鮮明而深刻的藝術形象鼓舞民族鬥志;如石魯的國畫《轉戰陝北》(中國國家博物館藏)以高山仰止的恢弘構圖,将革命領袖運籌帷幄的形象表現得厚重而博大。表現建設的優秀作品,如吳作人的油畫《三門峽工地》展現了三門峽的壯闊,讴歌了社會主義建設的熱情與成就;關山月的國畫《綠色長城》展現了沿海人群眾志成城改造自然和保家衛國守護海疆的精神與力量。表現改革開放的優秀作品,如廣廷渤的油畫《鋼水·汗水》刻畫了青年勞工在熾熱的煉鋼爐前揮汗如雨的勞動場面,展現了他們吃苦耐勞的精神與剛毅樸厚的品格;詹建俊的油畫《潮》以浪漫主義的情懷描繪了改革開放新時期農民的豪情與壯志。表現新時代的優秀作品,如常青的油畫《未名湖畔》表現習近平總書記對青年一代的殷殷期望;商亞東的油畫《最美太湖水》以湖水污染防治為切入點,表現了青年科技工作者的喜悅自信與積極進取。

每部經典作品背後都有感人至深的黨史故事,展示着美術經典作品獨具匠心的藝術魅力,這些紅色經典美術作品令人過目不忘、直抵心靈,具備史詩般鼓舞人心的力量。文藝工作者當研究好、創作好、展示好、傳播好彰顯中國精神、催人奮進的佳構,不負偉大時代。

習近平總書記希望我們“堅持守正創新,用跟上時代的精品力作開拓文藝新境界”, 是以,美術作品想要真正走進當代人的心靈,唯有以新的審美創造突破固化的思維模式、表現樣式,用新的内容、新的形式為人民塑像、為時代立碑。如文化和旅遊部國家主題性美術創作項目精心策劃選題,聚焦現實題材,以美術作品反映改革開放40年來,特别是黨的十八大以來,黨和國家事業取得的曆史性成就、發生的曆史性變革以及中國人民為實作中國夢而進行的不懈奮鬥。同時,通過舉辦國家主題性美術創作研究班,以創作帶動教學、以教學推動創作,在出精品、出人才、帶動主題性美術創作的教學和理論研究、加強主題性美術創作人才梯隊建設等方面都具有重要意義,實作了顯著的綜合效益。

要發掘藝術發展與創新中所發生的表達方式,還意味着展示與傳播手段的不拘一格,用緊貼新時代的語言展現好中華曆史之美、山河之美、文化之美,全方位、全景式展現新時代的精神氣象。近年來,中國美術館依托館藏精品與新創作舉辦各類活動600餘場,通過“典藏活化系列展”展示古今中外藝術高峰,通過“捐贈與收藏系列展”弘揚藝術家的家國情懷,通過“弘揚中國精神系列展”彰顯中華美學精神,通過“國際交流系列展”加強國際文化對話。中國美術館不斷将館藏優秀作品梳理出來,巡展到全國各地,把有關題材的精品進行複制,送到革命老區,送到邊疆地區,送到民族地區,更好地宣傳黨史,使研究、創作、傳播三者合一,形成宣傳黨史的合力。2021年6月,中國美術館舉辦了“偉大征程 時代畫卷——慶祝中國共産黨成立100周年美術作品展”,展覽以時間為叙事線索,以420餘件美術作品呈現中國共産黨百年曆程,還創新性地利用VR全景技術、虛拟體驗、智能導覽等技術,同步線上全景展廳。觀衆可以随時随地線上上觀展,聆聽知名主持人、表演藝術家、配音演員生動講述作品及黨史故事,累積觀看量超3億人次,引發社會各界關注和熱議。還為中央廣播電視總台《美術經典中的黨史》《美術裡的中國》等節目的制作提供了一批經典之作,通過跨界合作,增強藝術感染力。

2022年,中國美術館和中央廣播電視總台共同主辦了“迎接冬奧會體育題材美術作品展”,促全民健身、推文化融合;還将組織創作并策劃主辦“慶祝中國共産黨二十大召開美術作品展”,以美舉旗幟、聚民心;“長征題材美術作品展”,展民族精神、傳紅色基因。

習近平總書記希望我們“用情用力講好中國故事,向世界展現可信、可愛、可敬的中國形象”,是以,我們要塑造更多為世界所認知的中華文化形象,讓大寫的“中國人”立于世界。中華民族艱苦卓絕的奮鬥史鑄就了偉大精神,它在曆史中、在現實中是可信的人和事的存在,在情感世界是可愛的、有溫度的平凡而高尚的人的存在,在精神的高度是可敬的傑出的英雄人物和時代楷模的存在。通過對承載中華民族精神的偉人、哲人、英模人物的塑造,能夠展示一個生動立體的中國,讓具有獨特辨識度的民族形象成為講述中國故事的有效載體。

我自1985年創作大型雕塑《新四軍東進》到去年創作大型雕塑《旗幟》……36年來,我将馬克思主義和中國優秀曆史傳統文化相結合,将偉大的民族精神和紅色基因熔鑄到作品中,我塑造的《馬克思》立于德國,《百年豐碑》立于法國,它們以藝術闡述中國故事、中國共産黨的故事。我創作的近600件表現中華民族曆史的人物形象,其中有50多件立于世界2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重要場所。譬如,立于希臘雅典阿拉果廣場的《神遇——孔子與蘇格拉底的對話》、立于烏克蘭駐華大使館的《心靈之門——烏克蘭詩人舍甫琴科與中國詩聖杜甫對話》、立于意大利達·芬奇博物館的《超越時空的對話——達·芬奇與齊白石》,均以“對話”為主題,表達了“和平”“平等”的人類共同的價值觀,用藝術的形式架起了一座中外文化交流的橋梁。

“新時代需要文藝大師,也完全能夠造就文藝大師!”習近平總書記的囑托言猶在耳,我們要堅定文化自信,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不負時代、不負人民,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實作中華民族偉大複興的中國夢作出新的更大貢獻。

(作者系中國美術家協會副主席、中國美術館館長)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