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成都地鐵工地出現明朝太監墓,墓志講述“男男合葬”的五百年往事

2014年3月,成都地鐵7号線金象寺附近工地上,一塊原汁原味的彩色墓磚出土。随着考古發掘的深入,一片氣派瑰麗的明代古墓群展現在人們面前。

經過考古前期探明,這裡有13座古墓,排成東西兩排,都用大型條石壘砌而成。墓葬形制大體一緻,但也有些許差別。

有的擁有前中後三室,有的隻有前後兩墓室,有單人墓,也有雙人合葬墓。

成都地鐵工地出現明朝太監墓,墓志講述“男男合葬”的五百年往事

其中的幾座豪華墓葬裝飾複雜,墓室内封門石上紅白相間的龍圖騰,四周刻着祥雲,八字牆的兩邊,還有彩繪的人物圖案,飄逸的紅色衣袖、藍色發帶動感十足。

根據以往考古經驗判斷,這裡應該是一處明代太監墓葬群。

明洪武十一年,太祖朱元璋将其第十一子朱椿封為蜀王,洪武二十三年朱椿來到成都就藩。

跟随他而來的,還有一批身份特殊卻起着重要作用的人,他們就是宦官太監!

成都地鐵工地出現明朝太監墓,墓志講述“男男合葬”的五百年往事

在五百多年前的成都,宦官們曾經擁有令人羨慕的權勢和财富。他們不但能夠左右藩王的意願,也在整個四川的政治經濟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發掘剛開始,大家就發現這裡的墓葬被盜掘破壞得十分嚴重。盜墓分子十分猖獗,使用了砂輪機、膨脹螺絲等現代工具,打開封門盜掘墓葬。

成都地鐵工地出現明朝太監墓,墓志講述“男男合葬”的五百年往事

雖然經過盜掘,在墓葬中還是有文物出土。第12和13号墓出土了數量不少的明代瓷俑。

成都地鐵工地出現明朝太監墓,墓志講述“男男合葬”的五百年往事

有趣的是,這兩座墓是雙室合葬墓。兩個宦官為什麼要合葬在一起呢?

他們之間有着怎樣的故事?

幸運的是,墓室中出土了儲存完好的墓志銘。從文字中我們可以解讀到他們二人的生平:

成都地鐵工地出現明朝太監墓,墓志講述“男男合葬”的五百年往事

成化十四年,8歲的魏玉離開貧瘠的家進入蜀王府,跟着典膳司馬公與奉承司阮公。為了不忘兩位的養育之恩,他被賜姓“雙”。

從此,世上再沒有魏玉,隻有王府中的一個小太監“雙玉”。

和“雙玉”童年入府,也被兩公養育的還有一個6歲的孩子

叫作

“阮英”。就這樣兩人從小就成了無話不談的夥伴。二人死後雙室合葬在了一起。

成年之後,雙玉從蜀惠王的貼身侍從做起,由于聰明伶俐備受恩寵,一步步走進了王府的

權力中心

成都地鐵工地出現明朝太監墓,墓志講述“男男合葬”的五百年往事

在墓志銘中還寫到,明嘉靖十年,雙玉太監督導修整了成都龍爪堰的功績,他的地位步步高升已經成為了“典膳”,其職位類似于今天的副廳級幹部。

很快,到了清理發掘最後一座8号墓。由于自身坍塌嚴重,此墓被“大揭頂”式的從上方揭開。清理到前室的供桌附近時,從淤泥中發現了一對青銅燈台、兩對瓷罐。

整個墓葬出土文物最為精美的是一對鎏金銀爵。他們裝飾有蝙蝠和仙鹿的紋飾,琢工精美造型别緻。此外,還有許多明代青花瓷碗、瓷罐。

成都地鐵工地出現明朝太監墓,墓志講述“男男合葬”的五百年往事

這是此處最後一座墓葬,打開後室的墓門,即可見到埋藏在這裡的最後一個秘密。狹小的墓室中,潮濕的環境讓棺木已經腐朽變質,墓主也隻剩下殘缺的屍骨。

清理工作十分艱難,狹小的墓室隻能容納一個人進入蹲着清理混雜着屍骨和随葬品的淤泥。放置在墓室最裡端的“買地券”上有幾行文字,寫着“明故藍池石公卒于嘉靖三十一年五月初”。

這是一位

“石玥”的明朝人。

8号墓主腰間系了精美的玉帶,身上挂了琥珀串珠。經過實驗室修複後,展現出了它們原來的面目。

成都地鐵工地出現明朝太監墓,墓志講述“男男合葬”的五百年往事

由于地鐵施工時間緊迫, 經過文物專家論證,成都市政府同意對這一明墓群實施異地搬遷保護。

易地搬遷

地點在明蜀王陵附近。

讓這些墓主人重新回到蜀王身邊,也許是他們最好的歸宿了…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