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中西方成人禮差異:中國冠笄之禮沿襲千年,西方卻流行成人禮舞會

盡管生活在今天,我們的習俗與古時候的已經有極大的不同,但是從人類文明發展的總體曆程和文化的傳承性來看,在一些我們習以為常的習俗中都能夠找到古代遺留下來的傳統遺迹。

成人禮也屬于習俗的一種,它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原始社會時代,它在這一時期隻是單純的與生産有關,即勞動的生産和人類自身的再生産。後來,随着生産力勢不可擋的發展、人類社會翻天覆地的變化,生活方式和習俗也随之改變。

成年禮的執行,标志着一個人的人生階段從一個時期過渡到另一個時期,對每一個人都具有重要意義。然而,從中西方成年禮的對比中卻可以看出它有着截然不同的含義,一個是告别童年,另一個是永遠的少年。

中西方成人禮差異:中國冠笄之禮沿襲千年,西方卻流行成人禮舞會

一、沿襲兩千多年的中的成年禮

關于成年禮的研究,可以從現有的習俗或文史、文物中去了解。與習俗相比,文史和文物可以更加形象、直白地将成年禮表述出來。不過,從時間次元上的比較來看,習俗固有其優長,它本身即帶有古代習俗的痕迹,是古代成年禮習俗曾經存在過的一種反映。

是以,同一種文化中的成年禮的分析,必須以時間軸來差別,可以将其劃分為古代和現代。

(一)中國古人的成年禮

這裡主要講述的是很有代表性的漢族成年禮。在古代的漢人中,加冠是成年禮的重要标志,是區分孩童與成年的中間線,如《禮記》中強調:“夫禮,始于冠”。

加冠之前,孩童與“成年人”之間的差別是頭發的紮别形式,如陶淵明的《桃花源記》中就有“黃發垂髫”的人物描繪,“垂髫”指的是還未進行成年禮之前的孩童。

那男女性該如何進行成年禮?儒家十三經之一的《儀禮》中就做了規定:“丁行冠禮,女行笄禮”,即行冠笄禮後,孩童方能變為“成年人”,他們的發式也将改變。

中西方成人禮差異:中國冠笄之禮沿襲千年,西方卻流行成人禮舞會

至于加冠的年齡,其實一般都會有出入。《左傳》中記載,“文王十二加冠…成王十五成禮”,而周禮對于成年禮的要求要往後一些,規定“二十弱冠”。

整個成年禮以男性為主,也以男性的最為繁雜,儀式和要求非常多。在《禮記·冠義》中就非常詳細地描繪整個成年禮的過程,它規定:“凡人之是以為人者,禮義也”。先“容體正、顔色齊、辭令順,以禮義備”;然後“正君臣、親父子、和長幼”,最後成年禮才算完成。不過,這些禮儀在執行時,并非隻言片語那樣簡單易行。

冠禮于祖廟中進行,換衣服、修發式、加冠和宴請賓客。其中,加冠是核心,共有三次更冠和改變發式,依次是一加缁布冠,二加皮弁,三加爵弁。它們各有深意,分别代表着首領、軍士和祭師的身份,完成禮儀後,他們均可參加和扮演這些角色。

後人又在加冠的基礎上添加了“加字”的環節,即成年人不僅有名,還有字。南梁人蕭子範在他的《冠子箴》中就記載了擇日、筮賓和賢者命字等的成年禮環節。

周代也有關于女性成年禮的文字記載和規定,參與儀式的一般是貴族中的女子。周禮規定,女子在訂婚後出嫁前即可舉行笄禮,且年齡要比男性的早,一般是十五歲。這裡的“笄”指的是一種發簪,即女子将自己的秀發梳成秀美的發髻後,主持笄禮的主持人将發簪戴與女子的發髻上,成年禮就完成。

中西方成人禮差異:中國冠笄之禮沿襲千年,西方卻流行成人禮舞會

(二)成年禮在現代中國的形式

大陸現代無論是漢族或少數民族,成年禮與古代的都大為不同,漢族不再繼承周時沿襲下來的成年禮,少數民族也淡化了成年禮的儀式,有的直接就沒有了。在大陸大陸,現代成人儀式起源于90年代,發端于上海地區。

在當時,成年禮并不為絕大多數的家長所了解,組織成年禮的主體是各地的媒體、學校和共青團委等,各種活動和形式都不統一。

直至1994年後,這個集體性的成年禮才在全國流行開來,各地區的活動組織任務都落到了共青團的身上,如1995年,浙江團省委在杭州的青少年宮廣場,為年滿18周歲的青年男女舉行了“千人成人宣誓儀式”。

這些儀式不再有男女之别,形式也不再那麼複雜,男女共同參與成年禮,整個流程都是一樣,是一個集體性的活動。成年禮參與者一般都是共同宣誓和參加一些象征性的活動,活動結束,典禮也就結束。

它标志着青少年轉變為青年,享受成年人的權利、擔當相應的法律和義務。總之,無論是古代還是現代,儀式完成後,男女孩童都告别了童年。

中西方成人禮差異:中國冠笄之禮沿襲千年,西方卻流行成人禮舞會

二、中西方成年禮文化的比較

西方的成年禮與中國的一樣,都是在源遠流長的曆史長河之中成長起來的。與大陸有所不同的是,西方注重的是集體性的儀式,且它不僅僅是一個标志性的活動,參與儀式者需要離家出走、獨立生活、接受磨難和回歸這四個過程。

(一)特殊的西方成年禮文化

很多人以西方社會流行的“成人禮舞會”作為西方人成人禮的一個重要辨別,亦稱其是他們進行的一種成年禮儀式。

有學者認為,成人禮舞會來自英國,并且在最初的時候隻允許年滿18歲的少女參加。她們在舞會上會被鄭重地介紹給女王,并是以而獲得參加舞會的資格。從側面的角度來分析,這一些舞會隻是貴族之間進行聯誼和相親的工具。

中西方成人禮差異:中國冠笄之禮沿襲千年,西方卻流行成人禮舞會

十九世紀五十年代後,成人禮舞會在法國得以流行,如香水巨頭“巴杜屋”的公關經理安德烈·塔博就牽頭組織了由衆多少女參加的成年禮舞會。但是這些儀式并沒有被社會所認可,1968年法國爆發左翼風潮後, 很多人給它标上剝削階級象征的标簽。

從舞會的參與者來看,現代西方的成年禮算是女性為主,是一個集體性的活動。儀式的功能顯而易見,參與者經過洗禮之後,便被認可為成年人,也因而具備了社交、聯姻和參與社會活動等的條件。

以男性為主的成年禮并非如此,它沿襲了西方人衆多的傳統。瓦爾拉莫夫所著作的《傻瓜》是西方成年禮文化的一個濃縮,它描繪了一個青少年是如何進行成年禮的,又是經曆了什麼樣的考驗後,才成為一個真正的成年人的。

《傻瓜》與其他西方文學作品和民間傳說一樣(如《麥田裡的守望者》、《布魯克林有棵樹》、《孩子你慢慢來》和《親愛的安德烈》等),人物的主角都經曆了離家出走、獨立生活、接受磨難和回歸的洗禮,它是一個非常特殊的成年禮。

接受洗禮者雖然在這個過程中度過了青春期的生理轉折、變成了一個成年人,但是他們經曆的是一場未完結的成年禮。

中西方成人禮差異:中國冠笄之禮沿襲千年,西方卻流行成人禮舞會

(二)中西方成年禮的差異

在集體和個體方面的差異。在中國古代,成年禮一般都會隻在個人的身上完成,集體性的也有,不過沒有個體的突出。導緻這些現象的原因是由當時的社會結構和社會環境所決定的,如君王成禮,女兒出嫁等就不能進行集體性的成年禮。

《左傳》中記載,魯襄公九年(十二歲)“冠于成公之廟” 。雖然古時的中國和西方一樣,都建立起了一小部分的學校,但是家庭或家族的活動仍然是社會活動的主要部分,是以學校無法舉行集體性的成年禮。

集體性的成年禮多在家族中進行,李連傑版的《霍元甲》就有這一個畫面,縱是如此,個體的成年禮還是遠比集體的多。也是由于中國向來是重禮之邦,《禮記》就強調:“道德仁義,非禮不成”。

禮儀和禮節對于中國古人來說,是所有活動中的重中之重,是以個體身上的成年禮儀固然要細得多,其禮節的複雜程度和程式的多樣遠比西方的多。

中西方成人禮差異:中國冠笄之禮沿襲千年,西方卻流行成人禮舞會

西方的社會結構和環境與中國的大不一樣,是以成年禮的進行也有所不同。大陸很早就實行了君主專制,國家的細胞由家族和家庭組成,對于君王來說,國亦是家。《詩經·小雅·北山之什·北山》中就形容了家國的關系,“普天之下,皆是王土,四海之内,皆是王臣”。

西方則不然,他們很長的時期都處于邦國制或莊園國家,非常強調和突出個體在集體中的作用,講求個人的獨立性,是以個體的成年禮往往是在磨練中完成,是心理的成長而不是一個象征性的儀式。

他們的集體活動和個體自由程度要比大陸的多,各個不同群體和個體之間的社交是他們活動中的一大特色,是以出現集體的成年禮舞會亦不足為怪。

在文化含義方面。大陸古代所流行的成年禮既包含了人生轉折的一個儀式,也包含了權力的托付和參與社會活動的一種默許。如君王隻有進行了成年禮之後,才能夠正式地接受上一代帝王所傳下來的權力。

西方的則不然,他們的成年禮是在生理出現變化之後就開始的,并且這一個儀式的過程相當的漫長。盡管是君王,也沒有一個正式的成年禮,他們接手權力的那一刻開始就已經開啟了儀式。是以兩者比較之後可以發現,中國的成年禮是告别童年,西方的則是永遠地留在青少年中。

中西方成人禮差異:中國冠笄之禮沿襲千年,西方卻流行成人禮舞會

三、總結

大陸和西方的成年禮在古代的時候具有不同的含義,内容和形式也天差地别。大陸強調的是儀式感和禮儀,通過了洗禮之後,接受儀式的孩童将轉變為成年人,他們也被允許接受某種權力和參與成年人的活動。

西方的成年禮的形式則淡了一些,個體在成長的過程中完成整個成年禮,既是身體上的一種成長,也是心靈上的一種鍛煉。

進入現代之後,無論是中西方哪種成年禮,其形式和内容基本都相似,都具有一定的儀式,都标志着孩童轉變為成年人,且需要參與社會的建設、承擔相應的責任、履行相應的權利和義務。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