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報訊(記者 劉臻 浦峰)中國工藝美術館、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産館2月5日正式開館,該館建成不僅填補了大陸工藝美術和非物質文化遺産國家級博物館的空白,也标志着大陸又新增一處代表國家和首都文化形象、彰顯新時代文化繁榮發展氣象的重要文化地标。與此同時,作為北京冬奧會期間一項重要的文化内容,由文化和旅遊部主辦的開幕展覽“中華瑰寶——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産和工藝美術展” 将分為“大國匠作”“曠古遺音”“萬方樂奏”“絲路丹青”“粉墨傳奇”“藉器傳文”“神州迎春”“盛世重光”八大闆塊,展出工藝美術、古琴藝術、傳統樂器、絲路壁畫、中華戲曲、金石篆刻、木版年畫、民俗表演等多個門類共1298件(套)工藝美術和非遺珍品佳作,于2月6日正式對公衆開放。

嘉賓為新館揭幕。新京報記者 浦峰 攝
作為在“十三五”期間決定建設的國家重點文化設施,中國工藝美術館、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産館建築面積91126平方米,地上共六層,位于北京中軸線北延長線上,西側緊鄰奧林匹克森林公園,東側坐落着紀念建黨百年落成的中國共産黨曆史展覽館,北側有中國科技館,南面有中國曆史研究院、“鳥巢”體育館等建築。從2019年3月30日建設工程破土奠基,到2022年1月5日工程竣工驗收,先後參與的建設者有八千餘人,整個工程曆時1012天。
中國工藝美術館、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産館的設計理念源于對中國傳統文化的深挖與提煉。建築的整體設計構思汲取了中國古典建築太和殿的比例,建築平面中軸對稱左右展開,展現了中國傳統建築的對稱審美。建築立面呈三段式,由下至上分石材基座、透明平台層和漂浮的建築層,分别代表了中國傳統文化的天、地、人,展現了中國傳統建築的和諧之美。更具特點的是,該館建築設計并沒有止于傳統的三段式,而是進一步創新演變,将地上建築最高的兩層向外出挑六米,形成淩空的造型,其創意靈感來源于中國傳統工藝美術精品“多寶格方匣”,寓意着内部珍藏和展示着國家級藝術瑰寶。
新開館的中國工藝美術館、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産館建築面積91126平方米。新京報記者 浦峰 攝
據中國藝術研究院院長,中國工藝美術館、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産館館長韓子勇介紹,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産浩若星海,開幕展覽“中華瑰寶——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産和工藝美術展”撷取的是一部分具有文化光彩、藝術魅力、形式精緻、易于陳列示範的内容,力求以點帶面,展示中國傳統工藝美術和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産在堅守中華文化立場、傳承中華文化基因、展現中華審美風範方面取得的巨大成就。展出的藏品百分之八十是第一次面向社會公衆展出,大部分展品是中國藝術研究院70年積累的珍藏。
觀衆觀看紙藝《木方》。新京報記者 浦峰 攝
複原的達瑪溝小佛寺遺址,面積僅4平方米,牆壁内繪有精美的壁畫,被列為“2002年中國重要考古發現”之一。新京報記者 浦峰 攝
其中,第一部分“大國匠作——走向新時代的工藝美術”中,主要展出了上世紀八十年代,由經國務院準許,輕工業部組織實施,北京玉器廠承擔設計制作任務完成的翡翠山子《岱嶽奇觀》、翡翠花薰《含香聚瑞》、翡翠提梁花籃《群芳攬勝》和翡翠插屏《四海騰歡》四件翡翠藝術國寶。據介紹,四件作品從題材標明、形式設計到全部完成,曆時八年。由四十多位名揚玉壇、技藝精湛的大師能手組成的創作集體和數十名著名專家學者組成的顧問團隊,精誠合作,以此四件作品矗立起玉雕曆史上的新高峰。
北京玉器廠集體制作的翡翠插屏《四海騰歡》。新京報記者 浦峰 攝
古琴作為中國器樂藝術集大成者承載着中國傳統音樂體系的基本特征,構成中華民族音樂審美核心,在展覽第二部分“曠古遺音”,觀衆不僅能近距離欣賞到晚唐古琴“枯木龍吟”、南宋古琴“鳴鳳”等極其珍貴的文物、傳世名琴,在展區的中心,觀衆還可沉浸式體驗古琴之韻。“絲綢丹青”部分将帶領觀衆從龜茲開始沿絲路東行,穿越四世紀到十四世紀的千年時光,終于敦煌,展出臨摹精品70餘件,是中國在泥質地仗壁畫臨摹、研究方面規模最大、跨度最大的一次集中展出。
晚唐“枯木龍吟”琴。新京報記者 浦峰 攝
完整的晚清拓本《顔家廟碑》。新京報記者 浦峰 攝
除此之外,展覽第六部分“藉器傳文”中,第一單元“篆刻展區”展出的《論語》警句篆刻作品(100件)是中國藝術研究院的珍藏品。其參展作者是篆刻院成立初期的顧問和研究員以及海内外最具代表性的老中青三代篆刻家100位,有些德高望重的老藝術家今已作古。時至今日,這套《論語》警句作品仍然具有非常重要的代表性。
新京報記者 劉臻 浦峰
編輯 田偲妮 校對 陳荻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