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京山春節美食:八盤十大碗,蒸肉、蒸魚、蒸雞、蒸排骨、蒸蛋餃…

作者:頭條京山

作者:李甫清

我們京山真是好地方,有山有水,四季分明。靠山吃山珍,臨水嘗魚鮮,鄉野菜蔬,家畜家禽,柴火竈、鍋巴飯,自有一系列很有特色的鄉土美食。今天講的是京山中片,即錢場、新市、永興、孫橋等鎮的春節傳統酒席和家常美味,請您上眼品味。

京山春節美食:八盤十大碗,蒸肉、蒸魚、蒸雞、蒸排骨、蒸蛋餃…

八盤十大碗

年節、婚嫁、壽誕之慶,京山人宴客席面很是講究,其傳承荊楚傳統飲食文化,又具京山中片鄉村特色,最被人稱道的就是“八盤十大碗”。逢春節宴客,走親戚拜年的客人來了,早餐一般先飲茶,吃茶點,名曰“喝茶”。以小盅碗端上紅糖茶,紅漆茶盤盛上水麻酥餅子、麻棗、雪棗、荷葉皮子、芝麻葉子,或是現代糕點。

略嘗茶點,撤去碗盤,主人便從廚房熱氣騰騰的蒸籠格裡,次第端出“八盤”。八盤為鹵制菜肴,八個瓷碟呈上。第一盤鹵雞塊,以皮色鮮亮一面在外,拼于一盤,味道鮮香。第二盤鹵豬耳,切成細絲狀,鹵色中現白色軟骨膠質,嚼勁十足。第三盤夾肝肉,盤中一片鹵肉夾一片鹵豬肝,下箸同時夾住肉片肝片送入口中,爽澀相間,風味獨特。第四盤鹵香腸,斜切成橢圓片,每片香腸中間貼半片蘭花豆,拼盤如孔雀開屏。第五盤鹵雞蛋,将八個剝殼鹵蛋每蛋切成四瓣,拼為同心圓,如一盤花瓣。以上為五個葷盤,再上三個素盤。第六盤鹵海帶,切成絲條狀。第七盤鹵藕,将鹵制香熟的藕筒切片裝盤。第八盤鹵千張,切成絲裝盤。八盤為吉利定數,不可減少,但菜品花樣可小作調整。如:有的上鹵豬大腸,有的上鹵豬肚和鹵魚塊等;有錢人家則上鹵甲魚,以五兩左右小甲魚鹵制,味道鮮美,是京山特色美食。

熱氣騰騰的八盤端上,于紅漆方桌上,擺成中間兩盤、兩邊三盤對稱圖形,葷盤如雞、鹵甲魚等居中,素盤鑲兩邊。拜年客與東道圍坐四方,篩上小杯溫酒,一面呷酒,品盤碟之菜,一面互祝新春吉言,叙些農活家事。酒過數巡,時過正午,酒畢,拜年客人起身謝過主人,各自回家,次日再到别家拜年,喝“盆酒”。京山中片鄉村亦稱盤碟為“盆”,八盤佐酒為“喝盆酒”。過年吃八盤有一個習俗規矩,豬耳朵盤一般不動,留着年将過完或正月十五吃。這一風俗的形成,因過去農家殺年豬隻有一對豬耳,困難家庭兩家合殺一頭豬隻分得一隻豬耳,鹵豬耳吃完就沒有了,是以客人自覺不動此盤。春節時令正處嚴冬,八盤均為熱盤。若春夏秋三季不冷季節,八盤則為冷盤,不需蒸熱,八樣食材鹵熟攤涼,切好拼盤即可端上待客。

結婚、孩子過周歲及十歲、老人做壽、孩子考上大學、新居落成等喜慶之日,正餐席面是“八盤十大碗”一起上,最為隆重。先上的“八盤”隻是前奏,後上的“十大碗”才是好戲。

京山春節美食:八盤十大碗,蒸肉、蒸魚、蒸雞、蒸排骨、蒸蛋餃…

喜宴和大年三十團年飯,“十大碗”是正餐主菜。碗是粗瓷海碗,菜是大魚大肉,炊具用大鐵鍋、杉木大甑。“十大碗”的烹制以“蒸”為主,以“炒”為輔,融彙江漢飲食“蒸”的傳統,又有京山地方特色。最道地的烹制工序是:大鐵鍋盛清水,放入淘好的大米,煮至半生半熟,漉于筲箕之中,城畈人叫“飯生子”,以備蒸飯之用,鐵鍋裡的米湯倒出存放,亦可飲用。大鐵鍋再盛清水,杉木大甑置于鍋中,将“飯生子”均勻地倒入甑裡,下一步就是鋪蒸菜。

做蒸菜,村民一般選用“烏龜青”菜,也可用南瓜或茼蒿、苋菜、豆角、藕做蒸菜。将“烏龜青”菜切細(南瓜切片,茼蒿切碎,豆角折斷寸長,藕切成厘米見方小塊,苋菜不切),拌少許鹽,以蒸菜粉拌和拌勻,滿鋪于甑内“飯生子”之上。下一步鋪蒸肉、蒸魚、蒸雞、蒸排骨、蒸蛋餃。

做蒸肉用農家家養土豬肉,家養土豬蒸肉最香。選料用五花肉,或用半肥半瘦座刀肉(豬屁股),切成約8毫米厚的肉片,漬鹽、醬油,撒上姜末,拌勻,再拌合蒸菜粉。蒸菜粉是磨制的大米粉,不可細如面粉,手指搓研要有細細的顆粒感。将拌好的蒸肉一片一片鋪放于蒸菜之上,鋪成甑内四分之一扇面弧形,留出空間蒸魚、蒸雞、蒸排骨、蒸蛋餃。将大草魚或青魚剁塊,調料同蒸肉,另添蒜泥、花椒,淋醋,拌合蒸菜粉,蒸魚碼放于蒸菜之上,鋪成四分之一扇面弧形,甑内留出半圓面積蒸雞、蒸排骨。将農家土雞剁成塊,拌料同粉蒸肉,蒸雞碼放于甑中蒸菜之上,亦鋪成四分之一扇面弧形,這時木甑内還剩四分之一扇弧面積,用于鋪蒸排骨。選家養土豬排骨,根根寸斷,拌料同粉蒸肉,碼放甑中蒸菜上。這時,甑面已鋪滿,最後一道裝甑工序就是裝蛋餃。将土雞蛋打勻,小勺抹油,手握勺柄将勺另置于小火上,放入蛋漿,左右轉勺,讓小火将蛋漿均勻糊成金黃蛋皮,揭起。如此重複,糊蛋皮數個。将土豬瘦肉剁成肉泥,芹菜(也可以用韭菜或香菜)切細,用鹽、醬油、姜末攪拌肉泥、細菜成餃子餡,以金黃蛋皮包餡,成月牙狀,碼放于碗内。然後在木甑正中,扒開一碗底大小圓窩,将蛋餃碗置放其中。

這時,飯生子、蒸菜、蒸肉、蒸魚、蒸雞、蒸排骨、蒸蛋餃,已将杉木大甑層層鋪滿,蓋上杉木甑蓋,竈裡點燃劈柴大火,開始氣蒸。

甑蒸的同時,将剔了骨的鳝魚每一條切成兩段,每段約三寸左右,最長的鳝魚最多切成三段,稱為“皮條鳝魚”,調料同蒸魚,隻是拌合先不用食醋,不用蒸菜粉,用澱粉拌合。将鳝魚表皮那一面貼碗壁,一條一條碼于碗中,于高壓鍋中單蒸。再将蒸好的皮條鳝魚倒扣于另一碗中,成半圓球形,以燒開的豬油淋灼,鳝魚表皮燙起細泡,油光水滑,再淋少許食醋。将嫩牛肉切成薄片,調料拌合同粉蒸肉,加少許辣椒末,牛肉不易爛,用高壓鍋單蒸,裝碗。再小炒幾個素菜,如滑溜千張絲,炒青菜,或以鹌鹑蛋、黑木耳、瘦肉燴制的全家福湯。

此時,木甑已氣蒸一個多小時,彌漫出撲鼻的香氣。打開甑蓋,蒸氣騰騰之中,聞得飯、菜、魚、肉 、雞、排骨、蛋餃和杉木氣蒸混成的香味,醇厚濃郁,彌漫廚房,飄入客廳,撩人味蕾。客人們便知道“十大碗”要登場了。主婦将蛋餃倒扣于另一碗中,将甑裡的蒸菜、蒸肉、蒸魚、蒸雞、蒸排骨分揀裝于粗瓷海碗之中,然後,用紅漆餐盤将“十大碗”一碗一碗地盛情端出:第一碗上粉蒸肉,第二碗上粉蒸雞塊,第三碗粉蒸魚,第四碗粉蒸排骨,第五碗蒸皮條鳝魚,第六碗粉蒸牛肉,第七碗蒸蛋餃,第八碗蒸菜,第九碗炒千張絲,第十碗全家福。十大碗随宴席、季節、家庭不同,會小有調整,總體是蒸肉蒸魚蒸菜。十大碗擺放也有講究,葷菜如粉蒸肉、粉蒸雞塊,粉蒸魚、蒸皮條鳝魚居中,素菜和其他菜置兩旁,按中間四碗,兩旁三碗擺放。先喝酒下菜,再吃香噴噴白米飯,甑蒸的米飯有一股杉木混合蒸菜蒸肉的香味,鄉民特别愛吃。

京山春節美食:八盤十大碗,蒸肉、蒸魚、蒸雞、蒸排骨、蒸蛋餃…

團年飯和喜宴,場景氛圍各有不同。大年三十,遠近的子女都回來了,一家人關了大門,團團圍坐,在溫馨的氛圍之中享用這“十大碗”。同時,會上一條菜油煎的整魚,但年飯不動這條魚,圖個“年年有餘(魚)”的吉祥。團年飯不上“八盤”。若是娶媳婦、嫁姑娘、小孩“抓周”過十歲、老人做壽、聯考中榜、新居落成,在這樣隆重的場合,正餐席面“八盤十大碗”一起上,“八盤”呈上,唢呐箫笙樂聲響起,開始品酒嘗菜。“八盤”撤下“十大碗”呈上,樂手則會根據不同喜宴,圍着狀元席或壽星席、學生席、封匠掌墨師傅席轉,樂聲之中讨得喜錢,唱魚鼓的師傅會根據客人不同身份,即興編詞演唱,把客人唱高興了,會打賞五元十元不等。“十大碗”一碗碗端出,以葷菜為主,擺在面前,鄉民們便伸出大拇指,贊曰“硬菜”!過去農村并不富裕,農民勞累辛苦,大魚大肉也大多集中在這種場合吃,一來喜慶,二來鄉親們聚會交流娛樂,同時也改善生活。

20世紀90年代前,京山人家春節請客都是自己燒。除春節外的其他喜宴,一般請一個廚子師傅掌作,家中主婦或姊妹們幫忙打下手。90年代後,農村開始有串鄉的一條龍餐飲服務,餐飲服務班子自帶桌椅、爐竈、遮陽棚、一次性碗筷、桌布,主人買菜,餐飲服務班子則在主人房前禾場上,以紅磚壘竈,以大規格蜂窩煤燒火,露天架起鍋竈和杉木大甑忙活起來,人們在開敞之地喜慶宴飲,好不快活。進入新世紀,随着生活水準提高,傳統“八盤十大碗”中,素菜漸受歡迎,有的就在甑裡同時蒸青菜、南瓜(或苋菜、茼蒿、豆角、藕)等多種蒸菜,吃蒸菜講究稀、滾、爛、淡,吃完再添,保證供應。但“硬菜”是少不得的,更有甚者,另加甲魚火鍋或肚包雞火鍋,錦上添花,盛情待客。

京山春節美食:八盤十大碗,蒸肉、蒸魚、蒸雞、蒸排骨、蒸蛋餃…

鹵甲魚

京山一帶,池塘河湖,盛産野生甲魚。過去,鄉民将野生甲魚捕來進行腌制,俗稱腌甲魚。大戶人家,将一擔一擔幾百隻甲魚,腌在幾個大壇子裡;一般平民百姓,也腌上幾十斤,平日想吃,便取出鹵制,叫鹵甲魚。現在,則更多是用剛捕獲的新鮮甲魚鹵制。

鹵甲魚的選材做法有許多講究。首先,鹵制的甲魚,要選野生的六七兩左右的小甲魚,小甲魚肉嫩,味道好,個兒有小盅碗大小,一隻隻小甲魚鹵出來,裝盤待客,煞是好看。将剛捕獲的小甲魚在清水裡養上幾天,以利清潔腸肚。宰殺後,在開水鍋裡焯水,撕去表面砂皮,砂皮一定要除盡,否則即便腌制後鹵出來也有一股腥味。鹵甲魚可用腌甲魚,也可用新鮮甲魚,但用腌甲魚鹵制,更具本地風味特色。鹵制時,以刀剖開甲魚底闆,将裡面沖洗幹淨。然後,放在鹵鍋裡開鹵。京山鹵菜的鹵法有三種:分白鹵、黃鹵和醬鹵。白鹵鹵鹽水雞、鹽水鴨,黃鹵鹵雞、鴨心鴨掌,醬鹵鹵甲魚。鹵料的選擇十分關鍵:将肉桂、花椒、胡椒、豆蔻、生姜、羅漢果、丁香、香茅等藥料香料,放入一個小紗布袋裡,紮緊,放入清水鍋中,再放醬油、冰糖,放入甲魚。将鹵鍋燒開至沸騰後,再以文火鹵制約半小時,甲魚就鹵好了。然後,取出裝盤,三隻甲魚一盤。殼蓋及盤邊放上香菜,端上餐桌,将甲魚翻過來取下底闆,就可享用了。

鹵甲魚味道鮮美,紅案師傅行當中有句行話:“男人的田邊,女人的鞋邊,鹵甲魚師傅的裙邊。”鹵甲魚廚師的手藝功夫,就看甲魚裙邊,好廚藝鹵的甲魚,其裙邊味道最為柔美,略有嚼勁,是村民最喜吃的部位。如今,京山縣城、東南曹武等鄉,“南大門”店鹵甲魚、“丁麻子店”甲魚等特色菜肴,很受本地外地食客光顧。

京山春節美食:八盤十大碗,蒸肉、蒸魚、蒸雞、蒸排骨、蒸蛋餃…

熬糖扯糖

農家熬糖,多用稻米熬制,是為米糖。按十比一的比例,備三十斤大米(多用碎米),三斤麥芽。将大米淘淨浸泡。麥芽和水,用石磨磨成漿。熬糖是很費時間的活,農家一般利用深秋和冬臘月間農閑時進行。上午開始,将泡好的米連水倒入大鐵鍋中,煮成糊狀,盛出晾冷,再倒入麥芽水漿,發酵催糖,經五小時左右,米粥麥芽便充分糖化。下一步開始蕩漿瀝漿。屋中吊起蕩漿的十字形搖包架,搖包架四端系蕩漿包袱的四角,搖包架底下放大面盆。将糖化米麥糊漿舀入包袱之中,兩手握住搖包架兩端,反複巡環搖蕩,讓漿汁瀝入底下大面盆之中。當糖水瀝盡,搖包中隻剩一團糖渣,糖渣可做窩窩頭吃。

傍晚時分,大鍋熬糖開始。将瀝出的糖水倒入大鐵鍋中,竈膛點燃劈柴大火,竈火不停,一直熬到深夜,方能熬成糖饴,城畈人叫“糖稀子”。熬糖時,小孩們如同過節一般,圍着鍋台轉,有的還幫着在竈裡添火,候着想吃新熬的米糖。熬糖也是熬眼皮,不是真需幫忙的大孩子、小孩子早就熬不過睡去了。鍋裡的米麥糖水,随着熬制時間的延長漸起變化:開始是沸騰的米麥漿,漸漸成稀糊狀,溫度可高達150℃~160℃,鍋中鼓起濃稠的氣泡,甜香撲鼻。這時,主人用竹筷挑起,有尺長的糖幔斷斷續續,綴于筷子之上,呈透明的琥珀色,這樣,糖稀子就熬好了。将用作切麻糖的糖稀子舀起,盛入大缽之中。

用作扯麻糖或麻葉的糖稀子不起鍋,熬緻更濃。竈中撤火,當糖饴冷卻至80度左右未完全凝固時,就将鍋中糖饴挽起,搓成條狀。将一洗淨的木樁插入家中石磨眼中,将條狀糖饴套在木樁上,拉扯延長,再疊合,套在木樁上拉伸,如比反複。扯米糖是一項用力又要有耐心韌勁的活,俗話說,“拉糖扯糖,大汗直淌”。當糖條由琥珀色扯成米白色時,糖條截面會拉出許多細孔,這時,白米糖就拉好了,盤成圓盤。白米糖可敲塊給孩子們吃,不粘牙,含在口中慢慢融化。白米糖的另一個用處,就是做“麻葉”。

京山春節美食:八盤十大碗,蒸肉、蒸魚、蒸雞、蒸排骨、蒸蛋餃…

炒米麻糖

炒米由陰米炒成。農家将新收獲的糯谷碾成糯米,糯米在清水中浸泡幾天幾夜,用筲箕漉起,放于木甑中蒸熟。蒸熟的糯米攤開在曬簸上,放在露天禾場陽光下晾曬,俗稱“曬陰米”,待半幹時,用手将粘結的米粒搓散,曬幹,農家稱這種晾曬幹的熟糯米為“陰米”。

也有人家染一升紅、綠色陰米,摻于未染色的陰米之中,炒出的炒米紅白綠相間,煞是好看。陰米主要用作炒炒米(也有的用陰米熬豬肚片)。深秋冬臘之際,新年之前,農家便開始炒炒米。将鐵鍋燒熱,倒入炒用的細沙,待鍋中沙粒炒得灼燙,抓兩把陰米放入,一手握細竹枝紮成的炒米刷子,在鍋中不停地巡環炒動,陰米就在熱鍋滾沙中膨脹炒泡了,用鐵紗紗撮子撮起,紗撮在炒米刷柄上輕輕磕碰,讓沙粒漏入鍋中。如此反複,将要炒的陰米全部炒完。

炒米盛入水缸大的壇子之中,蓋上木蓋。農家炒米幹燥松泡,平日裡,大人小孩肚子餓了,随時往壇子裡撮一瓢炒米,抓幾把便可充饑;可用炒米泡雞湯、肚片湯吃,别有風味;可用它泡開水沖的蛋花湯、泡糖茶過早;用它做麻糖,麻糖砣子;或者用炒米儲藏其他農家副食,以保持副食松脆不上潮。

麻糖。春節前,農家都要切麻糖,用大壇子裝了,預備過年和平日的零食。切麻糖的糖稀子是提前熬好了的,用缽子裝着,專備切麻糖用。切麻糖一般在收工後的夜晚,屋裡亮起大燈,從堂屋到廚房亮堂堂的,男主人在堂屋擱上門闆,負責做麻糖、切麻糖,女主人在竈台鍋前拌料,竈裡不停續柴添火,興奮的孩子們在堂屋和廚房間跑來跑去,當小幫手,等着父母賞麻糖吃。

女主人将糖稀子舀入鍋中融化,再将炒米倒入鍋中,用鍋鏟不停拌和,拌勻後,盛入竹撮箕,端到堂屋倒在門闆上。男主人兩手各拿一塊長方形木闆——糖闆,将熱騰騰的料子扒成長條狀,沿長條用木塊對夾緊緻,長條兩頭頂擠擠緊,規範成約1.5米長、20厘米寬、6厘米厚的長方條,一氣捶打夯擂到密實。再用菜刀裁出長條的兩側和兩頭邊角,邊角剁成菱形,叫麻糖角子,順手扒到下面墊有炒米的籮筐裡。這時,守候的孩子們會首先得到父親賞的麻糖邊角料——麻糖角子吃。讓小孩們将門闆上裁得齊整的長條麻糖用木塊在兩頭用力對頂着,男主人就一手握捏刀把,一手按壓刀背,在長條上按每片近1厘米厚,咯吱咯吱地均勻切起來,每片切斷但片片卻略微粘連,切成20厘米長一段,扒下,切一段扒下,門闆底下籮筐接着。一長條切完,再做下一條,直至麻糖料子用盡切完。城畈做麻糖還有一種做法,以木框為範,置于平台或門闆,将拌和好的炒米倒入木框,用木制擀筒滾壓平實,取下木框,劃條,再将長條疊摞,切成麻糖片。麻糖做好,這時,父母會賞麻糖給孩子們吃,拿一小段,孩子們掰下一片吃一片。

有的人家,還會用炒米糖稀子拌和的料子做麻糖坨子,用兩手将料子團成團,團緊,城畈人叫“麻糖坨子”。

主人将一段一段的麻糖、麻糖角子、麻糖坨子,藏于放了炒米的大甄罈之中,以保持其幹燥爽脆。過年和平日三餐之間,大人們肚子餓了,孩子們嘴饞了,随取随吃,片片麻糖是鄉間主打零食。

麻葉翻餃

做麻葉用退皮芝麻和扯白的米糖。将白色米糖放入鍋裡加熱融化,均勻拌入芝麻,炒熟。待冷至80度左右,起鍋,在案闆上搓拉成直徑兩厘米左右的圓條,待冷至30度左右時,斜切成橢圓薄片,放入裝了炒米的小瓷罈子中,京山人管這種切片副食叫“麻葉”或“麻葉子”。白米糖拌退皮芝麻切成的麻葉,又香又甜又脆,在食品工業不發達的過去,可算是城畈農家頗為講究的高檔副食,平日大人們舍不得吃,留給孩子吃,或用作春節喝茶的茶點。

翻餃子。将小麥粉和面,加入少許老面麯,發酵一下。面醒後,揉面成團,像擀手工面一樣,将面團用擀面杖擀成大薄片,撒上退皮芝麻,用擀面杖滾壓一下,讓芝麻附着于面上。将大面片切成約寬3厘米、長6厘米的長方形小片,每小片中劃一小口,将小片兩頭從中間小口穿入,翻拉至兩頭。菜油倒入鍋中,燒至起煙時,将小片放入鍋中油炸,一次放二三十片,炸得焦黃油亮,用撈子撈起,瀝油。再炸下一批面片。全部炸完後,瀝油晾幹,藏入炒米罈中。城畈人稱這種油炸芝麻小面片為“翻餃子”。翻餃子香酥可口,是很受歡迎的民間副食。

京山春節美食:八盤十大碗,蒸肉、蒸魚、蒸雞、蒸排骨、蒸蛋餃…

麻棗雪棗

麻棗與雪棗是京山中片農家的兩種甜點心。制作方法是:将糯米磨成濃稠米漿,蒸籠格中鋪上饅頭袱子,袱子要蓋住整個蒸籠口沿且有餘,将濃稠的糯米漿放入蒸籠袱子之中,袱子包住米漿,蓋上蓋,蒸熟。将包袱擰出,倒扣于案闆之上,揭下包袱,濃稠的糯米漿已蒸成糯糕。将糯糕切成兩厘米見方小塊或長一點的小塊,晾幹。再将小塊放入油鍋炸泡,起鍋,瀝油晾幹,這時,炸過的小塊四方鼓起,略成圓形或橢圓形。将小塊入鍋,放入适量農家自熬的糖稀子翻炒,小塊四周裹上糖衣,一股油甜的香味四溢,起鍋,立馬在米簸箕中滾上退皮熟芝麻,小塊已裹成小圓球或橢圓形狀,鄉民叫“麻棗”。以同樣方法,糖炒後,滾上雪白的熟糯米粉,鄉民叫“雪棗”。

麻糖、麻葉、翻餃子、麻棗、雪棗,還有敲塊零食白色扯米糖,為城畈農家系列副食。新春招待拜年客喝早茶,就端上這些茶點,供客人品用,平日則是小孩或大人的零食。改革開放後,随着現代食品工業的發展,蛋糕、面包、各種茶點糖果已遍及城鄉,鄉下人已開始品嘗過去城裡人吃的糕點,但民間副食還是照樣制作食用,炒米、麻糖、麻葉、翻餃子等,已賣到城裡農貿市場和農家樂餐館,很受城裡人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