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把握新時代美好生活的變與不變

把握新時代美好生活的變與不變

本期《亮網理論學術動态指南》聚焦政治學建設、新時代美好生活、共同繁榮、體育強國建設、課程思維與政治等話題,歡迎網友積極參與探讨。

夏偉:大資料為政治學提供新材料和新技術

中山大學政治與公共事務管理學院教授夏偉認為,大資料為政治的運作方式帶來了創新,并進一步拓展了政治學領域。大資料對政治學研究的力量主要展現在:一是大資料在網絡上的應用,極大地豐富了網絡輿論的學習方式。網際網路上有大量現成的資料(如政府網絡平台和相關部門回複資訊和主流媒體網站的群發消息,以及網際網路使用者在微網誌、微信等社交媒體平台上的文章),可用于研究網絡輿論和政府反應。二是分析文本轉換後的大資料形成的資料庫(如從公共平台獲得的大資料文本和從曆史資料中獲得的非文本)對政治學的研究有很大幫助。第三,大資料為政治學提供了新的研究材料和分析技術,但它并沒有改變政治學研究的本質。政科研人員需要保持清醒的頭腦,結合政科研究本身的特點,充分發揮大資料技術的優勢,開發更加多樣化的大資料類型,探索更前沿的大資料分析技術,實作更複雜的大資料分析目标,推動資訊技術在政治學研究的應用上取得更多突破。

摘自《人民日報》

湖南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研究中心湖南大學基地的羅碧瓊、唐松林認為,美好生活的新時代是生産力、人類需求和生存時空的共同進化,蘊含着"變"與"不變"的辯證關系。科學把握這種關系,将有助于我們更好地創造更美好的生活。美好生活新時代的變化展現在對美好生活的需要将随着社會生産力的快速發展而不斷變化。随着社會生産力水準的全面提高和社會生産能力的快速發展,人類需求水準及其滿足方式的迅速變化,新時代美好生活的需求水準不僅包括生存的需要,還包括社會需要、心理需要和發展需要, 展現明顯的變化和飛躍的特點。美好生活新時代的不變,展現在這樣一個事實,即中國共産黨是一個堅定不移地為人民的美好生活而奮鬥的政黨,自成立以來,為人民福祉而奮鬥的初心從未改變,對以人民為中心的價值追求從未改變, 用勤勞的雙手和誠實的勞動創造美好生活的信念從未改變。勞動創造更美好生活的信念從未改變。勞動創造是社會曆史主體實作美好生活的基本途徑,人們不僅可以通過勞動獲得生存的物質基礎,增強個人能力,展示自身存在價值,還能促進社會進步,進而夯實美好生活的基礎。新時代對美好生活的追求,隻能在勞動的創造中轉化為現實。

摘自《光明日報》

首都經貿大學國稅法研究基地主任曹景軒指出,科學的财稅政策作為公共政策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是調節收入配置設定、促進共同繁榮不可或缺的工具。财稅政策不僅是一種收入配置設定手段,更是調節經濟的杠杆,與許多行政手段相比,其作用較為溫和,導緻經濟和社會波動相對較小。促進共同富裕,要正确處理效率與公平的關系,加大稅收、社會保障、轉移支付的調整力度,提高準确性,擴大中等收入群體比例,增加低收入群體收入,合理調整高收入,取締違法收入,形成中端大小的橄榄色配置設定結構。促進共同繁榮是一項系統工程。在這個過程中,高收入的調節和低收入的保護是兩個關鍵問題,而科學的稅收政策和财政政策是解決這兩個問題的有力工具,兩者需要互相配合,互相呼應。

摘自經濟日報

北京體育大學黨委書記、校長曹衛東指出,加快體育強國建設,堅持以人為本的發展理念,最終使人的主體性回歸,使體育成為推動人民全面發展的重要途徑。首先,要發揮體育在青少年全面發展中的重要作用。在加快體育強國建設中,鍛造體育強國建設的進步。我們要站在黨和國家事業發展的高度,更加重視、關心和關心青少年體育工作。鍛造體育強國建設的先行者,從根本上解決青少年"強"體質"、體質強的問題。鍛造體育強國建設的奉獻者,要解決青年思想素質"硬"的問題,"文明化精神"的意志,使他們成為體育強國建設的奉獻者。在新征程上,推進體育強國建設,要從促進人民全面發展的基本觀念入手,根據青少年的特點和成長規律,深入發揚體育運動中的"思想和政治要素",挖掘"身體"的精神資源教育人民,加強"身體"教育項目建設, 培育一批有影響力的體育文化品牌,産生一批高品質的體育文化成果,引導青少年通過體育文化的繁榮,自覺傳承體育精神,增強青年"四自信心",凝聚中國力量。

摘自《中國青年報》

武漢紡織大學的劉高、淩傑認為,随着課程思想和政治從"模範室"向"新常态"的逐漸演進,其成果不斷凸顯,也暴露出一系列問題,進一步推動課程思想和政治建設在四個方面做好工作: 一是完善課程思想和政治建設的制度機制,建立課程統籌思想和政治,完善考核體系,建立一套與特色和功能相适應的部門、院系和職能明确的考核體系,加強品質控制,形成"評價-診斷-回報-改進"。"課程是品質控制體系的建設。二是增強教師的教育意識和能力,加強思想的培養和教師道德作風的建設,使課程思想和政治觀念深入教師的思想,增強課程思維和政治建設能力,加強教師隊伍建設,使課堂教學真正"活", 建構課程思想與政治建設共同體,開展課程思想與政治建設工作指導與幫助,形成良好的溝通、幫助、帶風氣。三、課程思維要素的靈活供給和配置,完善課程體系,全面建構課程思維體系和知識體系深度融合,發展變革性教學内容,堅持以需求為導向,結合時代特點,在學生階段動态調整課程内容,創新教學方法,與學生願意接受的課程思維模式和 政治教學。四是加大配套投入和支援力度,加強資源配置,注重激發教師活力,搭建學科支援平台,推動動員教師參與課程思想政治建設。

摘自《中國教育日報》

(光明網記者徐未陽編譯)

把握新時代美好生活的變與不變

來源:BrightNet-Theory Channel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