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虎年七日談⑤ |中國冬奧:從一個人的奧林匹克到世界之最

作者:羊城派

文/羊城晚報全媒體記者 孫磊

圖/出版社提供(署名除外)

2022年2月4日至20日,第24屆冬奧會在北京和張家口舉行。這是繼2008年北京成功舉辦夏季奧運會之後中國第二次承辦奧運盛會,也是冬奧會首次落戶中國。北京成為世界唯一舉辦夏季奧運會和冬季奧運會的“雙奧”城市。

近日,人民文學出版社推出作家孫晶岩的新書《中國冬奧》,這是一部全景式記錄北京2022年冬奧會的長篇紀實文學。

該書曆時多年,作者走訪國内外多個城市,面對面采訪200餘位與冬奧會相關的各界人士,記錄了北京2022年冬奧會從醞釀、申辦到籌備,充滿曲折、艱辛、挑戰與機遇的曆程,生動地呈現了幾代中國冰雪健将為國争光的拼搏精神,更呈現出新時代的中國續寫奧運輝煌的決心與實力。(更多新聞資訊,請關注羊城派 pai.ycwb.com)

虎年七日談⑤ |中國冬奧:從一個人的奧林匹克到世界之最

舉辦奧運:向世界展示中國的強盛

曾經有外國人問孫晶岩:“你們中國人為什麼把奧運那麼當回事?”孫晶岩用一個故事回答了這個問題。

1932年,“中國奧運第一人”劉長春隻身代表中國出征洛杉矶奧運會,當時中國國力貧弱,運動員連路費也拿不出,行裝也買不起,還得靠張學良贊助。一個人的奧林匹克,既悲壯又令人心酸。

“中國人為什麼有那麼強烈的奧運情結和奧運熱情?那是強烈的愛國心和期盼中華振興的願望使然。”孫晶岩表示,當時不少西方人認為中國人還是穿着長袍馬褂,梳着大辮子,貧窮落後,連電燈都沒有,中國人太需要用一場國際體育盛會向世界展示自己。

虎年七日談⑤ |中國冬奧:從一個人的奧林匹克到世界之最

申辦奧運會,中國老百姓對奧運的支援率占80%,居世界首位。2001年7月13日夜晚,當薩馬蘭奇在莫斯科宣布北京為2008年奧運會舉辦城市時,北京沸騰了,激情和歡樂的海洋淹沒了北京這座東方古城。

孫晶岩說,那一天,她是這海洋中的一滴水,這滴水深深感受到了奧運與國運在中國人心中的分量,這個場景永遠定格在她的記憶中。“自從2008年北京奧運會成功舉辦後,中國的國際地位迅速上升,扭轉了世界對中國的看法。”

虎年七日談⑤ |中國冬奧:從一個人的奧林匹克到世界之最

孫晶岩表示,迄今為止,世界上能夠舉辦冬奧會的國家基本上都是發達國家,中國能舉辦夏奧會和冬奧會,是國力強盛的展現。

相較于其他夏季奧運會項目,中國的冬奧會項目起步較晚,直到建國初期才陸續舉辦了冬季運動會及各單項競标賽。受制于場地、氣候等因素的影響,一直以來大陸冰雪運動普及程度不高,直接參與冰雪運動的人數非常少。

“今後,我們要向世界冰雪運動強國學習,力争三億人上冰雪。”孫晶岩在首鋼滑雪大跳台前參加了北京冬奧會、冬殘奧會志願者招募儀式。據她介紹,當初志願者全球報名人數已達100萬人,她說這是中國國力強盛的展現,是奧林匹克精神凝聚力的展現。

虎年七日談⑤ |中國冬奧:從一個人的奧林匹克到世界之最

備戰冬奧:打造世界之最的冬奧場館

備戰北京冬奧會時,為了彌補大陸越野滑雪項目的短闆,提高運動員訓練水準,吉林北山四季越野滑雪場在人防工事裡造雪,這是亞洲首例、世界第四例國際水準的全天候标準化越野滑雪專業訓練場地,可以使運動員一年四季都能訓練。

室内雪道1308米,孫晶岩在裡面走完全程,穿羽絨服都冷,而運動員卻穿着單薄的衣服訓練,上坡下坡輪番交替,一滑就是30多公裡,還要做短沖專項訓練,衣服濕透,到終點時人都累癱了。

中國過去沒有可以舉辦冬奧會、世界杯以上級别國際比賽的高山滑雪雪場、雪車雪橇賽道、U形池、滑雪大跳台等,短短幾年時間,這些優質冬奧場館像雨後春筍在中國大地萌生,亞布力滑雪場還有了智能雪場,得到國際雪聯、國際滑聯和國際單項組織的認可,一些建立的冬奧場館成為世界之最。

虎年七日談⑤ |中國冬奧:從一個人的奧林匹克到世界之最

孫晶岩見識過國外優質的冬奧場館,在她看來,中國建立的冬奧場館一點也不遜色,“這是中國舉國體制的優勢,齊心協力辦大事。”

三年來,孫晶岩親眼見證了延慶賽區初建時的艱辛,參加過他們的工程讨論會,與他們一起吃沒有滋味兒的便當,乘坐全地形車灰頭土臉地采訪,經曆過工地上的瓢潑大雨和刺骨寒風……

如今看到高山滑雪賽道、雪車雪橇賽道在延慶賽區崛起;雪如意、冰玉環在張家口賽區傲然挺立;冰絲帶和首鋼工業園滑雪大跳台、首鋼冰球館、冰壺館、花樣滑冰館、短道速滑館等一批冬奧場館橫空出世,孫晶岩心情格外激動。

“幹工程,中國人是世界一流的,炎黃子孫肯于吃苦,舍得拼命,這是國運昌盛的展現。”孫晶岩說。

虎年七日談⑤ |中國冬奧:從一個人的奧林匹克到世界之最

拼搏之路:展示一個自強奮進的大國形象

中國一共獲得過13枚冬奧會金牌,這些金牌全部來自黑龍江省和吉林省的運動員,中國冬奧獎牌零的突破者葉喬波就出生于吉林長春。

1991年底,葉喬波到南韓漢城參加世界速滑比賽,賽前那天下午四點冰上訓練時,她腳下的冰刀突然甩了出去,人也跟着飛出了冰面。夜色朦胧,國家體委國際司的翻譯劉軍趕緊帶着她找到汽修店,修理工說:“我會修車,不會修刀。”

最後葉喬波借了電焊和焊錫,笨手笨腳地焊起了冰刀管。第二天上午比賽,她穿着自己焊接好的冰刀鞋奪得了女子速度滑冰500米、1000米兩枚金牌。

虎年七日談⑤ |中國冬奧:從一個人的奧林匹克到世界之最

如今,在中國,請教練、租運動場地、買運動器械和服裝、請醫生療傷,一切都是國家替運動員埋單。運動員使用的冰刀鞋、運動服、雪具都有了很大進步,還有飛行器核心力量訓練、漂浮倉放松恢複、加壓放松恢複、按摩放松恢複等,有力地加強了運動員的身體素質,提高了運動水準。

虎年七日談⑤ |中國冬奧:從一個人的奧林匹克到世界之最

此次作者也專程前往黑龍江省和吉林省,探尋中國冰雪運動強省的拼搏之路。

孫晶岩在黑龍江亞布力雪場全國高山滑雪冠軍賽現場跟班作業。亞布力雪場場長李海濤在山上工作了整整11年,臉曬得黝黑,熟悉山上的每一條雪道、每一棵樹木,一門心思撲在工作上。黑龍江省冬季運動與後備人才管理中心雪上科科長崔紅彬,曾整整在山上貓了四個月,頭發長得像中國猿人,疫情期間不能去理發館,隻好買把推子自己理發。

采寫奧運,孫晶岩有來自心靈深處的責任與喜悅。“當北京奧運會開幕式的‘腳印禮花’映滿天空時,當北京冬奧會的火炬傳遞時,向世人展示的是曾被蔑視為‘東亞病夫’的中國人的強健體魄,展示的是堅韌、拼搏、自強、奮進的我親愛的祖國。”

虎年七日談⑤ |中國冬奧:從一個人的奧林匹克到世界之最

【連結】

1、《冬奧簡史》

(季成 北京聯合出版有限公司)

虎年七日談⑤ |中國冬奧:從一個人的奧林匹克到世界之最

本書圍繞冬季奧林匹克的曆史脈絡展開,對1924-2018年已舉辦過的23屆冬奧會的辦賽理念、組織模式、賽事概況、文化影響等進行了全面、細緻的梳理和闡述。該書不僅是百年冬季奧林匹克運動會的全程記錄,還是貫穿了23屆冬奧會的冬季奧林匹克運動的人文發展史。

2、《一起去看冬奧會》

(新華通訊社,萌伢童書 新華出版社)

虎年七日談⑤ |中國冬奧:從一個人的奧林匹克到世界之最

該書是一本給孩子看的冬奧科普立體書,以奧運觀賽為線索,讓小讀者身臨其境地體驗冬奧觀賽全流程。3個冬奧村,5大冬奧場館,8大冬奧主題,15個冬奧項目,數百個奧運知識點,超200個互動結構零部件,近千個日夜設計創作;從冰立方到冰絲帶,從入場到觀賽,從冬奧村到高鐵站,一書盡知北京冬奧方方面面。

3、《冰嬉溯源》

(任昳霏 北京出版社)

虎年七日談⑤ |中國冬奧:從一個人的奧林匹克到世界之最

本書是一部研究冰嬉起源的學術專著。作者運用大量文獻檔案和圖像資料,對冰嬉的淵源以及起源時間、地點做了深入研究,不僅駁斥了冰嬉運動的隋唐起源說、宋代起源說、明代起源說,而且進一步明确提出了後金起源說。本書對于厘清大陸冰嬉運動的源流有一定意義,具有較高學術價值。

虎年七日談⑤ |中國冬奧:從一個人的奧林匹克到世界之最

來源 | 羊城晚報•羊城派

責編 | 李力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