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季後賽的決勝時刻,直接得分or消耗時間該如何抉擇?

季後賽的決勝時刻,直接得分or消耗時間該如何抉擇?

2021賽季分區季後賽已經過去了一段時間了,但那些令人驚心動魄的決勝時刻讓人久久不能忘懷。

酋長和比爾的進攻大戰無疑是最精彩的,但整個周末共有三場勢均力敵的比賽,以及一場強行制造懸念的比賽。

總結一下,分區賽周末發生的事情:

猛虎在還剩20秒時在中場附近搶回皮球,并向前推進20碼射中絕殺。

49人在還剩3分20秒時得但到球權,足夠耐心和執行力讓他們推入包裝工半場射中絕殺。

海盜在公羊端區前30碼制造并撿到掉球,時間還剩2分25秒,最終頑強達陣扳平比分。然而…斯塔福和庫珀-卡普用不到一分鐘的時間組織起一波長傳,最終射門絕殺。

酋長比爾之戰發生了什麼我們都清楚,第四節兩分鐘官方報時暫停後,雙方五次追平或反超比分。

而且這五次得分是接連不斷的,如果不得分将很有可能輸掉比賽的強硬answer ball。

季後賽的決勝時刻,直接得分or消耗時間該如何抉擇?

然而這又進入了“某隊留下時間太多”的讨論中。

這在一個達陣分差的比賽中是不可避免的嗎,尤其是對于優秀的進攻?這對在此後得到球權的球隊又意味着什麼?

算上整個分區賽周末,在第四節兩分鐘官方報時暫停後,一共有九次追平或反超比分。其中一些來自于進攻整體低迷的球隊(猛虎、海盜和49人),還有一些是進攻狀态滾燙球隊所完成的(酋長、比爾和公羊)。

我們必須注意的是,我們也看到了兩波嘗試赢下比賽的進攻以失敗告終,泰坦剩2分43秒和包裝工剩4分41秒,他們本希望推入對方半場以射門和達陣終結,可惜失敗。盡管如此,聯盟平均每波進攻的得分率隻有四成,但這一周最後時刻11波進攻9波得分的效率着實是恐怖。

分區賽的樣本量相對較小,但本季還有其他“給對手剩餘太多時間”的例子。雄獅在賽季初心碎般輸給烏鴉和維京人,周日夜賽49人達陣太快,給包裝工留了37秒,結果龍哥和亞當斯兩記長傳連線就推入射門距離。

為了擴大樣本範圍,我們将研究近年來所有的的那些絕命反擊進攻波,并觀察與“正常”進攻波相比,這些進攻有何不同。

當球隊急需得分時,他們的确更擅長得分嗎?

首先,我們來看四種不同的進攻局面。

第一種是一波“正常進攻”,進攻選擇也都是正常的,但是我們隻考慮進攻積極追求得分的波數,而且還刨除了四分衛刻意跪地的波數。

第二種情況是上半場還剩1到3分鐘的局面。

第三種情況是在第四節末,當球隊需要一記任意球時(落後0分~3分時)。第四種情況也是一樣,隻是進攻必須達陣(落後4~8分)。在這兩種情況下,我們都會篩選時鐘還剩1-3分鐘時的進攻波。

以上四種情況下,我們都會篩選出從本方半場開始的進攻波。

而下表就是2018年以來所有需要波數的效率值:

季後賽的決勝時刻,直接得分or消耗時間該如何抉擇?

這一初步分析表明,球隊在比賽末段得分的頻率更高,尤其是當他們隻需要一個任意球時。雖然想要達陣顯然要困難得多,但在第四節末段,達陣的頻率仍然比其他時段要高得多。

如果我們過濾到進攻組至少還有一次在暫停的進攻波,達陣率會從31.1%跳到34%。是以,如果進攻組在比賽末段有足夠的空間來運作,他們的達陣率與他們在尋常進攻中的達陣率或任意球得分率一樣高。

注意,以上分析與球隊進攻組的實力無關。然而,我們可以使用PFF的評級,在考慮球隊實力的情況下再次重複這一分析。

考慮到進攻和防守實力的分析

接下來的分析重建立立新的模型,該模型根據進攻起始位置、剩餘時間、剩餘暫停時間以及兩支球隊的進攻和防守實力,預測在上述情況下成功得分的可能性。

下表顯示了從平均進攻/防守到比平均水準高一個标準差的機關時,對得分率的影響。

更具體地說,考慮攻防聯盟前八名的水準。

季後賽的決勝時刻,直接得分or消耗時間該如何抉擇?

當局面緊迫時,更強的進攻組的确效果更好。這意味着,進攻不僅在必須得分時更能夠得到分數,而且在這些情況下,好進攻和爛進攻之間的差異會被放大。

當進攻隻需要一記任意球時尤其如此。當進攻組的目标是進入射程時,進攻組選擇的進攻方式就會非常的多樣化,這對防守方來說非常危險,尤其是面對更強的進攻時,因為進攻組可以在給定的時間力攻擊球場的任何角落。在這種情況下,進攻和防守效果的比例是迄今為止最大的。

當出色的防守組隻需要注意端區防達陣時,其效果最強,這大概是因為好防守在紅區會變得更嚴密。

綜合所有因素,我們可以根據從25碼線開始進攻并有兩次暫停來預估得分率。下表顯示了當球隊需要任意球時得分的可能性。

季後賽的決勝時刻,直接得分or消耗時間該如何抉擇?

聯盟中最好的進攻預計會有一半的時間得分,即使剩下的時間很少。

當然,當進攻需要達陣時,得分率就會很低,但值得注意的是,最好的進攻在擁有足夠時間和一兩次暫停的情況下,達陣率也快接近五成了。

季後賽的決勝時刻,直接得分or消耗時間該如何抉擇?

結論和有用的資訊

雖然今年分區賽的神奇不會每年都反複出現,但我們确實發現,進攻組,尤其是頂級進攻在必須得分的時候的确就是能得到分數。

但由于分區賽諸強(大部分)都擁有強大的進攻,是以一周内連續四次見證史詩結局并不是巧合。

我們還發現,優秀防守比優秀進攻的影響力要小一些,那麼我們是不是該認為防守沒用呢?

手握球權,隻領先一個達陣,對手擁有強大進攻時

當你的對手進攻實力很強時,首先要做的就是先把時間消耗到幹淨或幾乎為零。

優秀的進攻組,尤其是擁有頂級四分衛的進攻組,隻需要三四十秒就有辦法将球推進到得分區域,是以換句話說,領先時保持控球應該是唯一的目标,最好不要讓對手有機會。

季後賽的決勝時刻,直接得分or消耗時間該如何抉擇?

上圖來自2009年正常賽小馬和愛國者的傳世之戰,愛國者領先一個達陣,在比賽還剩兩分鐘、本方半場28碼面臨四檔2碼,貝利切克選擇強打四檔卻轉換失敗,小馬趁此良機達陣反超,很多人認為這是貝利切克執教生涯最大的錯誤之一。然而如果選擇棄踢,如此充裕的時間裡,恐怕愛國者防守仍是阻攔不住殺紅眼的大曼甯,貝利切克試圖拿下首攻繼續拖延時間,以數學時代的角度而言,當時的決定并沒有錯。

落後一個達陣,恰好手握球權時追分

第二種情況是,進攻組在比賽末期就是落後一個達陣,需要達陣得分。雖然當時的目标就是奔着達陣而去,但PFF的研究表明,如果對方進攻很強,本方不僅要獲得達陣,還要注意不能留給對方太多時間。

當一支球隊需要一個任意球時,正确的決定是讓跑衛在端區前1碼停下,然後用單膝跪地拖延時間,而非跑衛飛入端區達陣,把球權留給對方。

根據PFF的調查結果,當球隊球隊落後5、6、7分時,同樣也不該着急達陣,因為對方一個任意球就能搞定比賽。

分區賽酋長比爾之戰末段,獵豹希爾在中場附近接到短傳後銜枚疾走四十碼、比着剪刀手進入端區,留給比爾73秒,是以着急達陣是否是錯誤的決定?然而最終追平比分的任意球前,恰好有13秒供馬霍姆斯運作,少一秒都不行,你還覺得獵豹希爾的決定不對嗎?

NFL比賽永遠是這麼瞬息萬變,尤其是季後賽,選擇得分or消耗時間,永遠都是個世界性的難題。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