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華爾街拒絕為軟矽谷買單

很顯然,華爾街不願再為增速不達标的矽谷的網際網路夢想買單;華爾街現在的心頭好,也許是那些試圖用硬體再次驅動世界進步的公司。

華爾街拒絕為軟矽谷買單

昨晚,達到市場預期的亞馬遜财報,讓該公司股價一路飙漲,盤中順利超過10%,而早些時間釋出财報的Meta公司,卻遭遇了下跌25%的滑鐵盧,同樣都是盈利的網際網路科技公司,為何命運截然不同?

中國農曆春節前後,蘋果、微軟、谷歌、Meta以及亞馬遜等矽谷主要科技巨頭先後公布了自己的當季度财報,除了Meta一家之外,其餘巨頭們均以超出預期的形式結束了這一年。

亞馬遜本季度淨利潤為142億美元,同比增長98.6%。

微軟本季度淨利潤為187.65億美元,同比增長21%。

蘋果本季度淨利潤為346.30億美元,同比增長20%。

谷歌本季度淨利潤為206億美元,同比增長35.5%。

Meta本季度淨利潤為102.85億美元,同比下降8%。

很顯然,在過去的一個季度裡,矽谷的科技巨頭們,開啟了印鈔機模式,疫情帶來的陰影似乎對它們的業務沒有絲毫影響。

但是,如果我們仔細去翻看一下它們的财報構成就會非常容易看到一個通病:這些科技巨頭們,全部都在吃老本,它們旗下的創新業務沒有一個成長為真正的第二增長曲線,紮克伯格的Meta因為在元宇宙上的持續虧損,導緻财報後的股價大跌,市值蒸發2300億美元。

很顯然,華爾街不願意再為增速不達标的矽谷的網際網路夢想買單;華爾街現在的心頭好,也許是那些試圖用硬體再次驅動世界進步的公司。

于是,亞洲市值最高公司變成了台積電,而馬斯克則坐穩了世界首富的寶座,他的财報電話會議也是本季度最值得一聽且充滿創新的交談。

華爾街對矽谷的預期

比爾·蓋茨留下的Windows和Office,今時今日仍然是微軟的主要收入來源:Windows貢獻了66億美金,Office貢獻了112億美金,而微軟該季度整體營收為517億美金。

而蘋果公司則更是如此。目前蘋果公司所有的收入來源構成,幾乎跟喬布斯時代沒有任何差別。嚴格意義上來說,在失去了喬布斯之後,蘋果公司似乎隻成功釋出了一款AirPods耳機,如同曾經比爾·蓋茨擔心的那樣,蘋果的硬體、軟體一體化生态的成功是高度依賴喬布斯的。但是欣慰的是,蒂姆·庫克是一個特别會賺錢的CEO,他正在用他的方式為蘋果續命——但是卻不是煥發生機。

谷歌面臨同樣的問題。搜尋廣告依舊是它主要的收入來源,營收753.3億美元,廣告收入為612.4億美元,而搜尋廣告獨占433億美元。

上述三家公司,财報之後股價均漲,谷歌還要乘勝追擊:拆股,好讓中小投資者參與進來。

再看看另外一些沒有達到預期的公司境遇。

最頭疼的人應該是紮克伯格,Meta的财報顯示,該季度營收337億美元,其中廣告銷售額326億美元;淨收入103億美元,月活躍使用者29億,各項名額均不及預期。

随後,股價大跌25%,直接蒸發市值2300億美金,四個百度沒了。

很顯然,華爾街不願意再為矽谷的未來業務買單,它們對于紮克伯格的元宇宙沒有信心。

Meta的“元宇宙”開發部門Reality Labs報告了巨額且不斷增長的虧損,在2021年虧損超過100億美元,達到102億美元,收入僅不到23億美元。

資本永遠都是最聰明的:既然沒有業務和産品的創新,矽谷的科技巨頭就得老老實實掙錢。而且,要持續壓榨現在的市場,每一個季度都得保持增長,一旦出現負增長,且沒有業務和産品的巨大創新,資本立刻走人。

真正有耐心的資本,中外罕見。當年的蘋果也是推出了iPod、iPhone、iPad等等一系列産品之後,股價才一飛沖天。脫離了硬體産品的網際網路習慣的漫長使用者培育期,華爾街已經不愛了。

除了Meta之外,Netflix在公布了不及預期的财報後,股價創下近十年來的最大跌幅;PayPal不達預期财報釋出後,股價下跌近25%,市值蒸發510億美元。

同樣在放緩增速的中概股們,接下來會迎來什麼樣的遭遇呢?本質上,華爾街已經給出答案,看一看已經跌掉70%股價的拼多多,就可以窺見一斑。

網際網路成為了普通存在

為什麼會出現這種局面?曾經的華爾街願意給所有的還在虧錢的網際網路燒錢,而今天卻又變得如此苛刻?答案是,業務成熟,未來可見。

微軟的納德拉和蘋果的庫克,與他們的前輩蓋茨和喬布斯相比,最大的差別就是前者是職業經理人,而後者是真正的創業者和發明家,前者向資本負責,而後者為自己負責。

一旦偉大公司的CEO無法成為真正驅動産品和業務創新的中心後,這家公司大機率會變成一家平庸的公司,就像曾經的傑克·韋爾奇,雖然創造了當時市值第一的通用電氣,但是也同樣讓通用電氣喪失了自己的靈魂,有錢且無趣。

如果上面一個小标題,我們在闡述華爾街資本的無情,那麼從另外一個角度來看,華爾街的資本同時也永遠是最理智的存在,因為它們知道應該在哪裡下注。

在過去的十年時間裡,誰赢得了華爾街最大的時間和金錢雙重信任?

很顯然,是擁有特斯拉、SpaceX等一系列公司的埃隆·馬斯克。如果你說華爾街不願意再為夢想買單的話,馬斯克持續虧損多年的故事又如何解釋?畢竟特斯拉虧損時間超過15年。

華爾街不僅僅願意為特斯拉的虧損買單,在美國上市的蔚來、理想、小鵬也同樣成為了虧損買單對象,但是同樣來自中國的網際網路公司則遭到了不同的待遇,普遍股價下跌40%以上。

表面上,很多媒體解讀到的是:資本不再看好中國的網際網路公司;而本質上,是華爾街不會再對全世界任何一家網際網路公司抱有耐心,網際網路的光環已經喪失,這些公司與所有普通公司一樣,需要為資料工作,資本不再會為故事買單。

上述的資料已經很好的證明:美國本土網際網路公司,達不到預期,下場也是一樣。

那麼,正在賭博下一場網際網路革命的Meta公司,為何也會淪落為資本唾棄的對象呢?很顯然,資本認為,那不是下一代網際網路,或者說,下一代網際網路距離我們還很遙遠。

而當下重要的事情,可能是先從硬體開始着手發力。畢竟,我們的世界,目前還是由實體驅動的。是以,台積電成為了亞洲市值最高的公司,而硬體狂人馬斯克成為了世界首富。

正如馬斯克在最近的特斯拉财報電話會議中所說的那樣,這将是一家人工智能機器人公司,他們正在開發神經網絡超級計算機;這家最近一年最高漲450%的科技公司,自始至終沒有談到任何網際網路的暢想,它所有的業務都遊走在網際網路的底層——算力。

網際網路讓世界軟了二十年,終于又回到了硬體驅動的時代。

我們的網際網路公司該怎麼辦?

上述事件,均是大洋彼岸的事情,而我們的網際網路公司該何去何從?

過去的一年,已經聽不到任何一筆來自一級市場的網際網路融資大事件了;二級市場,網際網路巨頭們基本全部都在10%以上的下跌。

很顯然,我們的網際網路熱潮退去的更加激烈。那麼,在被資本和輿論唾棄了一年之後,讓我們看看網際網路的本質到底是什麼。

首先,網際網路熱潮首先是因為電腦和手機的出現,才逐漸形成的,本質上網際網路是計算機驅動的産業,還是來源于硬體的創新。

其次,網際網路加速了世界的資訊流通,提高了社會整體資訊的透明度,加速了資訊的流動化,讓世界運作的更加快速。

最後,任何商業模式的本質都是牟利,網際網路也一樣,因為資料化之後的平台更容易産生資訊的壟斷,導緻了網際網路平台型經濟的後遺症逐漸産生:網際網路因為資訊的聚合,不僅沒有像尼葛洛龐蒂預言的那樣帶來一個平等的時代,卻帶來了一個越發壟斷的現狀,網際網路巨頭們掌握了社會的最優資源。

擁有硬體實力的蘋果公司,在去年釋出了隐私保護政策之後,直接導緻了今年多家網際網路公司的廣告營收變化,是以可見,網際網路公司們口口聲聲的“不作惡”是多麼的虛僞。

為什麼,Meta公司提出的元宇宙并沒有被資本買單?很顯然,目前它們勾勒出來的未來網際網路,并沒有解決任何今天網際網路存在的問題:壟斷、資料、隐私、安全……

元宇宙隻是讓網際網路立體了一些而已,但是就算如此,我們的巨頭們依舊不願意放棄機會,畢竟害怕賭錯,騰訊、位元組跳動、百度等等一系列公司均在悄悄布局。

但是,世界真正缺乏的是什麼?其實聰明錢早已經給出答案:硬體的創新。

台積電一躍成為亞洲市值最高的公司,擁有特斯拉、SpaceX以及星鍊的馬斯克持續坐穩世界首富,這都在告訴我們:我們需要一波新的硬體,來驅動下一代技術的革命。

有幾點啟發,是現在可以預見的。

第一,我們的世界不僅僅隻有網際網路,網際網路不是一切,資料也不一定就是未來的石油,雖然它已經發揮了接近二十年的石油功效。能源、材料、生物正在取代網際網路成為未來三十年的投資熱門,它們會重新組合出新的計算方案以及我們未來的生活。

第二,下一代技術需要讓社會走向平權,走向資料的可控,走向尊重個人隐私,走向碳基生命與矽基信号之間的轉換,為我們提供一個體驗更加優越的社會,且對環境造成最小的影響,而提升效率不再為是最大需求,因為提升效率往往就要以犧牲體驗和環境作為代價。

最後,我們的網際網路公司也許将來會有很多會徹底轉型成科技公司。目前來看,百度是這些公司中最有可能提前實作這種轉變的。百度與谷歌,兩家都以搜尋安身立命的公司,正在走向兩種截然不同的命運,百度All in了AI和自動駕駛,而谷歌的重心則還在傳統的廣告業務上徘徊。

也許,被視作失敗者多年的百度,現在反而值得我們那些被稱為成功代表的網際網路巨頭們,重新審視并認真學習一下。

網際網路公司的未來,一定不在網際網路,網際網路是因,但未必是果。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