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荥陽發掘出棘币,文物上發現蠶絲,專家為何将其定名為“線闆子”

在收藏圈内,古币向來都備受追捧,其中也有一些十分特殊的錢币,比如棘币就是其中之一。在河南大師姑遺址中,專家們也發現了一些棘币,但經過深入研究卻發現它不是古币,而是一種現在農村很常見的生活用品……這究竟是怎麼回事呢?棘币又是什麼呢?下面就讓小編來揭秘吧。

荥陽發掘出棘币,文物上發現蠶絲,專家為何将其定名為“線闆子”

(本文所有圖檔,全部來自網絡,感謝原作者,如侵犯您的權利,請聯系本号作者删除。圖檔與内容無關,請勿對号入座)

2002年9月,在河南荥陽廣武鎮,當地村民村在耕地的時候,偶然發現了很多夯土地基,并且還挖出來一些陶器。在此之前,考古專家們曾到廣武鎮考察尋找古代遺址,但可惜始終都沒有發現,是以村民發現夯土便懷疑是專家們要尋找的遺址,便第一時間聯系了當地博物館的專家。當天下午,考古專家小組便驅車趕到了廣武鎮,在村民的帶領下他們來到了發現夯土和陶器的地方。

荥陽發掘出棘币,文物上發現蠶絲,專家為何将其定名為“線闆子”

專家們經過考察,發現這裡位于大師姑村的一處河邊平原上,地理位置十分優越,并且在深入地發掘過程中,還發現了大面積的夯土城牆。由此,專家們确定這是一處古代城市遺址,又根據遺址的特性确定其屬于二裡頭文化遺址,也就是夏朝時期的城址,并根據慣例将其命名為“大師姑城遺址”。在此後的幾個月時間裡,專家們也确定了該城址的具體結構,總面積約51萬平方米。

在對大師姑城遺址的發掘過程中,專家們也發現大量的房屋遺址,墓葬坑和灰坑等等,對研究夏朝的生活特性有極大的價值,此外還出土了大量文物,其中最豐富,最精美的是各類玉器,如玉璋,玉璧和玉環等。不過,專家們也發現了少量的青銅器具,其最特殊的青銅器雙“朿”青銅器。

荥陽發掘出棘币,文物上發現蠶絲,專家為何将其定名為“線闆子”

雙“朿”青銅器長約14.5厘米,後來經專家們研究表示它是棘币。所謂“棘币”,其名稱來源于外形特點,在清人編纂的《續泉彙》中有記載,“此品未必屬泉币……姑存以備異品”,表明了棘币是一種古币。是以,考古專家們認為棘币是夏朝的一種金屬貨币,此外在民間收藏圈内有不少棘币流轉。比如,曾在拍賣會上,小小的一枚春秋棘币就能價值數萬元,如果年代再久遠的估計價值都能上百萬了。

荥陽發掘出棘币,文物上發現蠶絲,專家為何将其定名為“線闆子”

就這樣,棘币一直被當然古币,然而專家們在後期的研究中卻發現并非如此。首先,考古專家們在出土的棘币的地方發現一些綠色的物質,後來經過科學化驗确定,原來是蠶絲腐爛物的一種結晶體。然後,專家在有的棘币上還發現了明顯的絲線狀物質。是以,問題也就随之而來,古代錢币上怎麼會有蠶絲和絲線呢?

荥陽發掘出棘币,文物上發現蠶絲,專家為何将其定名為“線闆子”

一時間專家們也難以給出确定答案,不過可以确定棘币或許不是古币。此後,考古專家們在大師姑城遺址中還發現了紡織工具,比如陶紡輪,由此也表明當時的夏代先民已經掌握了紡織。專家們表示,既然古人能紡織出來絲線,那他們會把絲線放在哪裡呢?突然,所有的問題似乎都可以迎刃而解了,既然棘币上有絲線,就說明古人将絲線裹在棘币上儲存,是以棘币的作用是用來繞線的,而不是人們以前認為的它是古币。據此,專家們也給了棘币一個接地氣的新名字——線闆。

荥陽發掘出棘币,文物上發現蠶絲,專家為何将其定名為“線闆子”

除了大師姑城遺址之外,在四川青白江漢代遺址和杭州錢塘江春秋遺址中,專家們也發現過一些所謂的棘币,而且青白江漢代遺址出土的棘币附近還發現了紡織器具,由此也說明它們的配套工具,即紡織完成後将絲線繞在棘币上。後來,人們關于棘币的錯誤認識也得到了改正,可見考古的作用還是蠻大的,不但可以發現古代社會風貌,還能糾正一些認識上的錯誤。

現如今,大師姑城遺址的發掘還在繼續,除了棘币之外也還有很多特别的文物,為我們展現出4000多年前的社會風貌,讓我們對神秘夏朝也能有很多的認識,而這也正是考古的魅力。

參考資料:

《錢币鑒賞全書》作者:張秉堅,出版社:中央編譯出版社

文瀾海潤工作室主編文秀才,本文撰寫:特約曆史撰稿人:劉立江的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