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北京2月4日電中華人民共和國和俄羅斯聯邦關于新時代國際關系和全球可持續發展的聯合聲明 應中華人民共和國主席習近平邀請,俄羅斯聯邦總統弗·弗·普京于2022年2月4日訪華。兩國元首在北京舉行會談,并出席第24屆冬季奧運會開幕式。 中華人民共和國和俄羅斯聯邦(以下簡稱“雙方”),聲明如下: 目前,世界正在經曆大變局,人類社會進入大發展、大變革的新時代。世界多極化、經濟全球化、社會資訊化、文化多樣化持續發展,全球治理體系和國際秩序變革持續推進,各國互相聯系和依存大大加深,國際力量分布趨于重構,國際社會對于和平與可持續發展的呼聲更加強烈。與此同時,新冠肺炎疫情在世界範圍内持續蔓延,國際及地區安全形勢日趨複雜,全球性威脅挑戰日益上升。國際上少數勢力繼續頑固奉行單邊主義,訴諸強權政治,幹涉他國内政,損害他國正當權益,制造沖突、分歧和對抗,阻礙人類社會發展進步。國際社會對此絕不接受。 雙方呼籲各國從全人類共同福祉出發,加強對話,增進互信,凝聚共識,捍衛和平、發展、公平、正義、民主、自由的全人類共同價值,尊重各國人民自主選擇發展道路的權利及各國主權安全發展利益,捍衛以聯合國為核心的國際體系和以國際法為基礎的國際秩序,踐行聯合國和聯合國安理會發揮核心協調作用的真正的多邊主義,推進國際關系民主化,實作世界和平、穩定與可持續發展。 一 雙方一緻認為,民主是全人類共同價值,不是少數國家的專利,促進和保障民主是國際社會共同僚業。 雙方認為,民主是公民參與管理本國事務的途徑,旨在增進民生福祉,實作人民當家做主。民主應是全過程、面向全體人民的,展現全體人民的利益和意志,保障人民權利,滿足人民需求,維護人民利益。民主制度的實踐不是刻闆的,應考慮到不同國家的社會政治制度和曆史、傳統及文化特色。各國人民有權選擇适合本國國情的民主實踐形式和方式。一個國家是否民主,隻能由這個國家的人民來評判。 雙方指出,中俄作為擁有悠久曆史文化傳統的世界大國,其深厚民主傳統根植于千年發展經驗,受到本國人民廣泛支援,展現了公民的需求和利益。中俄確定了本國人民依法享有通過各種途徑和形式參與管理國家和社會事務的權利。兩國人民擁有充分的道路自信,尊重其他國家的民主制度和傳統。 雙方指出,民主原則不僅應在國内治理也應在全球治理層面得到展現。個别國家企圖以意識形态劃線,強迫他國接受這些國家的“民主标準”,通過拼湊各種小集團、“情景式”聯盟壟斷民主定義權,這實際上是對民主的踐踏,以及對民主精神和真正民主價值的背叛。此類謀求霸權地位的行徑對地區和全球和平穩定構成嚴重威脅,對國際秩序穩定造成損害。 雙方堅信,捍衛民主、人權不應成為向别國施壓的工具。雙方反對任何國家濫用民主價值,借口維護民主、人權幹涉主權國家内政,挑動世界分裂對抗。雙方呼籲國際社會尊重各國文化和文明多樣性、不同國家人民的自決權。雙方願同所有有意願的國家攜手推進真正的民主。 雙方指出,《聯合國憲章》和《世界人權宣言》為全球人權事業确立了崇高目标,制定了基本原則,各國均應遵循和踐行。同時,各國國情不同,曆史文化、社會制度、經濟社會發展水準存在差異,必須堅持人權普遍性與各國實際相結合,按照本國國情和人民需求保護人權。推進和保護人權是國際社會的共同僚業,各國應同等重視、系統推進各類人權。國際人權合作應由各國在平等對話基礎上共商,各國應享有平等的發展權,各國應在平等和互相尊重的基礎上開展人權協作與合作,加強國際人權體系建設。 二 雙方認為,和平、發展、合作是當今國際體系的主流。發展是實作人民福祉的關鍵。新冠肺炎疫情持續蔓延給全球落實聯合國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帶來嚴峻挑戰,完善全球發展夥伴關系,推動全球發展邁向平衡、協調、包容的新階段至關重要。 雙方将積極推進共建“一帶一路”與歐亞經濟聯盟對接合作,深化中國同歐亞經濟聯盟各領域務實合作。提高亞太地區和歐亞地區互聯互通水準。雙方願繼續推動共建“一帶一路”和“大歐亞夥伴關系”建設并行不悖、協調發展,推動區域組織發展及雙多邊經濟一體化程序,造福歐亞大陸各國人民。 雙方同意進一步深化北極可持續發展務實合作。 雙方将加強在聯合國等多邊機制合作,推動國際社會将發展置于全球宏觀政策協調重要位置,呼籲發達國家切實履行官方發展援助義務,為開發中國家提供更多資源,解決國家間和各國内部發展不平衡等問題,促進全球發展和國際發展合作。俄方重申願就推進中方提出的全球發展倡議繼續開展相關工作,包括參與聯合國平台“全球發展倡議之友小組”活動。雙方呼籲國際社會将減貧、糧食安全、抗疫和疫苗、發展籌資、氣候變化、綠色和可持續發展、工業化、數字經濟、互聯互通等作為重點合作領域,采取務實行動,加快落實聯合國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 雙方呼籲國際社會打造開放、公平、公正、非歧視的科技發展環境,加速科技成果向現實生産力轉化,挖掘經濟增長新動能。 雙方呼籲各國加強可持續交通領域合作,積極開展交通能力建設和知識交流,包括智能交通、可持續交通、發展營運北極航道等,助力全球疫後複蘇。 雙方為應對氣候變化采取強有力措施,作出了重要貢獻。雙方共同紀念《聯合國氣候變化架構公約》達成30周年,重申恪守《聯合國氣候變化架構公約》及其《巴黎協定》目标、原則和規定,特别是共同但有差別的責任原則,緻力于共同推動《巴黎協定》全面有效實施。雙方将履行各自承諾,期待發達國家切實落實每年1000億美元對開發中國家的氣候資金支援。雙方反對以應對氣候變化為由,設定新的國際貿易壁壘。 雙方堅定推動生物多樣性國際合作與交流,積極參與全球生物多樣性治理程序,将共同推動人與自然協調發展和綠色轉型,助力全球可持續發展。 中俄元首肯定雙方為應對新冠肺炎疫情全球大流行、維護兩國和世界人民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開展的富有成效的雙、多邊合作。雙方将繼續加強疫苗和新冠病毒藥物研發生産合作,深化公共衛生和現代醫學領域合作。雙方将加強防疫措施協調對接,為兩國人員健康、安全、有序往來提供有力保障。雙方積極評價兩國有關部門和地方為保障邊境地區防疫和口岸穩定運作所做工作,将建立邊境地區聯防聯控機制,統籌推進邊境口岸疫情防控、資訊共享和基礎設施建設,不斷提升口岸貨運通關效率。 雙方強調,新冠病毒溯源是科學問題,應基于全球視野,由全球科學家合作開展,反對将溯源問題政治化。俄方歡迎中國同世衛組織開展的聯合溯源研究,支援中國-世衛組織溯源聯合研究報告。雙方呼籲國際社會共同維護溯源研究的科學性和嚴肅性。 俄方支援中方成功舉辦北京2022年冬奧會和冬殘奧會。 雙方對兩國體育和奧運合作水準給予高度評價,願進一步推動相關合作發展。 三 雙方對國際安全形勢面臨的嚴峻挑戰深表關切,認為各國人民命運與共,任何國家都不能也不應脫離世界安全、以他國安全為代價而實作自身安全。國際社會應積極參與全球安全治理,實作共同、綜合、合作、可持續安全。 雙方重申互相堅定支援彼此核心利益、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反對外部勢力幹涉兩國内政。 俄方重申恪守一個中國原則,承認台灣是中國領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反對任何形式的“台獨”。 中俄反對外部勢力破壞兩國共同周邊地區安全和穩定,反對外部勢力以任何借口幹涉主權國家内政,反對“顔色革命”,将加強在上述領域的協作。 雙方譴責一切形式的恐怖主義,推動國際社會建立以聯合國為中心的全球反恐統一戰線,加強多邊反恐領域政策協調與建設性合作。反對将反恐問題政治化、工具化和推行“雙重标準”,譴責利用恐怖和極端組織以及打着打擊國際恐怖主義和極端主義旗号幹涉别國内政,實作地緣政治目的。 雙方認為,個别國家、軍事政治聯盟或同盟謀求直接或間接的單方面軍事優勢,通過不正當競争等方式損害他國安全,加劇地緣政治競争,渲染對立對抗,嚴重破壞國際安全秩序,破壞全球戰略穩定。雙方反對北約繼續擴張,呼籲北約摒棄冷戰時期意識形态,尊重他國主權、安全、利益及文明多樣性、曆史文化多樣性,客觀公正看待他國和平發展。雙方反對在亞太地區建構封閉的結盟體系、制造陣營對抗,高度警惕美國推行的“印太戰略”對本地區和平穩定造成的消極影響。中俄始終緻力于建構平等、開放、包容、不針對第三國的亞太地區安全體系,維護和平、穩定與繁榮。 雙方歡迎《五個核武器國家上司人關于防止核戰争與避免軍備競賽的聯合聲明》的發表,認為所有核武器國家應摒棄冷戰思維與零和博弈,降低核武器在國家安全政策中的作用,撤出在境外部署的核武器,不允許毫無限制地發展全球反導系統,切實降低擁有軍事核力量國家之間發生核戰争以及任何軍事沖突的風險。 雙方重申,《不擴散核武器條約》是國際核裁軍與核不擴散體系的基石,是戰後國際安全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對促進世界和平與發展的作用不可替代。國際社會應平衡推進條約三大支柱,共同維護條約權威性、有效性和普遍性。(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