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虎年新春,《城市像素》短片亮相,展現藝術家眼中别樣的上海。片中,指揮家張亮和舞者侯騰飛,一個在浦東,一個在浦西,一個在漫步中汲取藝術的靈感,一個在舞動中見證城市的新生。
張亮在1862時尚藝術中心
張亮是9歲從江蘇泰州來上海求學的,從上海音樂學院畢業後,他去了音樂之都維也納求學,畢業後又回到了上海,成為上海愛樂樂團的駐團指揮。他說,上海是他的第二故鄉。
侯騰飛
舞者侯騰飛是山東人,16歲考入上海戲劇學院舞蹈學院,畢業後進入上海歌舞團,一步步成長為首席演員,他是舞劇《朱鹮》裡的“樵夫”,舞劇《永不消逝的電波》裡的“李俠”,他在上海找到了屬于自己的舞台。
古典音樂中有許多名作跟水有關,比如小約翰·施特勞斯的《藍色多瑙河》和斯美塔那的《伏爾塔瓦河》。張亮總夢想,有一天能在黃浦江邊,演奏一部跟這江水有關的作品。
對于侯騰飛來說,職業舞者的生活,不是在排練廳裡度過,就是日複一日在劇場演出。他希望有一天能走出劇場,以城市為舞台,自由起舞。
在《城市像素》裡,他們實作了自己的心願。
指揮家張亮
在陸家嘴濱江金融城,張亮走上1862時尚藝術中心的舞台。日本建築大師隈研吾改造的老船廠,成了一個藝術與商業的綜合體。這裡有斑駁的紅磚牆、巨大的布滿鐵鏽的蒸汽管道、裸露在外的橫梁和立柱,充滿曆史感和工業感。
舞台背景是可電動開啟的玻璃隔聲門,将它打開,張亮感受到自己與奔流的黃浦江如此之近,可以聽見江上的汽笛。
“上海是中國交響樂事業的發源地,又是走在世界前沿的國際大都市。在上海從事古典音樂是幸福的,條件、機遇、平台都很充分,對于有理想的創作者來說是最合适的地方。”張亮說。
在張亮看來,音樂中的情緒和色彩來源于生活,從不同色彩的生活中汲取靈感像素,能給指揮家帶來新鮮的感受。站上船台,他舉起雙手,指揮黃浦江邊不同的建築群,如同指揮一支巨大的交響樂團,共同奏出關于上海的樂章。
侯騰飛來到了位于南京西路的改造後的中信泰富廣場。在城市更新中,空間被賦予了新的面貌,也煥發了新的生機。建築中豐富多變的動線以及數字化的藝術多媒體進入了侯騰飛的視線。這裡有許多“像素”風格的牆面,如同一面面小鏡子,反射着城市的霓虹,也反射着人們的内心獨白。
在咖啡館的露台上,他即興發揮創作,展現空間的延展性,營造出如電影《盜夢空間》般的神秘感。在陽光下,有人在聊天,有孩子在做作業,他靈感乍現,利用陽光灑落的影子發展出一段舞蹈,寓意城市空間新生的無限可能。
《新生》短片的編曲是滬上知名音樂制作人彭程,他認為,音樂可以是一幅有情感溫度的畫,他将音樂的情感以律動的方式表達出來,給短片增色不少。
在廣場,在旋轉式樓梯,在摩天大樓頂端的停機坪,處處都是侯騰飛的舞台。在侯騰飛看來,每一段舞蹈都有它自己的生命力,每一次“舞台”都是一次“新生”。
“藝術的發展依托于城市的發展,上海這座城市有它獨特的魅力,開放包容、海納百川,讓這座城市在很多方面走在了前面,當然,藝術也是如此。”侯騰飛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