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非遺裡的春節|定州缂絲:織中之聖 一寸缂絲一寸金

非遺裡的春節|定州缂絲:織中之聖 一寸缂絲一寸金

人民網石家莊2月4日電 (周博)缂絲梅花寒鵲圖、缂絲青碧山水圖、國色牡丹圖……在定州缂絲展覽館,一幅幅精美“畫卷”圖案逼真、色澤豔麗,其實這并非是畫,而是缂絲作品。

定州缂絲(織造技藝),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缂絲,是以蠶絲為原材料,中國絲織業中最傳統的一種挑經顯緯、極具欣賞裝飾性絲織品,是中國傳統藝術品的精華,常有“一寸缂絲一寸金”和“織中之聖”的盛名。缂絲始創于定州,源于漢,興于唐,盛于宋。中國全史中記載“宋代是曆史上缂絲藝術品的鼎盛時期,以定州生産的最為有名”。

“缂絲成品經得起摸、擦、揉、搓、洗,被稱為千年不壞的藝術織品。”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項目省級傳承人程苗欣介紹,缂絲工藝繁雜,完全是靠手工,機器代替不了。光是缂絲的工藝流程,就有落經線、牽經線、套筘、彎結、嵌後軸經等16道工序。而且缂絲的織造技法也是花樣繁多,如結、掼、勾、戗、子母經、鳳尾戗等。

非遺裡的春節|定州缂絲:織中之聖 一寸缂絲一寸金

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項目省級傳承人程苗欣制作的虎虎生威缂絲。 人民網 周博攝

千絲萬線“描摹”動人畫卷

在定州缂絲展覽館二樓,數台缂絲機整齊地擺放着。幾名勞工正在耐心細緻地“描摹”動人畫卷。

“把織的畫案底稿先在經線上描摹,然後用緯線進行絲織。”程苗欣介紹,“通經斷緯”是缂絲差別于其他織造技藝的最大特點。縱向的經線穿通織物的整個幅面,織制時以小梭織緯,根據圖樣變一色換一色梭,将五彩的蠶絲線缂織成一幅色彩豐富、色階齊備的織物。

“缂絲成品隻露緯絲不露經絲,這樣制作出來的缂絲産品色彩濃淡自如,正反兩面完全一樣。”程苗欣說,完成一件缂絲作品,往往需要變換數以萬計的梭子,經過十幾道工序,短則需要半年時間,長則需兩三年,完全取決于畫幅大小、圖案複雜程度。

“這是《梅花寒鵲圖》,是宋代沈子蕃作品的複刻版,原版藏于北京故宮博物院,系十大‘鎮館之寶’。”在工作室對面的精品展廳裡,程苗欣介紹着館内多件裝裱精美的成品。

非遺裡的春節|定州缂絲:織中之聖 一寸缂絲一寸金

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項目省級傳承人程苗欣教女兒做缂絲。 人民網 周博攝

技藝創新推動文化傳承

“從小耳濡目染,在媽媽的影響下喜歡上了缂絲技藝。”程苗欣的女兒郭菲說,雖然這種工藝費時費力,一坐就要幾個甚至十來個小時,但是奔忙于“撥來梭往”之間,用一雙巧手來傳承技藝,是一件自豪的事。

目前,缂絲傳習基地已有包括郭菲在内的織娘12位,她們的平均年齡在三十多歲。“我們在社會上廣收學員,免費教大家,為的就是讓更多的年輕人學習缂絲技藝,将年輕時尚的元素加入到缂絲作品中,實作融合與創新。”郭菲說。

“我們研發了一些缂絲文創産品,缂絲耳環、缂絲包袋、缂絲挂件等。另外我們還有一些私人化定制服裝,比如含有缂絲元素的旗袍、襯衣等。”郭菲希望能降低欣賞缂絲、體驗缂絲的門檻,讓這種古老的奢侈品走近年輕人,走進日常生活。

談及缂絲未來的發展,郭菲介紹說,未來将建造一座集傳承、體驗、教育、教育訓練、旅遊等功能于一體的缂絲藝術傳承博物館,通過收藏展覽缂絲曆史檔案及國家級大師缂絲精品力作,介紹缂絲的沿革、制作、工藝流程及傳承與發展等。同時,定期舉辦研學活動,吸引全國各地的優秀從藝者前來交流探讨,讓定州成為名副其實的“缂絲藝術之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