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奔跑,奔跑,點燃夢想——記北京冬奧會火炬傳遞

光明日報記者 周世祥 劉博超

一個人的夢想,點燃的方式千姿百态。那麼,什麼可以點燃一座城市的夢想?

2021年10月18日,在希臘古奧林匹亞小鎮的赫拉神廟前,北京冬奧火種成功采集。2022年2月2日,北京冬奧會火炬接力在北京奧林匹克森林公園拉開序幕。在1200餘位火炬手的接力下,北京冬奧會火炬傳遞在北京、延慶、張家口三個賽區進行——這些無懼嚴寒、向着光明與希望奔跑的火炬手肩上,承載着怎樣的夢想?

奔跑,奔跑,點燃夢想——記北京冬奧會火炬傳遞

北京冬奧會火炬在奧森公園傳遞。圖為2月2日,火炬手張伯禮(右)和童朝晖進行火炬傳遞。新華社記者 賈浩成攝

古今交融的城市夢

“北京冬奧會的申辦成功改變了我的人生軌迹,讓我成為首鋼轉型職工的代表。”作為火炬手,北京首鋼園運動中心營運管理有限公司制冰工劉博強,曾是一名首鋼軋鋼勞工。火炬接力傳遞中,他跑步經過的首鋼新東門、煙囪、高爐是城市變遷的縮影。如今,這裡已成為“新首鋼高端産業綜合服務區”,今後将成為新版城市總體規劃中重要的區域功能節點和落實首都功能定位的重要支撐。

此次火炬傳遞的選線,突出了曆史性和時代性的呼應,也充分展示了辦賽城市形象。北京地區線路途經北京奧林匹克森林公園、北京冬奧公園、首鋼園、八達嶺長城、世界葡萄博覽園、頤和園、大運河森林公園,聚焦奧林匹克精神的傳承,充分展現“雙奧之城”特色,展示了北京冰雪運動和全民健身發展成果以及綠色北京、人文北京、科技北京發展戰略建設成果。張家口地區火炬接力緊密圍繞“迎接冰雪之約·奔向美好未來”主題,設張家口陽原泥河灣遺址公園、張北德勝村、工業文化主題公園、崇禮富龍滑雪場、大境門遺址5個點位。

“我要通過火炬傳遞活動向全世界展現我們航天工作者的風采。”冬奧火炬手、中國科學院院士葉培建說,“北京成為全球首個舉辦夏季、冬季奧運會的‘雙奧之城’,說明我們不斷強大的祖國得到了國際的認可。”

奔跑,奔跑,點燃夢想——記北京冬奧會火炬傳遞

北京2022年冬奧會火炬接力啟動儀式在京隆重舉行。圖為2月2日在啟動儀式上拍攝的火種台。新華社記者 陳鐘昊攝

敢想敢拼的冰雪夢

啟動儀式之後,大陸首個冬季運動項目世界冠軍羅緻煥擔任第一棒火炬手。接過火炬之後,全體觀衆起立,羅緻煥在音樂聲中緩緩向前移動。順利完成交接後,老人輕輕地說:“我親一口(火炬)吧。”

這位老人之是以如此激動,是因為火炬承載着他那一代冰雪運動員敢想敢拼的冰雪夢。1963年,他在日本長野以2分09秒20的成績,奪得第57屆世界速度滑冰錦标賽男子1500米冠軍,并打破世界紀錄,成為第一個獲得冬季項目世界冠軍的中國選手。然而,由于新中國當時還不是國際奧委會成員,羅緻煥這批運動員在運動生涯的黃金年齡卻無緣冬奧賽場,這是他一直埋藏在心底的遺憾。

“在家(黑龍江)的時候,我接到通知來北京參加冬奧會火炬傳遞,但不知道自己是在哪一站、第幾個傳火炬,就說我是‘特邀火炬手’,至于‘特邀’到什麼程度,咱也不清楚,自己猜了好幾次也沒猜出來,到北京以後才知道我是第一棒。我會永遠記住這一刻。”羅緻煥說,“我們國家舉辦冬奧會一直是我的一個夢,如今實作了,我在家門口,代表老一代運動員傳遞火炬,太高興了。”

作為第二棒火炬手的航天英雄景海鵬,2021年12月被授予“冰雪運動推廣大使”稱号。讓航天員在太空中參與冰雪運動是景海鵬的夢想,他希望冰雪運動器材未來可以帶到太空。

冰雪的寒冷和火炬的炙熱,如何和諧共融?這一問題的答案寫在了火炬和火種台的設計裡。

北京冬奧會火炬“飛揚”顔色為銀色與紅色,象征冰火相約,激情飛揚,照亮冰雪,溫暖世界。火炬以祥雲紋樣打底,自下而上從祥雲紋樣逐漸過渡到剪紙風格的雪花圖案,旋轉上升,如絲帶飄舞。火炬紋樣設計既展現了“雙奧之城”的傳承,又蘊含着道法自然、天人合一思想。火炬交接時,兩隻火炬的頂部可以緊密相扣,這既是設計上的奇妙創新,又象征着不同文明交流互鑒,讓世界更加相知相融的冬奧願景。

火種台以“承天載物”為設計理念,創意靈感來自中國傳統青銅禮器——尊。基座沉穩,象征“地載萬物”;頂部舒展開闊,寓意着迎接純潔的奧林匹克火種;祥雲紋路由下而上漸化為雪花,象征着“雙奧之城”的精神傳承。紅色絲帶飄逸飛舞、環繞向上,與火炬設計和諧統一。紅銀交映的色彩,象征着傳統與現代、科技與激情的融合。

偉大複興的強國夢

北京冬奧火炬手最大的86歲,最小的14歲。他們來自各行各業,有抗疫英雄、航天英雄、兩院院士,也有基層普通勞動者。雖然身份各異,但他們在接過火炬的那一刻都感受到自己的追求同強國夢緊密相連,同複興夢息息相關。

“參與火炬接力真是夢想成真!”傳遞完火炬,景海鵬感到肩上的責任更重了。在景海鵬看來,火炬傳遞的是“更快、更高、更強——更團結”的奧林匹克格言,以及“團結、友誼、和平”的奧林匹克精神,也是“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戰鬥、特别能攻關、特别能奉獻”的載人航天精神,這兩種精神都是人類文明的結晶。

葉培建也用火炬傳遞比拟航天事業傳承。“奧運精神的薪火相傳和航天精神是共通的,冬奧會就是要将人類的正能量一棒一棒地傳遞下去。”他說。

“抗疫精神和奧林匹克精神,都代表着活力、責任與奉獻。”第125棒火炬手、中國工程院院士張伯禮表示,奧運會的一個重要目的是增強人們的體質,讓人們充滿活力、高品質地生活,抗疫追求的是“生命至上”,為的是挽救更多生命,讓大家生活更美好,二者目标是一緻的。

“作為一名生産一線的勞工,北京冬奧會火炬手的經曆值得我驕傲一生,也會帶給我強大的精神力量。”在首鋼園跑完第三棒接力的山西航天清華裝備有限責任公司加工中心操作工韓利萍表示,“火炬傳遞表達的是超越自我、挑戰極限的激情和力量,我會把這種力量投入今後的工作和生活中,追求工匠精神,在工作中精益求精,不斷超越自我,為航天強國建設貢獻自己的力量。”

《光明日報》( 2022年02月04日 05版)

來源:光明網-《光明日報》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