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今日立春:“春牛”舞“寅虎” 萬象煥生機

今日立春:“春牛”舞“寅虎” 萬象煥生機

2月4日是步入虎年後迎來的首個節氣——立春。作為二十四節氣之首,立春有着春回大地、萬物複蘇的含義,在傳統農耕社會中頗受重視。嶺南地區流傳着不少與立春有關的民俗活動。

“春節”與“立春”兩個節俗自古以來有着深厚的淵源。廣州文學藝術創作研究院一級作家、廣東省非物質文化遺産保護工作專家委員會委員曾應楓介紹,史書上的“春節”原來指的就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立春”,直到辛亥革命以後改用公曆,人們才将1月1日稱為元旦、農曆正月初一稱為春節。

一年之計在于春。古人在立春之日就有迎土牛、祭勾芒種、觀拗春童、鞭春等習俗,旨在祈求一年風調雨順、人壽物豐。如今,在粵北韶關地區,“舞春牛”成為當地新春時節在漢族、瑤族中都十分盛行的傳統舞蹈。

舞春牛,又稱鬧春牛、跳春牛或春牛舞,是一種有人物角色且邊歌邊舞的民間舞蹈。據傳,自清康熙年間在粵北山區農村流傳至今,已有300餘年曆史。人們借此滿懷深情地贊頌和他們一起辛勤勞作的耕牛,表達對未來生活的祈求和期望。

舞春牛通常是春節期間在農村巡回表演。作為表演的吉祥物,“春牛”一般由兩名演員扮舞,一人舞牛頭,一人操牛尾。牛頭以木頭或竹篾紮制而成,彎彎的犄角、大大的眼睛、黑黑的皮毛,可謂栩栩如生。

随着老農打扮的“耕夫”登場,原本懶洋洋躺在一旁的“春牛”也被耕夫的唱頌徐徐喚起,搖頭擺尾。表演隊随後展示牽牛、逗牛、捉牛、套牛、背轭的套路,插科打诨的唱詞常常引得觀衆哈哈大笑,全場洋溢着歡快喜慶的氣氛。

曾應楓認為,舞春牛既展示了對耕牛的崇拜,也傳播了農事知識,展現出古代嶺南農耕文明的特征。如今,韶關舞春牛已被列入廣東省第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産項目名錄。舞春牛這項傳統民俗也在當地“舞”進了校園。孩子們不但“舞”出了春牛堅強、勇敢的精氣神,更從節目中學習到了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之道。

随着時代轉變,傳統節氣被賦予新的意義。今年立春适逢大年初四,城中文化場館預備了豐富的節慶活動以飨公衆。2月4日至12日,廣東省文化館(廣東省非物質文化遺産保護中心)推出“節慶‘歎’非遺——春節元宵系列活動”,連續策劃佛山木版年畫、茶山公仔、廣州榄雕、廣州蛋雕技藝、佛山彩燈五場體驗課。立春當天,佛山木版年畫市級代表性傳承人劉鐘萍将親臨現場,帶領學員了解佛山木版年畫的曆史發展,體驗佛山木版年畫的制作過程。(楊逸)

(南方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