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話說北京冬季奧運會

作者:行s者
話說北京冬季奧運會

說到冬季奧運會,我們腦海裡可能浮現的是白雪皚皚的山上,一位身着厚重滑雪服的運動員,手持雪杖,在雪中風馳電掣地飄移;或者是我們熟悉的室内溜冰場,伴随着迪斯科音樂或流行歌,我們從初學的緊張、恨不得和欄杆連為一體,到熟練掌握技巧之後的舒暢。或許你也和我一樣,曾經羨慕地望着那些在冰池中央自由旋轉、舞蹈,宛若精靈的花滑選手。

你還記得第一次手把手教你滑冰的人是誰嗎?似乎冰雪運動總是能喚起我們的美好回憶,踏上裝有滑刃的冰鞋或雪鞋,我們就能獲得無與倫比的速度與自由。

速度、自由,再加上美,這就是如今的冬奧會帶給我們的感受。那麼,冬奧會是如何産生的呢?或者我們再問深入一點,為什麼冬季運動對人類這麼重要?實際上,這個問題串起了整本書的核心思想。作者告訴我們,無論是滑冰還是滑雪,它們的起源都是功能性的:這些冰雪活動不僅是我們的祖先在嚴寒環境下總結出的生存智慧,還展現了先民們在惡劣環境中對抗寒冷、渴望活下去的頑強精神。

如果說奧林匹克的要義是“更高、更快、更強”,那麼冬季奧林匹克就是在此基礎上,增加了極寒的條件——對抗寒冷、對抗重力、對抗時間,發掘人類無限的潛能,是一種更為徹底的極限超越——這就是冬奧精神的集中展現。

冬季奧林匹克運動會始于1924年的法國夏蒙尼,這屆冬奧會上舉行了滑冰、滑雪、雪車、冰球和冰壺的比賽。這五個大項為日後的冬奧會章程奠定了基礎。可能你會覺得,相比于跑步、踢球這樣的運動來說,冬季運動離我們很遠,但這本書卻告訴我們,世界上最古老的滑雪遺迹就來自大陸新疆的阿勒泰地區,而且冰雪運動早就是我們文化中的一部分。現代冰雪運動的前身其實都是功能性的滑冰、滑雪行為,而滑行的功能主要分為狩獵、軍事和交通三項。

首先我們來看狩獵。在亞歐大陸的高緯度地區,人類祖先為了對抗寒冬,更好地在雪中狩獵,他們把長木片綁在腳底下,友善在雪地上迅速滑行、追蹤野獸——這就是滑雪闆的前身。但那時候的滑雪闆又短又寬,和我們現代的雪闆比起來,更像一種雪鞋。作者說,從斯堪的納維亞半島到亞洲北部的岩畫上,都能發現滑雪者的蹤迹。而以往我們所知的滑雪遺迹,最早可追溯到公元前約7000年的俄羅斯。

話說北京冬季奧運會

為什麼說是以往呢?因為在2005年,有一位中國新疆的農民在阿勒泰地區附近,發現了更早的滑雪者岩畫,上面刻畫着先民踩着滑雪闆彎弓搭箭、追逐和狩獵牛馬的場景。考古學家發現,這些岩畫可以追溯到公元前8000年到10000年左右,比俄羅斯的遺迹還要早得多。 到了2015年,來自全球18個國家,包括挪威、瑞典、芬蘭等國的30多位滑雪曆史學者聯名發表了《阿勒泰宣言》,宣布中國新疆阿勒泰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滑雪地。

傳統的阿勒泰人來自半遊牧的圖瓦族部落,他們的小木屋距離俄羅斯、哈薩克斯坦和外蒙古的國境線都非常近,隻有30多公裡。如果你恰巧去那裡旅行過,你會發現阿勒泰人仍然保留着滑雪的傳統。他們的滑雪闆用白松木和馬小腿毛皮制成,這種設定很有講究:為什麼要用馬小腿毛皮呢?因為人們可以利用馬毛的“順茬”進行下坡滑行,這樣阻力很小、速度很快,而馬毛的“倒茬”會增加爬坡時的阻力,是以上山的時候就可以毫不費力。你看,阿勒泰人是不是很有智慧。另外,滑行的時候他們會使用單支長木杆保持重心和轉向。為什麼是單杖滑行而不是我們現在熟悉的雙杖呢?原因很簡單,因為阿勒泰的先民還要騰出一隻手來狩獵——真是非常實用的考慮。

除了狩獵,人類古老的滑行活動還被用于戰争。可能你會奇怪,冰雪運動如何能用于戰争呢?其實,在高緯度的北歐國家,人們常年處于嚴寒天氣中,是以對那裡的人來說,滑雪、滑冰可能就跟長跑、騎馬一樣屬于必備技能,自然就進入了戰争的範疇。

1206年,挪威爆發内戰,兩位士兵腳踏桦木滑雪闆長途急速滑行,一躍飛下懸崖,擺脫敵軍的追擊,最終他們及時救出了年僅兩歲的哈康王子。這位哈康王子後來成為統一挪威的偉大君主。直到今天,挪威人還會沿着營救王子的路線,舉行大型馬拉松滑雪比賽,以此來紀念兩位滑雪英雄。

同樣,在天氣嚴寒的國家,人們也有滑雪或滑冰出行的傳統。作者告訴我們,北歐人在山地上越野滑行的曆史非常悠久,至少可以追溯到5000年前。這項活動後來進入冬奧會,成為北歐滑雪,也就是越野滑雪的前身。而荷蘭人滑冰的曆史也同樣悠久。早在13世紀,荷蘭人就在冰凍的河流上靠滑冰與附近的村落保持交流;1676年,荷蘭人還組織了首次滑冰旅行,在冰凍的湖面上滑行,抵達别的城鎮。最後,當人們發現滑行可以大幅提高移動速度後,開始考慮依靠滑行運輸貨物或人員,是以又在雪闆和冰鞋的基礎上發明了雪車和雪橇。這些後來都成了冬奧會的核心比賽項目。

說到這,你可能發現了,無論是滑冰、滑雪,還是雪車、雪橇,冬季奧林匹克的源頭都是功能性、實用性的滑行行為,這些都是人類祖先為了在嚴寒環境中生存下來總結的經驗方法。如果夏季奧運會的起源是古希臘人祭祀神的行為,崇尚的是“健康體魄,文明精神”的生活方式,那麼,冬奧會的起源純粹是為了紀念和弘揚人類古老的生存智慧,以及先民們在嚴寒惡劣環境下渴望生存的頑強精神。是以作者才說,冬奧會的精神是更為徹底的對極限的超越。

好,現在我們已經知道了冰雪運動的功能性起源,再來看看現代冬季奧林匹克運動會是如何興起的。

實際上,在冬奧會成為第一大冬季賽事之前,北歐國家一直是冬季運動會的掌旗者。從19世紀開始,挪威就舉辦了世界上最早的滑雪比賽。另外,從1901年到1926年,瑞典、芬蘭和挪威還舉辦了包含多項冬季運動的北歐運動會,開啟了國際級冬季運動的賽程。

要知道,想在北歐運動會的基礎上,舉辦全球性的冬季賽事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現代奧林匹克之父、國際奧委會主席顧拜旦先生其實早就想辦冬奧會,但他的提議遭到瑞典、挪威等北歐國家的強烈反對。

這是為什麼呢?說起來可能有些荒誕。北歐國家認為他們的競技水準遠遠高于歐洲其他國家,在滑雪和滑冰的技藝上,北歐人覺得沒有必要和别的國家比。而且,當時北歐運動會正辦得如火如荼,滑雪、滑冰的專項賽事也很多了,是以國際奧委會中出現了很多反對的聲音。

這麼看,冬奧會一時半會還辦不起來,該怎麼辦呢?顧拜旦先生想出了一個好方法,那就是以退為進——以夏奧會的序幕的名義,舉辦“國際冬季運動周”。1924年1月25日,國際奧委會在法國夏蒙尼舉辦了首屆“國際冬季運動周”。幸運的是,在顧拜旦先生的努力下,一年後,布拉格國際奧委會總會便承認了“國際冬季運動周”的地位,并将它追認為首屆冬奧會。你看,雖然過程有點曲折,但冬奧會終于正式拉開帷幕了。

第一屆夏蒙尼冬奧會打了個“開門紅”,迎來了來自16國的258名運動員,另外還有33000名觀衆,在此期間,冬奧會共進行了6個大項16個分項的比賽,并頒發出了43枚金牌。 在首屆冬奧會上,北歐運動員傲視群雄,來自挪威的滑雪之王豪格和芬蘭的速滑運動員頓貝格,幾乎包攬了他們參與項目的所有獎牌。 但可能當初反對冬奧會的人沒有想到,冬奧史上的第一枚金牌并沒有頒給北歐人,而是頒給了來自美國的速滑運動員朱特勞。

朱特勞來自美國普萊西德湖,父親是滑冰場的管理者。美國大蕭條時期,朱特勞隻能靠當清潔工謀生,生活非常艱難。然而在這樣不利的條件下,他卻在首屆冬奧會500米速度滑冰的比賽中,一舉擊敗北歐人,奪得冠軍并打破世界紀錄。他的勝利也向世界宣告:冬季運動并不是北歐人的特權,而是屬于世界的!

值得注意的是,首屆夏蒙尼冬奧會的金牌上刻的是一位穿戴着滑雪、滑冰裝備的運動員,背景是覆寫着皚皚白雪的阿爾卑斯山主峰勃朗峰。對歐洲人來說,勃朗峰代表着一種“無法征服”的敬畏和危險,就像珠穆朗瑪峰對我們的意義一樣,直到18世紀末,才有當地人首次登頂成功。是以,首屆冬奧會金牌上的“歐洲屋脊”也象征着冬奧會的精神——探索自然與人類潛能,在極端的自然環境下謀求生存之道。

好,我們現在從阿爾卑斯山回到我們的家鄉,來看看大陸悠久的冰雪運動文化。

剛才說到,現今最古老的滑雪遺迹來自大陸新疆的阿勒泰地區。同樣,《山海經》中也記錄着一個使用馬皮滑雪闆出行的北方遊牧民族丁零人。到了隋朝,大興安嶺附近還出現了一支叫北室韋的部族,史料中記載他們會“騎木而行”,騎木是什麼意思呢?當然不是像騎馬那樣騎,而是踩着木質的雪闆在冰雪中快速滑行。他們所騎的“木馬”就是滑雪闆,按照《元一統志》的記載,這種滑雪闆:“形如彈弓,長四尺,闊五寸,一左一右,系于兩足,激而行之雪中冰上,可及奔馬。”也就是說,用這種滑雪闆在冰雪中滑行的速度非常快,快得就像騎馬一樣。可見,滑雪這種出行方式可能是大陸北部地區民族共同智慧的結晶。

話說北京冬季奧運會

當然,不隻是北方遊牧民族有冰雪傳統,宋代的宮廷中也出現了滑冰運動,就連皇帝也會參與其中。這種運動很有娛樂性,是以人們都把它稱作“冰嬉”。在中國古代,冰嬉也是各種冰上體育活動的統稱。 到了明朝,人們還會将椅子或草席放在木闆上,做成一種“冰床”,兩三個人坐上去,讓前面的人在冰上飛快地拖動,像旋風一樣在冰上飛騰。

再到明朝天啟五年,努爾哈赤在渾河上舉辦了一場冬季運動會,主要項目是跑冰鞋。這種冰鞋最早由獸皮制成,鞋底有冰刀。其他項目還有冰球、冰上國術、冰上射箭等。這場運動會上還有一項叫做“雙飛舞”的運動——兩個人在冰上翩然起舞,演繹各種舞姿,可看作是中國古代的花樣滑冰。冬季運動進入清代,更是獲得了主流地位。據史料記載,每年冬天,清廷都會從全國各地選出上千名“善走冰”的人進宮訓練,從冬至到“三九”天,他們都會在太液池上為皇帝、後妃和大臣們演出。值得注意的是,各種冰嬉活動不僅是皇室的消遣娛樂,也早早地進入尋常百姓家,成為大陸北方地區的傳統體育項目。

到了現代,我們提到冰雪運動,肯定繞不開一個城市,那就是“冰城”哈爾濱。作者告訴我們,哈爾濱是當之無愧的中國現代冰雪體育運動的搖籃。20世紀初,俄僑在哈爾濱成立了滑冰協會,并開始舉辦小型的滑冰比賽。而中國最早的人工滑冰場也誕生在這裡。1910年,哈爾濱修建了兩座冬季可以人工制冰、澆冰場的體育場,設有跑道和花樣滑冰場地,并且采取商業營運的模式,有償對外開放。有趣的是,在新年的滑冰晚會上,人們還會穿着古裝,或是戴着假面,進行各種各樣的冰上表演。平時,人們不僅開展速度滑冰和花樣滑冰的活動,甚至還組隊打冰球。你看,中國的冰上運動進入現代以來,已經漸漸融入了大衆的生活。

好,現在我們大緻了解了冰雪運動在大陸的發展史。那麼,我們是從什麼時候開始參與冬奧會的呢?

雖然新中國第一次派出代表團參賽是1980年的美國普萊西德湖冬奧會,但實際上,我們早在1928年就與冬奧會有過初次接觸了。當時,中國業餘運動聯合會,也就是後來的“中華全國體育協進會”已經得到國際奧委會的承認。

1928年,阿姆斯特丹夏季奧運會向我們發出邀請,但由于路途太遙遠,是以我們隻派出丹麥公使羅忠贻和名譽幹事宋如海前往觀摩。

宋如海也是接觸冬奧會的中國第一人。1928年第二屆冬奧會在瑞士聖莫裡茨舉行,他将自己的所見所聞寫成了新聞稿,發在了國内報紙《申報》上,後來,他将這些報道集結出版成書,其中包含了奧林匹克起源、項目和規則等,還有他在聖莫裡茨冬奧會發回的冬季運動的照片、介紹,包括滑雪和花樣滑冰比賽等等。有意思的是,他将這本書取名為《我能比呀》(吾能比耶),也就是“奧林匹亞”的諧音。不過我覺得,他在想出這個名字的時候,一定也期待着中國人在國際奧林匹克賽場上與世界同場競技的那一天。

但可惜的是,宋如海報道冬奧會的事迹被埋入了塵埃裡,一直不為人所知,直到上世紀90年代,才有人在浙江的一所大學圖書館裡發現相關史料,這才知曉了中國冬奧報道第一人的曆史。本書作者沿用了史料發現者的說法,感歎道:“沒有金牌,著作隻是搖旗呐喊為人作嫁,或落到塵封湮沒的命運。”

這說得不無道理,因為當時的中國離在冬奧會上奪得金牌,還有很長的一段路要走。

1980年,新中國的冰雪運動迎來了裡程碑的時刻。在美國主辦的普萊西德湖冬奧會上,中國首次派出28名運動員,參加了滑冰、滑雪、冬季兩項共3個大項18個小項的比賽。但作者遺憾地說,當時的國内冰雪運動競技水準與世界頂尖選手還有不小的差距,就連獲得獎牌都是很奢望的事情,更别說沖擊金牌了。

但我們并沒有放棄,有困難,我們克服就好了。在首次參賽之後,大陸的冰雪運動不斷取得突破,終于在1992年的法國阿爾貝維爾冬奧會上獲得第一枚冬奧獎牌,又在十年後2002年的美國鹽湖城冬奧會上,獲得首枚冬奧金牌。 可能這聽起來沒什麼,但實際上,在短短二十年内,從落後到世界第一,其中的奮鬥與艱辛不是常人能夠想象的。在接下來的第三部分,我也會介紹一位大陸标志性的冬奧人。

可能你也知道,要超越那些常年生活在嚴寒環境中,幾乎一出生就會滑雪的北歐人,簡直就像個遙遠的夢想。如果沒有一代代冬奧人的努力奮鬥,我們是無法站上冬奧會領獎台的,更不可能成功申辦冬奧會。就像發現宋如海的那位學者所說,沒有金牌,我們或許很難建立民族的冰雪自信。金牌雖不代表一切,但的确昭示了華夏民族冰雪傳統的回歸與複興。

近年來,大陸的冰雪運動員已經昂首挺胸地走在各屆冬奧會賽場上,為國家赢得越來越多的榮譽和尊重。他們将成為先行者,帶領大陸的冰雪文化走向世界。

好,說完了冬奧會與我們的淵源。接下來的這一部分,我們再來聊聊曆屆冬奧會中的标志性人物。為什麼說他們是标志性的呢?因為他們分别展現了冬季運動的三個關鍵詞:傳承、超越和勇氣。

首先是傳承。2002年的鹽湖城冬奧會上,美國運動員吉姆·謝亞獲得了鋼架雪車的男子冠軍。鋼架雪車又稱卧式雪橇,起源于18世紀末的瑞士,要求運動員俯卧在雪橇上,借助起滑的慣性快速滑過冰道。冠軍謝亞出身于一個奧運世家,祖父曾代表美國在1932年的普萊西德湖冬奧會上獲得速滑兩項的金牌,父親也在1964年的因斯布魯克冬奧會上參加了越野滑雪比賽。作者說,謝亞家族是第一個三代人參加冬奧會的美國家庭。他們也一直延續着家族奧運冠軍的傳統,刻苦訓練,追求卓越。

這種家族傳承的體育精神為吉姆·謝亞帶來強大的力量。他的祖父在冬奧會開幕前剛剛去世,比賽前,吉姆将祖父的照片放進頭盔中。那一天,在祖父的精神庇佑下,他成為奧運冠軍。後來,吉姆與他的家人一同建立了基金會,用于資助和發展跳台滑雪、滑冰和鋼架雪車這些相對冷門的項目,培養下一代冰雪人才。他們将繼續把奧運家族的精神傳承下去。

2010年溫哥華冬奧會,加拿大運動員亞曆山大·比洛多在自由式滑雪項目上奪得金牌。這是加拿大人第一次在本土舉辦的奧運會上獲得金牌,作者在書中寫道,當時約有22000人觀看了比洛多的頒獎儀式,加拿大人都瘋狂地慶祝這場勝利,把比洛多視為民族英雄。

而比洛多的英雄,卻是他的哥哥弗雷德裡克。哥哥小時候被診斷為腦癱,醫生認定他到12歲就不能走路了。但哥哥不甘命運的擺布,堅持訓練,到29歲仍然能夠行走,甚至可以滑雪。2014年,比洛多帶着哥哥來到俄羅斯索契冬奧會的賽場,在他成功衛冕冠軍後,比洛多把金牌挂在了哥哥脖子上。哥哥這種超越自我,頑強對抗病魔的精神影響了他,讓他也不斷地超越自己,成為自由滑雪之王。

最後一個關鍵詞是勇氣。1992年法國阿爾貝維爾冬奧會上,中國選手葉喬波在女子速度滑冰500米比賽中,以40秒51的成績獲得亞軍,又在1000米速滑比賽中取得第二枚銀牌,這是中國第一次在冬奧會上取得獎牌。葉喬波出生于吉林長春,12歲入選八一速滑隊,17歲就榮獲全國青年賽全能冠軍。在來到阿爾貝維爾之前,葉喬波橫掃了世界杯各站比賽,成為中國拿到“金冰刀獎”的第一人。但長年高強度的訓練和比賽,給她的身體帶來了巨大的損傷,她的左膝蓋的兩側韌帶和髌骨都斷裂了,骨骼的相交處呈鋸齒狀。

可想而知,這會給她帶來多大的痛苦。然而她卻忍着這樣的傷病,堅持參賽,最終為中國實作了冬奧會“零”的突破。作者感歎,如果用十六個字概括葉喬波的冬奧會,那就是“兩次參賽,兩銀一銅,八塊碎骨,一張輪椅。” 參賽回國後,葉喬波隻能坐在輪椅上,但她依然不放棄,最終在1993年的世錦賽上,奪得三枚金牌,并成為女子全能世界冠軍。即使葉喬波在賽後被傷病纏繞,但她說:“在我成長過程中,凝聚了許多人的心血,沒有他們,就沒有我日後諸多的榮譽和成績,不計自得利益,但求回報社會,心底才舒坦,人生才快樂。”

這些人中最無可替代的是她的父親。在葉喬波小的時候,她的父親會細緻地将她和隊友的分段成績、優缺點記錄下來,一一為她分析,在成長路上給了她很大的關懷與勇氣。而她也不負衆望,成為冰場上最努力的那個選手——她說,别人要練習100次的動作,她會做200次;教練要求做500次的時候,她會做1000次。她堅信隻要自己比别人練得多、練得苦,就一定能拿到好成績。

這是第一代冰雪人的情懷。正是葉喬波的執着與勇氣激勵了一代代的後來者,從中國冬奧首金獲得者楊揚,到年輕的世錦賽冠軍谷愛淩,這種精神讓他們不畏傷痛、克服困難,堅持在冰雪運動的道路上一直走下去。

當然了,冬奧會中的明星運動員還有很多,期待你自己去發現。歡迎在留言區與大家分享你最喜愛的冬奧明星。

冰雪運動的前身都是功能性的滑行行為,而滑行的功能又主要分為狩獵、軍事和交通三種;時間來到現代,1924年,第一屆冬奧會在顧拜旦先生的倡議下于法國夏蒙尼開辦,獲得巨大成功。而大陸的新疆阿勒泰是世界上最早的滑雪地之一,冰雪運動也貫穿華夏民族的曆史,融入我們的基因。

大陸第一次參加冬奧會是在1980年的普萊西德湖冬奧會,而第一次獲得金牌是在2002年的鹽湖城冬奧會。

在曆屆冬奧會中,不斷湧現超越自我、與不可能對抗的勇士,還有更重要的是,貫穿始終的堅持、探索與協作的人類精神力量,也正是這種超越自我的生命力,激勵着人類不斷探索未知的領域。如果說,冬季運動代表着人類在極寒自然條件下努力生存的勇氣與智慧,那麼冬奧會的精神則是對抗寒冷、對抗重力、對抗時間,用這三重對抗超越極限。

話說北京冬季奧運會

隻有重獲冰雪自信的國家才有資格主辦冬奧會。在申辦北京冬奧會之前,中國已經形成了以短道速滑、自由式滑雪空中技巧為優勢項目的冰雪運動格局,這一切都離不開一代代冰雪人的努力。到現在,奧林匹克已經進入了一個新的發展階段。早在2008年,中國就舉辦了本土第一場夏季奧運會,而從2018年到現在的短短四年間,亞洲迎來了平昌冬奧會、東京奧運會和北京冬奧會,三屆體育盛事。奧林匹克精神不再以歐洲為中心,而是開始融合東亞文化,這将進一步促進國家間的交流與合作。

在我看來,2022年北京冬奧會不僅是大陸冬季運動的重要轉折點,而且還是一個完美的契機,讓我們有機會了解自己,了解世界的冰雪文化。如果你還沒有機會,嘗試其中任何一種,請從現在開始,走出門,感受冬季運動為你帶來的激情與驚喜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