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香港市場地攤發現一銅盆,刻有罕見上古銘文,專家大喜:史前國寶

大家好,我今天百忙之中抽空給大家帶來以下這篇文章,歡迎大家一起品鑒!

2002年,一名遊人在香港古董市場市場上閑逛,機緣巧合之下,他買回了一個鏽迹斑斑的方形器皿,他沒有想到的是,他的這個無意之舉對中國史學界産生了深遠持久的影響……

香港市場地攤發現一銅盆,刻有罕見上古銘文,專家大喜:史前國寶

滄海遺珠——淪落在香港市場上的無價之寶

2002年的夏天,香港古董市場照常地進行着各類交易和買賣,前往而來的有興緻勃勃的遊客,也不乏想要賺錢的商人,當然還有想要尋得珍奇的收藏家;三教九流的人懷揣着各種各樣的目的彙集于此,大家都想要在這個市集中收獲自己想要的東西……

沒人知道發現這枚滄海遺珠的人到底叫什麼名字,從後續零零散散的資料中,人們隻能推測出他是一名保利藝術博物館的從業人員,他于2002年的夏天來到香港古董市場,想在這個市場淘一點東西,給自己的機關帶去一些可觀的藏品。

香港市場地攤發現一銅盆,刻有罕見上古銘文,專家大喜:史前國寶

一件陳舊的器物靜悄悄地躺在香港古董市場的一個不起眼的位置,它身上鏽迹斑斑,厚厚的鏽殼已經蓋去了它原本的顔色,讓它躺在那裡更像是一個不起眼的土塊。

人們隻能從它大緻的輪廓判定它應該是一個容器,它既沒有青銅器的古樸典雅,也沒有金銀器的繁華燦爛,過往的行人匆匆,自然也沒有多做停留。

人們不會注意到這樣斑駁的土塊,就像人們不會注意到那樣普通的從業人員一樣,但是當兩者碰到一起,便會迸散出令人意想不到的火花,燦爛地照亮整個世界。

這位從業人員路過了這個藏品,與别人不同的是,在它面前,他停住了腳步,因為他一眼就注意到了這個容器内底上篆刻的銘文,在那一瞬間,他感受到了千年之前的呢喃。

香港市場地攤發現一銅盆,刻有罕見上古銘文,專家大喜:史前國寶

他在這件文物前面駐足,最終以普通的市場價買下了它,但這位從業人員認為它的價值絕不普通,于是經過準許,他将這件青銅器寄往北京進行更詳細的鑒定。

與其說他與這件絕世珍寶的相遇是機緣巧合,倒不如說這是一種命中注定,就如同王懿榮發現甲骨文一般,這些被命運選中的人,總是存在着一些衆人沒有的特質。

這也是一段伯樂遇上千裡馬的故事,盡管故事中的主人公并不如伯樂那般了解千裡馬,但他還是透過了它層層斑駁的鏽殼,看到它背後深沉的底蘊。

香港市場地攤發現一銅盆,刻有罕見上古銘文,專家大喜:史前國寶

千年珍寶重制世間

這件青銅器随着其它幾件藏品乘坐飛機來到了北京,在這裡,它将遇到它真正的伯樂——清華大學的青銅器鑒定專家李學勤。

香港市場地攤發現一銅盆,刻有罕見上古銘文,專家大喜:史前國寶

但是,其實在一開始李學勤的目光也并未被這個小土塊所吸引,他并未仔細看過,便匆匆将目光轉向了那些更大的,看起來也更華麗的青銅器。

畢竟,人靠衣裝馬靠鞍,青銅器的命運也是如此, 但是,真金還是不怕火煉的,當這位教授開始将目光放在它身上的時候,他的目光就再也無法移開了。

隻消一瞬間,這位專家就斷定:這件青銅器是真品!

對于青銅器來說,隻要确定了是真品,便至少存在着千年的曆史,發現這樣的文物必定是意義非凡的,況且這還是一件有銘文的青銅器,這就意味着,在這其中的研究價值又要遠遠大于一般青銅器。

香港市場地攤發現一銅盆,刻有罕見上古銘文,專家大喜:史前國寶

奉獻一生的追尋,奧秘重制天日

隻是,盡管發現了這樣一件珍寶,當時的李學勤也僅僅表現出了一個考古學家該有的正常興趣,與之相關的研究工作按部就班地展開,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上海博物院等機關陸陸續續對其進行了科學檢測和修複保護。

在剝去了它層層鏽迹過後,它露出了銅綠色的皮膚,飛鳥走獸遊于其上,這件舉世珍寶終于重見天日。

香港市場地攤發現一銅盆,刻有罕見上古銘文,專家大喜:史前國寶

它是一件圓角長方形的器物,高11.8厘米,口徑24.8厘米,重2.5千克,直口、圈足、腹部微鼓,器身上隐隐約約浮現着瓦溝紋,器沿是斑駁的分尾鳥紋,在器口兩側還有一對獸耳,顯得莊重典雅。

專家推測出,這件文物應該熔鑄于西周中期,它是用來盛放糧食的,也是當時的人們祭祀所用的禮器,同時,根據這件器物剛出土時的鏽迹來看,專家也推測出它應該還有一個蓋子,隻是在地下的時候二者就分離了,至于這個蓋子又流落在何方,也就無人知曉了。

追根溯源,這應該是出土于河南的一件青銅禮器,隻是不知為何最終會流落在香港的古董市場上,也許它經過幾次手,被人反複地倒賣,幾經輾轉之中,也沒有人發現它真正的“身份”,直到那位遊人的出現。

香港市場地攤發現一銅盆,刻有罕見上古銘文,專家大喜:史前國寶

來源考證了、用途确定了、器物上的紋路也明晰了,唯有其上纂刻的98個字的銘文還未得出,這也是這件文物的價值所在,弄清楚刻在青銅器上的文字到底講了什麼事情,是迫在眉睫的任務。

盡管如此,當時的李學勤教授也沒想到,以後的他将會用将近一生的時間,去翻譯這件珍寶上留存千年的話語。

但從後來的結果看,如果要他再選擇一次,哪怕他知道這件事情會用去他的一生,他也甘之如饴。

兢兢業業、嘔心瀝血,在日複一日地辛勤工作下,這位頭發花白的老教授終于破譯了這98個字,最終,他将自己破譯出的這個小短篇公諸于世:

“天命禹敷土, 随山浚川, 乃差地設征, 降民監德, 乃自作配鄉民, 成父母……

香港市場地攤發現一銅盆,刻有罕見上古銘文,專家大喜:史前國寶

短短98個字,即使鋪展開來,也隻能躺在報紙上一個不起眼的小角落裡,但是凡看到開頭幾個字的人們,精神無不為之一振:

“天命禹敷土。”

也就是,在這件禮器上記錄的内容,竟然是華夏兒女口口相傳的大禹治水!

香港市場地攤發現一銅盆,刻有罕見上古銘文,專家大喜:史前國寶

在這個器物上,就清楚地記載了西周時期人們對大禹治水功績的感懷:

上天派遣大禹疏川治水,以平定襲擾人們多年的水患,大禹治水後,各地安居樂業,欣欣向榮,老百姓有了餘糧,也能按時繳納賦稅。大禹恩德于民,百姓愛戴,他對人民的功績永垂不朽;作為一個國家的統治者,就應該像大禹那樣,德行美好,并在日複一日中逐漸完善……

與此同時,李學勤教授也在這件青銅器的銘文上發現了“遂公”的字樣,他推測這應該是西周遂國的某位國君,這篇祭文也是他所寫,意在督促自己效仿大禹愛國愛民。

此時,這件珍寶終于有了屬于自己的名字——遂公盨

香港市場地攤發現一銅盆,刻有罕見上古銘文,專家大喜:史前國寶

遂公盨為何掀起史界的驚濤駭浪?

“中華上下五千年”是每一個中國人都知道的一句俗語,但是一直以來,國際上都不認可中國存在5000年的曆史,他們隻承認,中國存在3500年的曆史。

他們不認可的原因也很簡單,因為中國所說的“5000年”是從司馬遷所作《史記》中黃帝時期算起的時間,但是黃帝時期是神話時期,包括後來的夏朝開國君主大禹,也是神話故事裡的人物,是以他們自然有資格懷疑中華上下五千年的合理性。

香港市場地攤發現一銅盆,刻有罕見上古銘文,專家大喜:史前國寶

——當然,盡管歐洲人也是靠着上帝起家的,隻不過與中國作對也是外國人的一個老傳統了,是以懷疑懷疑中國也是應該的,對于他們自己,他們把上帝耶稣的故事寫到他們正兒八經的曆史裡也是應該的;

但他們手中還有着一個更為緻命的“把柄”,這個把柄一直以來要挾着中國,也讓他們在國際上一錘定音,提出了中國曆史不足五千年:這個把柄就是實證。

外國人的思維也很簡單,所謂說話要講證據,司馬遷怎麼說的不作數,能從土裡挖出來的東西才能作證,而中國也缺少這樣的實證——畢竟幾千年過去了,即使有什麼上古時期的墓葬,滄海桑田,也被腐蝕的差不多了。

香港市場地攤發現一銅盆,刻有罕見上古銘文,專家大喜:史前國寶

在這一點上,外國人又充分發揮了死磕的精神,他們對中國曆史的興趣似乎比對他們自身還要濃厚:

事實上,一開始他們連春秋時期都不願意承認,理由是司馬遷是漢朝人,漢朝已經離春秋有幾百年了,司馬遷可能在編故事,隻是孔丘親手撰寫的《春秋》流傳至今,才讓他們沒了話頭。

于是他們隻得承認了春秋戰國包括東周西周在内的一段曆史,随着安陽殷墟遺址的出土以及商代婦好墓的發現,國際上再退一步,終于承認了商代曆史,至此加起來一共3500年。

香港市場地攤發現一銅盆,刻有罕見上古銘文,專家大喜:史前國寶

3500年的曆史都來之不易,一代一代的中國人一邊挖土,一邊與洋人磨嘴皮才讓中國在國際上被承認為四大文明古國之一,但是對于夏朝,中國都未能出土相關的實證,往後的道路将會更加艱難。

時逢20世紀20年代,此時的中國剛剛經曆了五四運動。

香港市場地攤發現一銅盆,刻有罕見上古銘文,專家大喜:史前國寶

在學界,五四運動不僅給人們帶來了白話文和新的思潮,也為人們帶來了懷疑主義,當時的學者一邊心潮澎湃的開展研究,一邊卻在懷疑自己研究的東西到底存不存在,人們就懷着這樣沖突的心情在一片黑暗的前路上摸索前進。

懷疑就是一種不信任,這也無怪乎那些學者,因為當時的中國積貧積弱,在國際上被人欺壓,沒有尊嚴,國内的人自然也對中國燦爛的文化和曆史産生了懷疑:

“如果它那麼好,我們為什麼還會挨打呢?為什麼站起來的是歐洲而不是我們呢?”

香港市場地攤發現一銅盆,刻有罕見上古銘文,專家大喜:史前國寶

懷疑主義的風潮瞬間席卷了整個學界,在曆史學界,盡管1928年安陽殷墟的出土讓外國人不得不承認了商朝的存在,但在這之前,許多中國學者也和外國人一樣,對其存在性持懷疑态度。

對待商朝都是如此,對待夏朝至夏朝以前的曆史就更不用說了,于是當時也有很多學者認可“中華上下3500年”這個說法。

中國人要想向國際證明夏朝的存在,隻能拿出實證!

于是故事又從曆史回到了現在:2002年,遂公盨被人從市集上發現,其上的銘文就意味着它的發現給國家帶來的不僅僅是一件珍寶。

香港市場地攤發現一銅盆,刻有罕見上古銘文,專家大喜:史前國寶

至少在西周時期,人們便知道大禹治水的存在,由此可以證明,大禹治水不是司馬遷憑空杜撰的故事,也不是中國人一代一代的訛傳,而是一段曆經千年的傳奇。

并且,這篇祭文的著作時間,應該還要早于《尚書》的創作,也就證明,它擁有比《尚書》更可靠的證據。

鐵證如山!

無數學者的精神為之一振,盡管遂公盨并不是夏朝的文物,我們至今還是沒有出土一件夏朝時期的東西,但是至少,越來越多的人相信夏朝的存在。

香港市場地攤發現一銅盆,刻有罕見上古銘文,專家大喜:史前國寶

隻有相信,奇迹才可能發生。

過後的華夏兒女,也會從遂公盨中看到,四千年前,大禹帶随着他的子民翻山越嶺,他們拿着石器、木器和骨器,在偏僻的山野辛勤工作,他用自己13年的大好人生,為後世千千萬萬的人帶來了肥沃的田地和安定的生活。

不管外人怎麼說,華夏兒女終究不會忘記大禹和他身後的夏朝。

遂公盨後來被定為國家一級文物,可見其價值程度。

香港市場地攤發現一銅盆,刻有罕見上古銘文,專家大喜:史前國寶

後事如何?遂公盨的現狀

遂公盨的發現使國内學界的精神為之一振,也為夏朝的存在提供了一個更可靠的論據,如此重要的文物自然也會引起國家的高度重視。

但是,因為最初發現這件文物的是那位保利藝術博物館的從業人員,一開始他也隻是把這件文物寄往北京進行鑒定,并沒有提出是将其轉送給北京,是以這份藏品最終收藏在了他的機關,也就是保利藝術博物館。

香港市場地攤發現一銅盆,刻有罕見上古銘文,專家大喜:史前國寶

随着資訊時代的迅速發展,到今天許許多多的博物館也開展了線上業務,它們紛紛将自己的藏品在網絡上進行登記注冊,并上傳實物各個角度的照片,以便外人查找,這樣,即使相隔千裡,人們也可以通過網絡一睹國寶風采。

打開保利藝術博物館的官網,搜尋遂公盨,這個方圓形的青銅食盒便清晰地映入人們的眼簾,如今的它已褪去層層污垢,露出身上古樸莊重的花紋,在灰色漸變的背景下,顯得高貴而端莊,在圖檔的下面,正是遂公盨的相關介紹和那篇祭文的完整内容……

從一次機緣巧合到保利藝術博物館的一件展品,千年的語言在此流通,千年前的人們和今天的人們心靈相通,在那一刻,依托于文明,人類延續的情感超越了時空,一個故事就此結束。

香港市場地攤發現一銅盆,刻有罕見上古銘文,專家大喜:史前國寶

參考文獻:

知網 國寶 “遂公盨 ”的發現及其史學價值

讀秀 中國水文化遺産考略

保利藝術博物館官網 遂公盨

視訊資源:

CCTV國寶檔案 遂公盨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