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貓和老鼠》大電影為什麼如此難看?

作者:海峽網絡

春節檔結束,元宵節來臨。這個短暫的空窗期内,一部擁有超級ip加持的電影上映了:《貓和老鼠》。

上世紀引進的國外動畫中,《貓和老鼠》可謂輻射面最廣,影響力最大,堪稱全民記憶。按理來說,這樣一個情懷滿溢的超級大ip,改編成電影,隻要品質基本過關,能達到《加菲貓》《帕丁頓熊》《大偵探皮卡丘》的水準,取得票房佳績并非難事。

但電影上映幾天後,卻得到了糟糕的回報:票房總預測在一億上下徘徊,豆瓣5.6分。連及格分都沒到。

《貓和老鼠》大電影為什麼如此難看?

《貓和老鼠》真人版劇照

這部曾經占據了幾代人童年的經典動畫,為何在幾十年後,電影技術突飛猛進的今天,反而丢掉了觀衆的認可?到底是時代變化太快,還是電影本身太糟?

曆史

《貓和老鼠》誕生于1940年,自播出以來,在全球知名度極高,共獲得七個奧斯卡動畫短片獎。主要講述了一隻名叫湯姆的貓和一隻名叫傑瑞的老鼠間的追逐競争故事,同時也與當時的社會背景做了結合,加入了少量輕微的諷刺元素。

在該動畫大部分單集中,都沒有配音對白,而是純粹依靠動作和背景配樂制造笑料。這些笑點許多十分經典,被大量後世喜劇片所模仿,例如:

腦袋上遭到擊打後,鼓起的、按下葫蘆浮起瓢的包;

湯姆和傑瑞的身體實體形态會随着遭受打擊、吞噬異物而改變;

制造各種飛行裝置,但總會因為各種原因從空中跌落;

物體也會違背實體規律,如湯姆把獵槍塞到小洞裡想打傑瑞,卻沒留意到獵槍已經彎曲并從上面穿過來對着自己;

“哥德堡機械”——用一整套極為複雜、傳動距離極長的機械,完成一個非常簡單的目的,比如用小球經過許多機關,隻為觸發一個空桶或者捕鼠夾等。

《貓和老鼠》大電影為什麼如此難看?

《貓和老鼠》中的哥德堡機械裝置圖

除了利用動作、裝置、違反實體規律制造笑點外,對音樂的使用也是該動畫經久不衰的原因之一。動畫中,多處使用了《藍色狂想曲》《匈牙利狂想曲》《蝙蝠序曲》《卡門》等古典交響樂和爵士樂,音樂與畫面之間的銜接也極為流暢考究。後來,又大量采用了原創音樂,通過音樂來表現情緒,在不同的動作和場景之間進行切換。

同時,《貓和老鼠》也并非純粹的鬧劇,盡管外在形式是看似荒誕的你追我趕,但究其實質,湯姆和傑瑞都具備獨立人格和美德,在關鍵時刻能為對方着想,也會盡力去保護一些東西,如嬰兒等。簡單的動畫背後,折射出對親情、愛情、友情等諸多方面的思考。

獨特的叙事風格、考究的動作和音樂、滿足全年齡段觀衆對娛樂的純粹追求,使《貓和老鼠》能夠突破國家、文化差異、年齡局限,得到全世界觀衆的認同。自上世紀80年代引進國内後,《貓和老鼠》便成為了數代人心目中的懷舊經典。至于後來的許多引進動畫,如《哆啦a夢》《海綿寶寶》《芝麻街》《奧特曼》等,雖然各有千秋,但在純粹性、輻射度、人群接受度方面,同《貓和老鼠》相比始終都稍遜一籌。

但這樣一個經典ip,卻頭一次讓觀衆失望了。

孱弱的内容

早年的短劇版本中,《貓和老鼠》單集長度一般僅在30分鐘左右,情節普遍較弱,隻是在各種形式的你追我趕中制造笑料。偶爾也會引入一些其它角色,如小象、小金絲雀、灰老鼠泰菲、鬥牛犬斯派克、兩隻鞋太太、街頭惡棍貓等等,以制造沖突,增加故事的多樣性和趣味性。

偶爾,除純粹的簡單笑料外,故事也會進行一些升華,有時甚至還會産生一些成人動畫的意味。比如著名的《憂傷的貓》一集:老實湯姆愛上了一隻母白貓,為其傾盡所有,卻依然輸給了富豪貓。失戀又失去一切後,萬念俱灰的湯姆隻能選擇卧軌自殺——該集點到了愛情、階級等多個母題,還對人性與社會現象進行了諷刺,可謂世界文學的經典結構之一,顯然并非僅僅針對兒童。

《貓和老鼠》大電影為什麼如此難看?

《憂傷的貓》

值得注意的是,每當故事變得複雜,寓意并非簡單動作能夠表達時,就會引入對話或者畫外音,如《憂傷的貓》便是以傑瑞的畫外音視角來觀察推進。

将時長半小時左右的劇集拉長三倍,變成90分鐘左右的電影,對内容的要求自然會高出很多。如果說前者吸引的隻是觀衆的注意力碎片,後者就必須提供一個完整的故事,并将主題升華。為完成這一點,就必須更進一步突出兩個主角的“人格”部分。

也就是說,湯姆和傑瑞至少都應該開口說話才行。

以1992年上映,片長84分鐘的《貓和老鼠》電影版為例,片中湯姆和傑瑞都不約而同開了口,同故事的人物角色蘿蘋進行交流,幫其擺脫了惡毒姑婆的控制,并找到了父親。但從整體來看,影片故事情節依然過于簡單,是以片中相當大一部分空間用音樂歌舞作了填充。

但最近上映的這部電影中,湯姆和傑瑞依然如最初的動畫版一樣,不會開口說話。可形式又是時長100分鐘的真人電影。如此安排,意味着湯姆和傑瑞這兩個主要角色,都喪失了“人格”,完全淪為了為主線服務的兩個道具。

這種處理,對于沖着ip進入電影院,想要體驗懷舊情緒的觀衆們來說,無疑令人失望。

而故事的主線也完全經不起推敲,是一個初來乍到紐約的鄉下女孩,在一系列挑戰中,找到了所謂的“真善美”,完成了所謂成長的俗套故事。

也難怪其豆瓣排名第一的短評是這樣一句話:

“tom and jerry含量20%”。

糟糕的形式

如果說不恰當的内容安排拉低了影片的趣味性,那麼其形式之糟糕,更是進一步對觀衆的情懷進行了敗壞。

社交網絡上,不乏有網友如此評論道:

“毀ip系列。”

“有多懷念童年,這部電影就有多可憎。”

“尬得要死,華納能不能上點心,淨搞些情懷圈錢的爛片。”

“就像沒做完後期一樣。”

這些評論聚焦的問題,都在于影片的表現形式上:全片采用真人拍攝,可在但凡有動物出現之處,卻全部變成了二維動畫。兩個次元的事物共處于同一個時空中,産生了巨大的割裂與失真。觀衆甚至喪失了對故事的基本的代入感,遑論追求什麼美學風格,從内容上得到感動了。

這種失真,表現在低維對高維世界的影響。如湯姆和傑瑞拿起三維的物體;鬥牛犬斯派克拽着酒店服務人員踉跄着向前跑;動物間的追逐毀壞了酒店的設施等。二維形象的動作影響真實世界,觀感隻能用詭異來形容。

《貓和老鼠》大電影為什麼如此難看?

導演蒂姆·斯托瑞曾在幕後特輯中表示,《貓和老鼠》是他最喜歡的動畫之一,動畫角色必須是2d的,這是向曾經的風格緻敬的最好方式。但懷念也好,緻敬也罷,總應該滿足美學基本的統一感才行。如此說辭,倒更像是主創團隊為了自己的懶惰和圈錢行為而開脫。

真人動畫中,最需要解決的,就是真實性問題。如何将真實與虛構的形象和諧融入在同一個次元中,保持平衡的同時規避“恐怖谷效應”,一直是好萊塢各個視效公司團隊研究的課題。

以2019年上映的《大偵探皮卡丘》為例。根據相關媒體報道,在特效制作初期,《大偵探皮卡丘》團隊最初打算把原來2d的動漫形象直接轉制成3d模型,但因為呈現效果看起來太過卡通,缺乏真實感,該方案很快遭到否決。

卡通風格被否決後,團隊又轉向了寫實風格,在解剖學基礎上,給皮卡丘加上了絨毛,同時将其手臂做了一定程度的拉長,好讓其自己能夠獨立完成喝水、吃飯、抓取物品等動作。雖然這些處理一度引起過觀衆質疑,但最終呈現的效果依然令人滿意。

《貓和老鼠》大電影為什麼如此難看?
《貓和老鼠》大電影為什麼如此難看?

《大偵探皮卡丘》中的皮卡丘和胖丁

再回望1992年的《貓和老鼠》電影版,因為當時的技術限制,無法做到真人與3d模組化的融合。于是影片采用了完全的2d形式,保持了基本的審美統一性,而非将兩種不同的畫風硬拉在一起。

近年來,全球的電影業似乎都陷入了創造力枯竭,為了最大機率保障收益,翻拍或開發ip續集電影泛濫。該現象,在2019年《複仇者聯盟4》取代《阿凡達》登頂全球影史票房冠軍時達到高峰。一些知名的獨立導演甚至抱怨道,除了大片場的超英電影或翻拍ip,幾乎沒有其它項目能選。

不過,盡管超級英雄ip系列顯得有些想象力缺乏,但至少在内容和表現形式上,都紮紮實實下了功夫,讓觀衆感覺到了基本的誠意。反觀這次的《貓和老鼠》真人版,實在全無亮點可尋,完全是糟蹋經典。

隻能說,好萊塢吃相難看起來,也是毫無底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