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最高28.7%,晶矽電池正由2.5時代向3.0時代前行!

晶體矽電池正由 2.5 時代向 3.0 時代前行。太陽電池的工作原理為光生伏特效應,太陽光照射半導體 P-N 結,P-N 結兩端産生電壓,即光生電壓。晶體矽太陽電池占據太陽電池份額約 95%,是目前産業化水準與可靠 性最高的光伏電池類型。

第一代(2005 年~2018 年)正常 P 型電池:2020 年,傳統 BSF 電池(鋁背場電池)市占率已降至 8.8%,基本面臨淘汰。

第二代(2016 年~至今)PERC 與 PERC+電池:2016 年前後,随着 PERC 電池産業接受度的爆發,行業 進入 2.0 時代。PERC 電池在傳統鋁背場工藝基礎上增加了背鈍化與雷射開槽,其中,背鈍化的目的主要為了克服背表面光學損失與電學損失。

更進一步,在 PERC 基礎上,以擴散後的 PSG 層為磷源,利用雷射的可選擇性 加熱的優勢,對正表面進行二次摻雜(磷),進而形成選擇性重摻的 N++層。SE 技術的引入使得 PERC 電池進 一步更新為 PERC+,開啟 2.5 時代并延續至今(2020 年單晶 PERC/PERC+市占率 86.4%,BSF 下降至 8.8%)。

現階段,PERC+電池産業化配套成熟,仍然是最具經濟性的電池技術,量産線轉換效率達到 23.0%~23.2%左右。另一方面,其也逐漸逼近量産轉換效率上限,行業開始探尋下一代高效晶矽太陽電池。

最高28.7%,晶矽電池正由2.5時代向3.0時代前行!

第三代(即将開啟規模産業化)TOPCon、HJT 等 N 型電池:基于對于更高轉換效率的不斷追求,N 型 電池将逐漸開始替代 P 型電池,這也正是目前我們所處的階段。P 型電池擴散磷形成 N+/P 結構,雖然擴散工藝簡單但是面臨轉換效率上限較低的問題;N 型電池擴散硼形成 P+/N 結構,具有高少子壽命、無光緻衰減的優點。N 型電池代表包括 TOPCon、HJT 等。

TOPCon:在電池背表面制備隧穿氧化層與高摻雜的多晶矽薄層。

HJT:在晶體矽上沉積非晶矽薄膜,工 藝流程簡化、但要求更為嚴苛,是具有最佳技術延展性的發展方向。

IBC 為交叉背接觸電池,将非晶矽鈍化技 術應用于 IBC 即演變為 HBC 電池;

在 IBC 基礎上疊加鈍化接觸技術,即演變為 TBC 電池。

高效晶矽太陽能電池現狀綜合評價:

PERC+:目前經濟性優勢最為明顯,但是由于 PERC+是 P 型電池技術,進一步提升轉換效率的空間有限。同時,光衰相對嚴重,尤其是背面的衰減問題。

TOPCon:相較于 PERC+工序有所增加,主要為硼擴與多晶矽鈍化,但與存量産能具有較好的裝置相容 性。TOPCon 電池仍然為高溫工藝電池,不适宜做薄片化,而矽片作為電池片成本的最大構成,其未來降本路 徑受到一定限制。

最高28.7%,晶矽電池正由2.5時代向3.0時代前行!

HJT:天然的雙面發電電池,雙面率>95%;低溫工藝電池,适宜做薄片化,降本潛力大;溫度系數較 小,高溫環境下衰減較小,發電量相對較高;本征非晶矽鈍化,開路電壓較大。當然,HJT 亟待解決的方面主 要在于成本的持續優化,從 2021 年的行業發展來看,裝置國産化進展順利,預計至 2022 年年末有望降至 3.5 億元/GW 水準;薄片化方面,210 半片預計厚度将減薄至 120 微米;2022 年行業将持續探索金屬化環節對于銀 漿耗量的節省,材料角度包括銀包銅、銅電鍍等;印刷技術角度包括雷射轉印、鋼闆印刷等。

IBC:實作正面完全無栅線遮擋,相較于正常電池可以獲得更高的電流,但制作工藝較為複雜。

1.2 表面鈍化是提效的核心路徑,HJT 實作雙面無接觸

太陽能電池工作的原理為光生伏特效應,光吸收後産生電子—空穴對,電子與空穴漂移至相應電荷選擇界 面處,在界面處分開形成正負電荷,電荷的收集使界面兩邊形成電勢差,即電壓。外接電路時,電荷流動形成通路,進而産生電流。

表面鈍化技術的優化是高效晶矽電池提效的核心路徑。切割矽片過程中會發生矽片表面晶格的破壞。矽原 子周期性排列的破壞導緻懸挂鍵的存在,進而形成複合中心。鈍化即通過技術優化将上述缺陷失去活性,達到減少電荷載流子表面複合的目的。

高效晶矽電池技術更新,包括 TOPCon、HJT 等電池工藝在内,均是圍繞表面鈍化技術展開。從技術演變路徑來看,BSF 電池更新為 PERC 電池即背面接觸更新為背面線接觸;PERC 電池更新為 TOPCon 電池即背面線接觸更新為背面無接觸;TOPCon 電池更新為 HJT 電池即背面無接觸更新為雙面無接觸。

最高28.7%,晶矽電池正由2.5時代向3.0時代前行!

目前産業化(或未來有望産業化)的高效晶體矽太陽能電池在表面鈍化方面的技術特點分别為:

PERC(P 型):發射極和背面鈍化電池,在正常 BSF 電池基礎上加入背面鈍化層(氧化鋁)降低背表面 複合,通過雷射開槽形成局部背電極。

TOPCon(N 型):隧穿氧化層鈍化接觸電池,在 N 型矽片背面沉積一層極薄的氧化矽層,再沉積一層重 摻多晶矽薄膜,實作背面的隧穿鈍化提高開路電壓。

HJT(N 型):在 N 型矽片基底基礎上采用非晶矽形成異質結并作為鈍化層,異質結開路電壓相對更高,最外層制備透明導電氧化物層(TCO)。

TBC(N 型):IBC(指交叉背接觸電池)的優點為正面無栅線遮擋,電流有所提高。IBC 與 TOPCon 結 合,疊加鈍化接觸技術形成 TBC 電池。

HBC(N 型):IBC(指交叉背接觸電池)的優點為正面無栅線遮擋,電流有所提高。IBC 與 HJT 結合,采用非晶矽鈍化層形成 HBC 電池。

1.3 高效晶矽電池下遊客戶接受度最終由 LCOE 決定

高效晶矽電池下遊客戶接受度取決于核心名額度電成本(LCOE)。度電成本=(全生命周期成本)÷(全 生命周期發電量)。光伏發電項目的成本包括初期投資成本、營運維護成本、财務成本、稅務成本。對于終端客 戶而言,LCOE 的追求意味着全生命周期中電站對于元件穩定性、可靠性、發電效率的綜合評判。

LCOE 影響因素衆多,核心是圍繞系統成本(初期投資成本主要構成)與發電量。終端消費者傾向于選擇 擁有全生命周期内更高發電效益、更低 BOM 成本的技術路線。以 HJT 元件為例,現階段初始投資相對較高,但也必須重視其 90%~95%的高雙面率、低衰減、弱光效應良好、無 LID/PID 效應等特性,從全生命周期次元來 看,上述優勢将攤薄其 LCOE。

N 型電池組價成本高于 P 型,海外市場接受度高于國内。我們強調,對于終端客戶而言,最終比較的是 LCOE,相對而言海外市場對于 N 型電池元件的接受度更高一些。作為初始投資成本重要構成的元件産品價格,我們采 用 PV infoLink 的最新資料進行比較分析:

元件産品價差:目前 TOPCon 元件産品價格相較于 PERC 高 0.13 元/W~0.15 元/W;HJT 元件産品價格相較于PERC高 0.35 元/W 以上。對于 N 型電池元件而言,盡快通過降本增效降低其初始投資成本,進而更大程 度展現其 LCOE 優勢至關重要。

雙面元件滲透率持續提升,預計2022年占比達到 50%:預計未來将有更多的雙面項目選擇 N 型元件,主要由于其較高的雙面率、更低的溫度系數優勢等。

最高28.7%,晶矽電池正由2.5時代向3.0時代前行!

2021 年 12 月,一道新能行業首發 N 型電池元件報價。單晶 N 型 182 雙面電池(主流效率>24.5%),人民 币報價 1.21 元/W,美金報價 0.169 美元/W;單晶 N 型 182 雙面雙玻元件(主流功率>550W),人民币報價 1.99 元/W,美金報價 0.278 美元/W。

1.4 預計 2022 年 PERC+将接近量産效率上限

晶矽電池轉換效率實作質的飛躍。1954 年,貝爾實驗室 G.Pearson 與 D.Charpin 研制成功 6%轉換效率的首 個具備實用價值的單晶矽太陽電池。1985年,澳洲新南威爾士大學矽太陽電池效率突破 20%,1999 年其宣布單晶矽太陽電池轉換效率達到 24.7%,2009 年太陽光譜修正後達到 25%并将此記錄保持了 15 年,其為單晶矽 太陽電池研究的裡程碑事件。2014 年,日本 Panasonic、美國 SunPower 相繼将轉換效率突破至 25%以上。大陸首個具有實用價值的太陽電池誕生于 1959 年。2007 年,大陸超越日本成為全球最大的太陽能電池生産國。2017 年,PERC 取代 BSF 成為太陽能晶矽電池主流技術趨勢愈發确定,并迎來延續至今的行業大擴産。過去 10 年,晶矽電池的大規模量産轉換效率從 18%提升至 23%以上。

最高28.7%,晶矽電池正由2.5時代向3.0時代前行!

P 型電池量産線轉換效率即将接近瓶頸,N 型電池量産時代漸行漸近。根據最新的研究結論,HJT、TOPCon 電池理論效率分别為28.5%、28.7%,相較于 PERC+具有明顯的效率優勢。隆基發表的論文顯示 HJT 電池的理論效率可以達到 28.5%,相較于此前德國 ISFH 機構 27.5%的研究結果有所提升。TOPCon 電池理論效率為28.7%。從理論效率來看,HJT與TOPCon差異并不大。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