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穿越海峽的新春祝福”持續刷屏背後:同根同源的情感共鳴

虎年春節,海峽兩岸各界人士紛紛向對岸親友“雲拜年”,傳遞穿越海峽的新春祝福。南都此前曾報道,大陸昆曲表演藝術家俞玖林與台灣作家白先勇互賀新年;98歲詩詞大家葉嘉瑩向台灣同胞送上祝福;餘光中的半生摯友、廣州番禺籍台灣著名詩人方明,也在除夕夜通過南都、N視訊向兩岸同胞表達了新春祝福。

“穿越海峽的新春祝福”在網絡上持續刷屏,引發廣泛關注。2月2日,南都、N視訊記者采訪了兩岸相關學者,解讀刷屏背後的原因。中山大學傳播與設計學院教授張志安表示,“海峽兩岸人民的互相問候,勾起濃濃的民族情懷和家鄉情懷。兩岸一家親,這個話題也讓大家感受到了中華民族同根同源的情感。”

“穿越海峽的新春祝福”持續刷屏背後:同根同源的情感共鳴

南都“穿越海峽的新春祝福”專題頁面。

“穿越海峽的新春祝福”刷屏

南都此前報道,1月26日,大陸著名昆曲表演藝術家、梅花獎得主俞玖林通過視訊向台灣作家白先勇拜年。随後,白先勇通過視訊回以問候,希望以俞玖林為代表的江蘇省蘇州昆劇院“小蘭花”班的演員們藝術更上一層樓,将昆曲藝術這一中華文化瑰寶傳承下去,讓昆曲藝術繼續在21世紀的舞台上重放光芒。

1月27日,來自甘肅臨夏回族自治州廣河中學的兩名學生雅璇和伊帆,為遠在台灣的“寶島帥女生”阿嘉送去“雲祝福”。2月2日,台灣青年阿嘉接受南都、N視訊記者采訪時表示,收到同學們特意在雪中拍攝的祝福視訊“既高興又心疼”。她通過南都、N視訊向兩岸同胞獻上新春祝福:“今年是虎年,祝大家虎虎生威,平安吉祥。希望疫情早日退散,我們再重新恢複彼此的聯系。”

1月28日,“南開校友總會”微網誌釋出視訊《98歲葉嘉瑩先生送出新春祝福》。中國古典文學研究專家葉嘉瑩在視訊中回憶,自己一生流轉各地,曾在台灣教書多年,也在香港、澳門講過課。她調侃道:“我真是可以吹牛說一句,我的朋友遍天下。”視訊中,她向全球友人送上新春祝福,特别提到曾教書多年的台灣,祝福所有朋友們“幸福美滿”。她表示,疫情期間“更希望大家都能健康平安。”

1月31日除夕夜,餘光中半生摯友、番禺籍台灣著名詩人方明通過南都、N視訊向兩岸同胞送去新春祝福。方明透露,他最大的新年願望是疫情快點過去,兩岸詩歌交流盡快恢複。此外,他籌備了15年的一本詩集即将在虎年出版,這也凝結着他對兩岸的深深情感。

同根同源的情感共鳴

“穿越海峽的新春祝福”刷屏背後有何原因?

中山大學傳播與設計學院教授張志安認為,春節是團聚團圓的時刻,在濃厚的節日氛圍下,這一輪祝福既符合團聚的主題,又符合網際網路情感傳播的特點,最能夠引發大家共鳴。“海峽兩岸人民的互相問候,勾起我們濃濃的民族情懷和家鄉情懷。兩岸一家親,這個話題也讓大家感受到了中華民族同根同源的情感,這是中華民族普遍的一種情感期待,具有強烈的情感動員和聯結作用。”

張志安分析,“穿越海峽的新春祝福”刷屏也離不開春節這一團圓的場景。特定的場景帶來儀式感,大家會有共同的凝視和互動。在春節期間,這類話題的傳播特别具有熱點時刻的場景傳播效應。“這也是對小家、大家和民族團圓的一種期待。”

談起兩岸交流,張志安回憶起學生時代前往台灣交流的一段時間。他介紹,在複旦大學讀研期間,他曾參加海峽兩岸大學生新聞營并前往台灣,兩岸青年學子通過這次活動互相交流學習。多年後想起他仍感歎,作為當時的參與者,這次新聞營令他受益匪淺。

“青年代表兩岸的未來,如果兩岸青年有更多的共鳴共情、共同對話,我覺得對兩岸未來的發展能起到很好的培土育苗作用。”張志安表示,期待未來不論是兩岸人民或文化交流,都能夠更多一些,讓民間交流促進民族團結。

來自台灣新竹的華南理工大學新聞傳播學院副教授劉忠博向南都記者介紹,今年他在台過春節,受疫情影響,家裡也選擇線上拜年。

劉忠博說,在文化交流層面,近年來台劇在得到資金支援後,制作了不少受到大陸觀衆歡迎的豆瓣高分劇,而大陸許多學術著作或翻譯書籍在台灣也很有市場,甚至網絡小說在台灣也有廣泛閱聽人。“我想兩岸即便因為疫情的關系,造成人員流動有些阻礙,但這種文化産品的交流,以及由此而來所形成的日常話題仍在持續。”他認為,跨越海峽的文化交流,在疫情與種種變化之中不曾改變。

出品:南都即時

采寫:南都記者 敖銀雪 林子沛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