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東西問丨“雪飛燕”“雪遊龍”“雪如意”,冬奧場館是如何構築的?

(東西問)“雪飛燕”“雪遊龍”“雪如意”,冬奧場館是如何構築的?

中新社北京2月3日電 題:“雪飛燕”“雪遊龍”“雪如意”,冬奧場館是如何構築的?

中國新聞周刊記者 杜玮

東西問丨“雪飛燕”“雪遊龍”“雪如意”,冬奧場館是如何構築的?

1924年,首屆冬奧會在法國霞慕尼舉行。近百年後,這項盛大賽事來到中國。與夏季奧運會有所不同,對場館設計和建設者來說,冬奧場館的構築是一次全新的嘗試。“雪飛燕”“雪遊龍”“雪如意”等冬奧場館如何選址,建設過程克服了哪些困難,賽後利用面對着何種挑戰?對此,中新社“東西問”通過采訪相關人士嘗試展現冬奧場館的構築曆程。

從零起步、從無到有

高山滑雪被稱為“冬奧會皇冠上的明珠”,源于歐洲,又稱“阿爾卑斯滑雪”。2018年12月30日,“雪飛燕”——國家高山滑雪中心開始動工,兩年後正式完工傳遞。“雪飛燕”擁有中國國内最高等級的高山滑雪賽道,也是國内唯一符合冬奧會比賽标準的賽道。

按照國際雪聯的要求,男子滑降比賽場地需要滿足的垂直高差在800米以上,也就是說,需要找一座高差不少于800米的山體。但在北京、張家口一帶找到這樣的山體并非易事。國家體育總局的專家遍訪兩地群山,最終判定小海坨山南坡的山形地貌滿足世界一級賽事的技術要求,并将其東南坡定為滑降場地。

東西問丨“雪飛燕”“雪遊龍”“雪如意”,冬奧場館是如何構築的?

北京市延慶區,長城腳下、妫水之濱的小海陀山上,國家高山滑雪中心依山而建。從海拔2198米的山巅向下俯瞰,國家高山滑雪中心“雪飛燕”7條雪道猶如白色瀑布,由山頂向山谷蜿蜒“流淌”。中新社記者 蔣啟明 攝

李興鋼是中國建築設計研究院總建築師,曾擔任2008年北京奧運會“鳥巢”中方設計主持人,也是此次北京冬奧會延慶賽區總設計師。在他看來,冬季運動,特别是雪上運動中的高山滑雪、雪車雪橇是國内短闆,甚至是空白項目,是以場館規劃、設計、建設、運作都是“零起點”,這也是賽區規劃設計最大難點。

張玉婷是李興鋼建築工作室建築師,也是國家雪車雪橇中心的副設計主持人、建築專業負責人。2016年5月,她第一次來到延慶小海坨山,這還是一片自然山地。她告訴記者,雪車雪橇中心設在小海坨山南麓,可使“雪遊龍”與“雪飛燕”形成賽區組團,同時就近配套修建冬奧村及山地服務中心。從更大地理尺度來看,它們還能與北京賽區、張家口賽區形成關聯。

“雪遊龍”是中國第一座雪車雪橇場館,也是該項目亞洲第三座滿足奧運比賽要求的場館。鋼架雪車比賽時,運動員俯卧在鋼架雪車上,頭朝前腳向後,風馳電掣一般沿冰道競速,并會豎向攀至側壁賽道上。雪車雪橇中心賽道共設定16個角度、傾斜度各異的彎道,有12個彎道豎向翻起,在趣味性、挑戰性與安全性之間尋找平衡。

東西問丨“雪飛燕”“雪遊龍”“雪如意”,冬奧場館是如何構築的?

北京市延慶區張山營鎮西大莊科村,2022北京冬奧會冬殘奧會延慶冬奧村附近的國家雪車雪橇中心“雪遊龍”。(無人機照片)中新社發 王子瑞 攝

“基建狂魔”巧奪天工

整個延慶賽區被李興鋼稱為“山林場館”。和其他室内場館相比,室外場館的建設本身要克服山形地勢、地質、極端的天氣氣候等不利條件。

高山滑雪中心的修建要依靠直升機、農戶的騾馬戰隊向山上運輸裝置、器材。挖掘機在山頂24小時不敢熄火,因為零下三十多攝氏度,一熄火很有可能再也打不着。

雪車雪橇中心所在地位于一條山脊之上。山脊東西兩側均有陡壁,這使得場地整體地形複雜、用地局促。是以建設配套用房須向三維空間發展,也就是說房子要一層層“摞起來蓋”。同時,賽道設在山地南坡也意味着要增加額外工程量。按國際雪聯要求,要避免全程陽光照射影響賽道冰面硬度。對此,李興鋼團隊提出并設計了TWPS(地形氣候保護系統),即根據賽道寬窄、彎道情況、延慶當地10月到第二年3月太陽輻射角度,為賽道“量身定制”懸挑遮陽棚。

延慶賽區場館規劃設計同時,張家口崇禮賽區古楊樹場館群規劃建設也同步啟動。清華大學建築學院院長、北京2022冬奧會張家口賽區總規劃師張利領銜的團隊提出與中國傳統文化相結合的“雪如意”造型。

“雪如意”場館坐落在古楊樹場館群的西北部。選址這裡是因為場館所處山體有一個像碗的山坳。張家口冬季主導風向是西北風,山體碗狀面正對着東偏南,可作為屏障将風擋住。跳台滑雪是一項對風極為敏感的運動,要求瞬時風速小于3米每秒。“雪如意”前方開闊和平緩的山谷也為冬季兩項和越野滑雪提供了理想場地。曆屆冬奧,跳台滑雪、越野滑雪與冬季兩項三個項目的比賽場地都會構成一個場館群,便于互借賽道訓練和備戰。

為達到國際雪聯設計的建築剖面曲線并符合如意造型,“雪如意”跳台需用鋼筋混凝土柱子将助滑道架到一定高度,着陸坡基本貼在地面。建設團隊采用了136根樁柱,最高架空高度達30米,坡度最高達37度,最深樁基深20多米。對于山形高于設計曲線的地方還進行了挖方。

“雪如意”頂部的頂峰俱樂部是一個“飛碟”式的空心圓環。内部大量采用懸挑結構,使用鋼材超1600噸,通過詳盡受力計算,讓頂峰俱樂部“漂浮”在空中。施工過程中,先要用39根鋼結構搭建腳手架将“飛碟”支撐起來,待其形成穩定結構後,再将支撐柱撤掉。最終安裝的偏差不到2厘米,遠遠小于标準偏差5厘米。

東西問丨“雪飛燕”“雪遊龍”“雪如意”,冬奧場館是如何構築的?

河北省張家口市崇禮區太子城,被譽為“雪如意”的2022北京冬奧會張家口賽區國家跳台滑雪中心比賽場地。(無人機照片)中新社發 王子瑞 攝

賽後利用方為檢驗

賽後場館利用是世界性難題。按照北京冬奧組委的規劃,未來,“雪飛燕”将用于舉辦中國國家隊和國内外專業隊的訓練和國際賽事,同時賽區内還将建設多處大衆滑雪道。在非滑雪季,将開展山地徒步活動等戶外活動。

相比高山滑雪,雪車雪橇運動更非常人能駕馭,是以,“雪遊龍”未來的命運充滿更大變數。世界範圍内,雪車雪橇中心營運良好的案例也隻占極少數。張玉婷說,冬奧後,雪車雪橇中心除用于國家隊、國外運動員訓練,舉辦世界杯等高水準賽事外,部分區域将改造成商業營運和生态恢複研究中心。賽道預先設計建設了青少年出發口,培養青少年滑行。同時,雪車雪橇中心賽道屋頂還設有步道遊廊,使遊客在觀賽之餘還可沿長長的賽道回環攀升,登高望遠。

“雪如意”則采取不同政策。頂峰俱樂部設定多功能空間,出挑部分可更多供遊客漫步、遊曆,後端可開展一些會議、論壇、展覽等聚會性活動。跳台賽道兩側還各有近八百級台階,可開展徒步登山活動。

“雪如意”頂部的頂峰俱樂部。(無人機照片) 中新社記者 翟羽佳 攝

“雪如意”的結束區也并未像其他跳台滑雪場地那樣設定便于運動員減速的“反坡”,而是設定成了平地。6000人看台的中間是一個标準足球場,可舉行球類項目比賽,還能舉辦文藝演出。在瑞士設計團隊啟發下,古楊樹場館群還建有一座連接配接“雪如意”、冬季兩項中心、越野滑雪中心的環形奧林匹克步行平台“冰玉環”。“冰玉環”周長3公裡,高7米,寬15-24米不等,賽後将用于休閑、健身、公共活動等。步道預留了自行車道的寬度,賽後可組織山地自行車賽等活動。

作家曾哲在《覺建築》一書中寫道:業内人士認為,辦一個奧運會,最後從整個經濟成本、社會成本兩條來衡量,第一條就看這個城市或這個國家是不是積累了相當殷實的财富,基礎是不是強,而不是一個虛幻的東西。第二就是看這個城市或這個國家老百姓的社會福利是不是真正提升。

當2021年“雪如意”完工時,張利懷有一種期待。場館經曆了層層驗收,“但真正驗收是比賽以及賽後利用,當一座建築真正進入人們生活,要看它怎麼生長,怎麼表現。”張利說,“冬奧會比賽是一次檢驗,賽後5年、10年這一建築能多大程度和人的生活結合在一起,這也是個檢驗。”他有一種專業上的謹慎樂觀,要看這一建築的構想、設計、建造出的成果能否經得住時間檢驗。(完)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