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長津湖之水門橋》:珠玉在前,如何超越?|荔枝影評

作者:荔枝新聞

(作者孫太陽,荔枝新聞特約評論員;本文系荔枝新聞手機用戶端、荔枝網獨家約稿,轉載請注明出處。)

《長津湖之水門橋》:珠玉在前,如何超越?|荔枝影評

  去年十月上映的《長津湖》成為中國電影史票房總榜的第一名,它的續集《長津湖之水門橋》同樣在今年賀歲檔中一馬當先,連續奪得“想看第一名”“預售第一名”“上映首日票房第一名”等好幾個冠軍。或許大家在對這部電影抱有極高期待的同時,也會暗暗擔心會不會期待有多大,失望就有多大。于是,我第一時間沖進電影院,觀看了這部電影,現在鄭重向大家保證:放心看吧,絕對不會踩雷!甚至,就我個人的觀點來看,我覺得這部《水門橋》,在整體觀感上要好于上一部《長津湖》。

《長津湖之水門橋》:珠玉在前,如何超越?|荔枝影評

  作為續作,這部電影最大的難點在于如何在前作的基礎上更新。如果不能超越前作,那續集不過是狗尾續貂。我認為徐克導演通過在三個次元上的更新,很好地把握和超越了觀衆的期待。

  第一,在戰略戰術上的更新。《長津湖之水門橋》是一部非常善于借力的電影。畢竟是站在前作的肩膀上,大的背景和世界觀已經交代完畢,無需再次向觀衆贅述這場戰役對于抗美援朝和整個新中國曆史的重要性。是以,影片大膽舍棄了“高層視角”,轉而把故事結構集中在“三炸水門橋”事件上。這樣做的好處在于,可以把更多寶貴的銀幕時間放在介紹“水門橋之戰”的戰略戰術和敵我雙方的你來我往、戰事膠着上。

  在這部電影中,我們可以清晰地看到我軍為什麼要炸水門橋、遇到了哪些困難;敵方是如何防止我軍偷襲的、做了哪些部署;我軍又是如何通過巨大的犧牲和頑強不屈的精神一一化解,并最後取得勝利的。這種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的叙事方式,将英雄群像的描繪緊緊圍繞同一個核心事件展開,不但更為聚焦,故事節奏也更加緊密流暢,觀感極佳。

《長津湖之水門橋》:珠玉在前,如何超越?|荔枝影評

  第二,在情感上的更新。《長津湖》的情感主線是圍繞着伍千裡和伍萬裡的兄弟關系建立起來的,“混混”弟弟在“英雄”哥哥的帶領下,走進戰場,成為戰士。而到了《水門橋》中,這條情感主線依然存在,但是廣度和深度都有所拓展。從廣度上講,導演用戰士平河向伍千裡的道歉,成功地把狹義的血緣兄弟情,替換為了廣義的戰友兄弟情。伍萬裡的一聲“你也是我哥”,将殘酷戰場中的鐵漢柔情推向高點,感人至深。從深度上講,伍萬裡是在水門橋之戰中,完成了他的成人禮,從一個需要被引領、被保護的弟弟,變成了一個獲得哥哥認可和尊重的男子漢。而所有的成長都意味着經曆痛苦,伍萬裡也勢必要目睹戰友兄長們一個一個地走向犧牲,甚至最後還要生生把親哥哥送上有去無回的炸橋之路。當最後伍萬裡回歸部隊,大聲喊出“第七穿插連應到一百五十七人,實到一人”時,兩部電影通過血脈親情所建構出的“傳承”主題,已經呼之欲出,自然流露但又濃烈催淚。

  第三,在風格和主題上的更新。衆所周知,《長津湖》由三位各有所長、風格迥異的導演聯合執導,有利之處在于取長補短,但弊端則在于稍有拼湊之感,平衡全面有餘,但靈魂不足。而《長津湖之水門橋》則帶有徐克導演的鮮明印記,融入了很多經典武俠電影的元素,我願意把這種類型的雜糅和創新戲稱為“傳奇武俠片”。

《長津湖之水門橋》:珠玉在前,如何超越?|荔枝影評

  這種“傳奇武俠片”在機械化的現代戰争場面中加入了具有中華特色的視覺元素和視覺奇觀,比如雪坡上的連續跳躍,就頗有大俠飛檐走壁的色彩,一定程度上滿足了中國觀衆對于個人英雄的浪漫化想象。但這種“浪漫化”又是建立在不損害戰場真實性和戰争殘酷性的基礎上的,對實體規律和現實邏輯的尊重是“傳奇武俠片”與“手撕鬼子”的抗日神劇最本質的差別。

  這種“傳奇化”的視覺形式,自然也使電影在“保家衛國”和“懷念英雄”的核心主題之外,延伸出來了一個别樣的次級主題,即“戰争的偶然性和勝利的必然性”。因為影片的傳奇色彩,導演沒有回避戰場上的偶然因素。我軍人數少、裝備差、自然條件極其惡劣,不論是敵軍自以為是的政策還是不慎自燃的汽油都增加了我軍偷襲成功的機率。偷襲的成功是偶然的,但從角色到觀衆都還沒來得及慶祝,影片就用殘酷的事實告訴我們炸橋失敗是必然的——盡管付出了巨大的代價,但一次隻能炸出一個小洞,隻有付出更大的犧牲,才能博取更大的成功機率,炸出更大的洞……如此反複,直至整個連隊的戰士所剩無幾。

  “三炸水門橋”充分反映了抗美援朝戰争中,我們的志願軍将士是如何用自己的血肉之軀對抗敵軍的飛機大炮。正是因為這種敢于面對失敗的前赴後繼,才讓我們看到了勝利的必然性,才讓我們感受到了英雄的無私和無畏。正如影片中的老連長所說:“每一場仗都難打,但每一場仗又都必須打,沒有如果!”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