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觀點 | 蘋果在中國建立研發中心背後的7個邏輯

深入淺出,解讀科技與政策,為企業轉型更新提供最有價值資訊。

A

viewpoint

觀點

如果蘋果不能正常解決這些問題,并提高售後服務品質,或者在今後繼續差別對待中國使用者,怕是在中國再投入幾個35億也無法挽回其損失。

觀點 | 蘋果在中國建立研發中心背後的7個邏輯

觀點 | 蘋果在中國建立研發中心背後的7個邏輯

繼北京和深圳之後,蘋果将繼續在上海和蘇州開設研發中心。至此,蘋果在中國的研發中心達到4個,而蘋果在中國研發中心投入也已超過35億元人民币。這個數字夠大吧,一個企業能在中國投入35億元,還是有很大度量的。但大家可知道蘋果在中國賺了多少錢?2015年相關統計,中國的iPhone使用者超過1.2億,以1億計算,每部手機賺35元,就是35億。

根據Strategy Analytics資料與IDC資料顯示,2016年全球智能手機利潤537億美元, 蘋果占79.2%,銷量在2.154億台,簡單計算可得知,每台iPhone的利潤在197美元左右,折合人民币約為1358元。那麼,1億台的利潤就是1358億元,這還不算使用者在App Store的消費。事實上,現在中國使用者量早已超過了1.2億,在中國投入35億元,也隻是鳳毛麟角。

這麼大的利潤,不得不讓蘋果極度重視中國市場,這就是庫克每年都來造訪中國的原因,也是經常在中國慈善的原因,更可以了解為何會在去年投資滴滴。隻是,蘋果又在中國建立2個研發中心,意欲何為呢?解讀有很多,說是為了讓蘋果手機更加本土化也好,說是為了滿足中國使用者的更多需求也罷,其中的想法與猜測不下數十種,每種說法都有一定的道理。其實本質上講,無非就是賣更多貨,讓使用者能夠持續在App Store等應用上持續消費,隻有這樣,才能有更多的收入。

但在背後,卻不隻是增加收入這麼簡單。這裡,我總結了蘋果在中國建立研發中心背後的7個邏輯。

1、将中國的技術推向全球,更是一種對中國的變相示好

庫克說中國建立研發中心的初衷,是利用一些中國的先進技術走向全球,比如說TD-LTE,如今中國已經成為 TD 技術的上司者。事實上,不隻是LD-LTE技術,中國也是5G标準的參與者與貢獻者,并且5G技術很有可能先在中國規模性商用。

若蘋果真有此想法,在中國本地建立研發中心并快速将最新技術應用到産品中,是最好的選擇。但蘋果真的需要借助中國技術走向全球嗎?蘋果并不缺技術,且已經是全球化企業,還需要借助中國的技術與市場力量?其中意義,大家自然知曉。

2、中國有優秀的人才,但中國有更低的人力成本

庫克說,中國有很多充滿才華的畢業生,希望他們未來可以加入中國研發中心。雖然從去年年底開始掀起了一波回歸美國制造的熱潮,事實上中國的勞工成本仍然低于美國。

另外,美國的新移民政策對全球化企業的影響很大,受制于移民新政,矽谷不少IT公司招聘的外國專才因沒有拿到H-1B簽證而不能入境,美國很多企業都有大量薪酬低于美國勞工但是創造力更強的外國人,沒有這些高新人才又如何做研發?将研發中心轉移到市場大同時更開放的中國是個不錯的選擇,同時印度、以色列等多個國家地區的勞工都可以在中國工作,也能更大的降低成本。

3、重度布局亞洲市場,中國設立多處研發中心是最好選擇

因為售價高、政府政策傾斜、市場不成熟、中國手機的競争等原因,蘋果手機在印度的表現并不好,2016年第二季度的銷量下滑了35%。印度目前已經是全球第二大手機市場,但是在市場不夠成熟且社會秩序混亂的情況下,要在印度建立研發機構不是好的選擇。

蘋果也一直考慮在印度建廠生産,指導今年1月底才向印度政府遞交建廠計劃書。而在中國曾建研發中心的同時,蘋果還在日本與印尼建立了研發中心,可以看出其對亞洲市場的重視。

4、在中國的研發中心越多,也就在中國納稅更多

作為一個聰明的企業,不應該隻把中國看成市場,而是看成親人與朋友。所謂取之于民用之于民,你不能隻在中國掙錢而不給中國人民以回報,哪個市場都不歡迎這樣的企業。

克算是悟透了這一點,在中國做企業就要在中國納稅,同時還能為中國貢獻多個工作崗位,并能與其他商家合作參與到中國全産業轉型更新的大潮之中,這也算是為中國實體經濟的發展做了适當的貢獻。這種做法其實跟公益是一樣的性質,有舍才有得,舍小利赢大利。

5、要與更多全球化科技企業競争,不得不在中國加大布局

目前,世界百強公司在中國有業務而不設立辦事處與研發機構的,已經不多了。全球科技企業都非常重視中國市場。現階段,中國已經擁有相對成熟的網際網路環境,在将來的5G、VR、物聯網等技術成熟以後,中國将是首個超大規模化的市場。

且以中國來輻射周邊市場,乃至歐洲市場都能覆寫。在未來的IOT時代,科技企業的技術區隔越來越小,彼此之間的競争也會越發激烈,要想在殘酷的環境中生存,必須提前布局,需要在前線設立相關機構。

6、國内外企業,都想在中國“網際網路+”發展程序中分一杯羹

從"網際網路+"到"中國制造2025"再到"一帶一路",中國正在踐行的各種戰略與政策,都是在為将來的“大連接配接經濟”做基礎準備。政策、資金、研發等強勁性的推動,會讓中國快速成為連接配接率最高的國家,而中國2016年連接配接指數排名在第23位(據華為2016全球指數),在今後的發展中這會有一個巨大的市場空間。

商家們在這個發展程序中分羹一杯還在其次,更重要的還是在未來的布局,廠商的連接配接能力将決定其生态的大小,同時未來的全球化連接配接甚至不存在什麼國别,自然要在中國這個未來第一大經濟體先行布下棋子。尤其是科技公司,中國“網際網路+”的大環境中,網際網路與科技已成主旋律,包括基礎建設與傳統企業的更新轉型,“網際網路+”是一個超級大的紅利,誰不想在中國分一杯羹?

7、中國企業越來越出色,值得蘋果來中國。

庫克表示,在中國建立研發中心可以更好的和中國的合作夥伴進行合作,以便通過 iPhone 和 iPad 提供無縫體驗,像微信和百度這樣的平台,可以在蘋果研發中心入駐中國之後發揮更大作用。顯然,ios在後面是想深度整合中國的微信、支付寶等這些超級應用,因為超過1億的中國iPhone使用者畢竟不習慣國外應用,App Store引入支付寶就是一個很好的證明。

未來,不管iPhone的人工智能技術與虛拟現實技術做到什麼程度,滿足中國使用者的需求必定是國産的應用,庫克深知這一點,ios9.0以後的版本,添加了很多符合中國使用者的中國味道。蘋果與國産APP的合作,在未來還有很大的空間,譬如微信将以小程式來連接配接萬物,這同樣是蘋果的機會,因為蘋果也有智能家居等各種解決方案。

在中國做更多的動作,對于提升蘋果的企業形象與品牌形象,會有很大的幫助。隻是,蘋果手機在去年頻現的品質問題,以及在前段時間出現的“雙重标準”差別對待中國使用者的問題,已經讓蘋果的産品形象在中國使用者心中大打折扣。僅上海消保委披露的消費者投訴資料顯示,2016年10月、11月共接到涉及蘋果手機異常關機、自燃爆炸的投訴1221件,其中860餘件為異常關機問題。

知恩圖報,敢于擔當,才能稱的上是一個有責任感的企業。希望蘋果,能夠真正融入中國。

觀點 | 蘋果在中國建立研發中心背後的7個邏輯

王吉偉

商業模式評論人、自媒體人

中國電子商務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

長期緻力于網際網路+與企業轉型更新研究

百家、搜狐、界面、钛媒體等30多家專欄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