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統編人教高中地理必修第二冊第二節 走向人地協調 可持續發展

作者:師夢圓

實作人與人之間的協調——可持續發展

課程标準:利用資訊解釋人與土地協調發展的主要方式和可持續發展及其原因。

教學目标:https://www.shimengyuan.com/nianji/2442.html

知識和技能

1、了解可持續發展的道路是人類的必然選擇。

2.了解可持續發展的基本内涵和原則。

3.利用資料說明了人類協調發展與可持續發展的主要途徑和原因。

二、工藝及方法

1.了解人類走可持續發展道路的必然性。

2.通過對各種圖形的分析來學習正确的閱讀方法,提高閱讀和分析圖形的能力。

3. 以個案研究的形式,引導學生充分了解可持續發展的内涵和原則。

情感、态度和價值觀

樹立正确的自然、發展、環境觀,認識實作人與人之間協調和可持續發展的意義和必要性。

教學重點

1.可持續發展的基本内涵和原則。

2. 實作人與人之間協調和可持續發展的方式方法。

教學困難

2.利用資料說明了人類協同發展與可持續發展的主要途徑和原因。

通過前一節的學習,學生對環境問題有了直覺而深刻的感受,同時也知道要保護環境。但是,對可持續發展的道路沒有系統的認識。

教學方法:小組合作讨論,講座與實踐相結合等

教學過程

首先,建立一個導入新課程的情況:

2012年,聯合國可持續發展大會播放了一部來自中國的短片《2032:我們期待的未來》,其中中國人各自描述了他們對未來20年的期望(圖5. 7)。中國的強大聲音被全球公衆聽到。

統編人教高中地理必修第二冊第二節 走向人地協調 可持續發展

老師:你期待20年後的未來是什麼樣子的?我們應該做些什麼來擁有我們想要的未來?讓我們從一個視訊開始("當今人類面臨的主要環境問題")。

問題:我們在視訊中面臨哪些環境問題?

學生:霧霾,水污染,森林砍伐,煤炭過度開采,地面坍塌等。

老師引導學生簡要複習上一節"人類面臨的重大環境問題"的内容,然後結合視訊點:"人口激增"、"資源短缺"、"環境污染"、"生态破壞"等日益嚴重的環境問題,使人們意識到,單純依靠科技修複環境,并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環境問題的本質是發展,發展産生于發展,必須在發展中加以解決。迫切需要找到正确的方法來處理環境與發展的關系,使人與人的關系逐漸走向和諧,這是可持續發展的道路。

二、預覽情況檢查:

問:什麼是可持續性?

學生:滿足當代人的需求,同時又不危及後代滿足其需求的能力的發展。

問:可持續發展的基本内涵可以分為哪三個方面?

學生:生态可持續發展,可持續經濟發展和社會可持續發展。

問:為了實作可持續發展,應遵循的三項基本原則是什麼?

學生:公平,連續性和共同性的原則。

問:可持續發展是一項長期而艱巨的任務,誰需要共同努力?

學生:政府,企業和公衆。

問:人類為實作人與人之間的協調和可持續發展做了哪些工作?

學生:消除貧困、綠色經濟發展、可持續消費等

評價:我們非常仔細地閱讀了教科書,預覽非常好。

三、深入分析:

(一) 可持續發展的内涵

過渡:1992年6月,在巴西裡約熱内盧舉行的聯合國環境與發展會議通過了《21世紀議程》,标志着從理論探索向實際行動的過渡。讓我們仔細看看可持續發展的基本内涵和原則。https://www.renjiaoshe.com/jiaocai/2044.html

統編人教高中地理必修第二冊第二節 走向人地協調 可持續發展

問:A、B 和 C 在圖中代表什麼?并說出你判斷的理由是什麼。

學生:一個社會系統(包括人口、技術)B經濟系統C生态系統(包括資源)...

指向:根據箭頭上的流動要素:資本、勞動、生活、生産、環境資源。

問題:基礎、條件和目的是什麼?

學生:基礎是生态可持續發展,經濟可持續發展是條件,社會可持續發展是目标。

指出:經濟發展應與環境承載能力相協調,而經濟發展的目的是提高生活品質。

每年的6月5日是世界環境日,聯合國環境規劃署在每年的這一天提出一個主題,呼籲各國政府和人民共同努力,改善人類環境,造福子孫後代。根據我們對可持續發展三項原則的了解,考慮一下以下環境日主題中展現了哪些或哪一個?

1974年:隻有一個地球。

1981年:保護地下水和人類食物鍊,防止有毒化學品污染。

1991年:氣候變化——全球合作的必要性。

2000年:2000年環境千年,采取行動。

2008年:推進低碳經濟。

2014年:提高你的聲音,而不是海平面。

2018年:"塑膠"之戰正在快速進行。

學生:思考并回答相應的原則。

教師評論幫助學生了解三個原則。

(二) 考慮探讨:

教師課件示範材料和問題:

2010年12月2日,《青年時報》發表了題為《大象媽媽為了救兒子而死于觸電》的報道:

11月29日淩晨,一群10多頭野象走出雲南上鏡自然保護區,走到一頭小野象面前,看到用來固定電線杆的鐵繩,跑過去用鼻子掀起"秋千秋千",導緻水泥杆搖晃, 導緻三相高壓線的中間從小象的脖子上脫落,并當場引起火災,強大的電流和飛濺的火花将小象的脖子切成1/3。看到嬰兒在大火中被燒傷後撞到高壓電,心連心的母象沖去試圖營救,導緻母子倆被電死。

"母象為了救兒子而死于電擊"的可持續發展是什麼?世界上大多數國家和地區都建立了自然保護區來保護野生動植物和當地的生态環境,這是否符合可持續發展的原則?

提示:由于人口增長,人類活動的地理範圍擴大,壓縮了野生動物的生存空間,違反了可持續發展的公平原則。符合公平、連續性和共同性的原則。

四、集團合作探索:

活動:了解"共同但有差別的責任"

在全球環境治理的國際合作中,應遵循"共同但有差別的責任"。發達國家和開發中國家負有共同責任,但責任的規模和方式必須有所差別。讨論并提出您對以下幾點的看法。

從曆史的角度來看,環境問題的出現是一個發展和積累的過程。從工業革命開始到20世紀中葉,發達國家占人類燃燒化石燃料釋放的二氧化碳總量的95%。是以,發達國家應承擔首要責任。

從資源消耗的角度來看,發達國家的人口較少,但人均資源消耗量大,開發中國家人口多,但人均資源消耗量小。兩者都對環境問題負責。

從發展和保護的角度來看,發達國家環境标準高,資本投入大,生态環境良好,開發中國家因過度開發而造成生态破壞。是以,開發中國家負有更大的責任。

(a) 走可持續發展的道路

轉型:實作可持續發展意味着世界觀、價值觀和倫理的改變,以及人類行為方式的深刻變革。世界各國都探索了适合本國國情的可持續發展道路。實作可持續發展是一項長期而艱巨的任務,需要各國政府、企業和公衆的共同努力。

1.思考探究:請您思考,為了實作可持續發展,政府、公衆和企業在各自的作用?自己思考,然後分組讨論。

老師引導學生閱讀教科書P104圖5。11 歸納摘要。

統編人教高中地理必修第二冊第二節 走向人地協調 可持續發展

為了實作人與人之間的協調和可持續發展,人類做出了許多嘗試。

2. 消除貧困

閱讀圖表以思考:

這些措施在消除貧困中的作用是什麼?

統編人教高中地理必修第二冊第二節 走向人地協調 可持續發展

3. 發展綠色經濟

人們把以煤炭、石油等化石能源為基礎的經濟稱為"棕色經濟",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綠色經濟"。

個案研究:

請結合圖形思考,清潔生産有哪些優勢?自己思考,然後分組讨論。

統編人教高中地理必修第二冊第二節 走向人地協調 可持續發展

學生展示小組讨論的結果。

Dot:學生很優秀,很全面,其實清潔生産的優勢我們可以從生态、經濟、社會三個層面來回答和記憶,也很好,具有可持續發展的内涵。

老師:讓我們再來看看生态農業。

統編人教高中地理必修第二冊第二節 走向人地協調 可持續發展

這兩個案例都說明了綠色經濟中追求經濟發展、環境保護和社會包容、強調節能減排、資源有效利用和社會公平之間的平衡。綠色經濟追求經濟發展、環境保護和社會包容的平衡,強調節能減排、資源有效利用和社會公平。

閱讀地圖,總結中國發展綠色經濟的主要内容

統編人教高中地理必修第二冊第二節 走向人地協調 可持續發展

4. 促進可持續消費

思考:除了下圖,你能列出你日常生活中的可持續消費行為嗎?

統編人教高中地理必修第二冊第二節 走向人地協調 可持續發展

5. 活動練習:交換校内閑置物品

(1) 你們有哪些閑置物品?您想交換哪些物品?

(2)通過社交平台,推出"閑置商品交換"話題。參與者需要整理出閑置物品,并通過"拍照"、"描述"、"上傳"等步驟完成閑置物品的資訊介紹。參與者探索其他人的閑置物品,找到他們想要交換的物品,并通過線上聯系達成交換協定。

(3)申請到學校舉辦"閑置換貨"活動。已達成換貨協定的人士可在此完成換貨,其他人可現場換貨。

(4)未完成的衣物、文具等交換可以捐贈給貧困地區的學生。

五、課程總結

老師:要可持續發展從理論到實踐,公衆參與是關鍵,同學們,我們能為可持續發展做些什麼?

學生:。。。。。。

Dot:希望通過今天的學習,學生可以學習知識,更重要的是,學會實踐可持續發展,從我做起,從小事做起。最後,讓我們在音樂的聲音中,和大家的誓言,完成今天的快樂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