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天地龍鱗》的歌詞究竟好在哪裡?

作者:茅塞盾開

過去的2021年,如果盤點華語音樂中最好的音樂,我想《天地龍鱗》一定可以稱得上是最佳,沒有之一。

《天地龍鱗》的歌詞究竟好在哪裡?

這首歌,給人印象最為深刻的,莫過于方文山所創作的歌詞。

衆所周知,方文山是以擅長創作中國風的歌詞而著稱。這首《天地龍鱗》的歌詞,即使放眼方文山整個創作生涯,也絕對可以稱得上是一流的佳作。無論是辭藻的華麗程度,還是整體歌詞内容的大氣磅礴。整個華語樂壇,幾乎找不到第二個詞作人能比肩方文山的造詣水準。

那麼這首歌的歌詞究竟是什麼在打動觀衆,好在哪裡呢?

今天,筆者就試着解析一下。

《天地龍鱗》是紀錄片《紫禁城》的主題曲。

提到紫禁城,大多數人的第一印象就是氣勢恢宏。

是以,這首歌曲的歌詞韻腳就非常别出心裁。

很多歌曲,往往是從第一句到最後一句,韻腳都是相同的。

然而,《天地龍鱗》的歌詞韻腳,卻是分出了階層化。

前半部分叙述片段,采用的韻腳是“i”讀音,比如筆、裡、地、移。

不過到了高潮部分的片段,韻腳改為了“in”和“ing”讀音,比如心、聽、明。

從文字讀音的力道來看,“in”、“ing”的讀音,要勝過“i”讀音,從“i”到“ing”韻腳的進階,也代表着歌唱者自身的氣魄、精神、情緒也在随着提升。進而令聽衆感受到歌曲中那股從小到大、由弱到強的氣勢。

既然是《紫禁城》的主題曲,歌詞的内容創作必然要緊扣“紫禁城”這個主題。

我想,任何一個有着曆史文化情懷的人,在面對紫禁城的時候,必然會被那撲面而來的王者之氣所折服,而且紫禁城所蘊含的朝代更疊的曆史回響感以及曆史程序傳承不息、綿延不絕的使命感,同樣會撼動着在場的每一個人。

《天地龍鱗》的歌詞究竟好在哪裡?

是以,方文山創作的歌詞中,沒有去面面俱到地介紹紫禁城,而是分别通過九龍壁、中軸線和神武門這三個關鍵詞,将紫禁城中所蘊含的曆史文明娓娓道來。

九龍壁是皇權的象征,彰顯了王者之氣。綿延不絕的中軸代表着曆史傳承,從中凝聚着曆史程序的演變不息。而神武門則是紫禁城六百年王朝更疊、曆史風雨曆程的見證和縮影,通過它令聽衆徜徉在紫禁城那悠遠的曆史風雲變幻之中。

通過“九龍壁”、“中軸”、“神武門”這三個點,将紫禁城帶給觀衆最直覺的感受投射出來後。

《天地龍鱗》的其餘篇章,就是詞作者方文山用大量的辭藻來書寫、詠歎自己對紫禁城曆史變幻的感慨萬千。

歌詞的起點是“這江山,我起筆”,中間還有一句“敬過去,我落筆”作為承接,這兩句詞使得整首歌充滿了畫面感,給人感覺就像是一個心潮澎湃的曆史記錄者,在面對紫禁城厚重的曆史文化,由衷地進行詠歎和感懷。如此一來,歌詞中所出現的“我不忍聽”、“我堅信”等則會帶給聽衆感同身受的共鳴感。

歌詞中,另一個非常突出的點,莫過于對“龍”文化的書寫與渲染,這也正好和題目《天地龍鱗》遙相呼應。

龍是我們中華民族一個非常重要的文化元素,甚至可以說龍就是整個中華民族的文化象征。那麼,龍鱗就可以引申為中國文化的每一個分子、每一個組成部分,甚至代表出現在中國曆史長河中的每一個華夏兒女。

歌詞中,對于龍鱗有一個非常生動的比喻——“碎冰”。

個人感覺,方文山由龍鱗而想到“碎冰”,實在是一個非常絕妙的對照和映射。

《天地龍鱗》的歌詞究竟好在哪裡?

晶瑩剔透的冰在中國的傳統文化裡,是高尚、純潔的象征,宛如玉石一般。“碎冰”二字,更是令聽衆産生無盡的想象,比如冰河破裂——中國的曆史程序中遭遇一切苦難,就像是曆史的長河出現了冰河破裂,寓意着開天辟地,換了新人間。比如“甯為玉碎不為瓦全”,象征着中國曆史上的仁人志士為了捍衛民族尊嚴、氣節而做出大無畏犧牲——這不正是民族精神與魂魄的展現嗎?

正如偉人所說的:曆史是由人民所書寫。

這“碎冰”,宛如曆史長河中每一位人物,正是他們的努力、進取,在推動曆史車輪滾滾向前。

除了代表紫禁城曆史文化的幾個點,又着重突出“龍文化”,使之與題目遙相呼應之外,方文山在歌詞中還引用了不少文化經典。

比如“人守禮心守靜”、“以小成其大”等,這些語句其實皆有出處,隻不過被方文山進行創新和加工後,更适合現代人接納和認知。

方文山是一個擁有着濃厚中國傳統古詩詞文化才華的詞作者。方文山更為出色之處還在于他雖然通曉古詩詞文化,但是卻從來不會拘泥于古文化詩詞文字、詞句的組織結構,而是另辟蹊徑,以一種現代人非常熟悉的表達方式,重新來塑造歌詞中的文字結構,通過文字的重新組合,營造出一種集文字之美、文化之厚重、意境之唯美于一體的全新文辭結構。使得聽衆不僅有耳目一新的感覺,同時還會被字裡行間那濃郁的古典文化所深深吸引。

用一句話總結方文山對于古典詞句的駕馭水準:他是将古典的内容創作成令人熟悉的,把熟悉的内容創作成新穎的。

在中國風的創作道路上,方文山從來沒有令聽衆失望過。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