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專訪冬奧火炬設計團隊:東方美,與西方“工業感”不同

作者:觀察者網

【文/觀察者網 童黎】“祥雲”火炬與開幕式“畫卷”火炬塔,是中國與世界對2008年北京奧運會的标志性記憶。

14年後,“飛揚”火炬的飄帶形态與祥雲、雪花的漸變紋樣告訴世界,奧林匹克又回到了北京。這次,是一場冬季奧運盛會,北京、延慶、張家口三大賽區都已準備就緒。2月2日,火炬接力開始,北京聖火飛揚。

專訪冬奧火炬設計團隊:東方美,與西方“工業感”不同

圖自@北京2022年冬奧會

專訪冬奧火炬設計團隊:東方美,與西方“工業感”不同

資料視訊截圖

火炬接力啟動儀式前,觀察者網采訪到了火炬外觀設計團隊總設計師李劍葉、團隊設計統籌薛志超,聽他們講述“飛揚”火炬的從無到有。

他們好比烹饪美食的大廚,将“雙奧之城”、“綠色辦奧”、“一起向未來”等奧運理念,與“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中國哲思融合,抓住一片葉子帶來的靈感,在航天科技、上海石化技術團隊的幫助下攻克重重難關,創作出奧運史上第一支自然開放形态的火炬,獲得國内網友和西方設計同行的普遍好評:“這是東方式的美,與西方工業感的有些東西不一樣。”

關鍵時刻,熬夜趕制的方案收到了組委會的積極回報。北京上空兩度出現的彩虹,更讓他們感到“神奇”,感歎“編劇都不敢這麼寫”,也驗證了“風雨過後有彩虹”的老話。

專訪冬奧火炬設計團隊:東方美,與西方“工業感”不同

設計團隊供圖(注:圖中非最終火炬形态)

“雙奧之城”:從祥雲到雪花

2020年4月,北京冬奧組委面向全社會公開征集火炬外觀設計,全國各地的專業院校和設計公司熱情參與,送出了182件應征作品。

專訪冬奧火炬設計團隊:東方美,與西方“工業感”不同

最終,阿裡巴巴設計火炬外觀、中國航天科技集團研發火炬外殼材料、中國石化進行燃燒系統設計,三家機關的多位設計師、工程師共同完成了“飛揚”火炬。2021年2月4日,北京冬奧會倒計時一周年活動在國家遊泳中心“水立方”舉行,北京2022年冬奧會、冬殘奧會火炬外觀設計正式對外釋出,兩者配色不同。

專訪冬奧火炬設計團隊:東方美,與西方“工業感”不同

圖自央視新聞

專訪冬奧火炬設計團隊:東方美,與西方“工業感”不同

設計團隊供圖

這支火炬不僅安全可靠性高,可抗風10級,可在極寒天氣中使用,也是奧運史上第一支自然開放形态的火炬。飄帶形式的火炬外觀背後,蘊含了“雙奧之城”等多重理念。

專訪冬奧火炬設計團隊:東方美,與西方“工業感”不同

其中,“雙奧之城”獲得了組委會與設計項目組的特别重視——北京即将成為全球唯一既舉辦過夏季奧運會,又舉辦冬季奧運會的城市。

外觀設計團隊介紹,他們最早入圍的設計包括“中國芯”方案,也是“晶片”的“芯”,其整體形象跟2008年北京奧運會開幕式主火炬塔有相呼應之處。團隊認為,這是設計入圍的原因之一。

而最後的“飛揚”火炬也是一個旋轉向上的形态,與2008年主火炬塔相呼應。

同時,火炬上從祥雲到雪花的漸變紋樣,紅與銀的色彩,也與2008年有關聯。祥雲圖案代表2008年,雪花代表2022年冬奧會。

專訪冬奧火炬設計團隊:東方美,與西方“工業感”不同

是以,“飛揚”在火炬形态與紋樣上,實作了“雙奧之城”的傳承和發揚。

呼應,不忘創新

值得注意的是,火炬在呼應上都有創新,比如銀色跟紅色的漸變,設計以及材料工藝。

“飛揚”比較突破的是燃燒方式,不是裡頭有一個燃燒頭的桶狀火炬。

它的外觀像是一條飄帶,中空的形态看起來比較開放自由,跟封閉形狀的火炬有不一樣之處。

這種形式上的創新,也帶來了出口結構的創新。它的火焰和以往中間出一團火的火炬不同,火炬内外兩層飄帶有個夾層的結構,火焰從夾縫之間出來,是蜿蜒向上的形狀,跟飄帶本身的形狀融為一體。

專訪冬奧火炬設計團隊:東方美,與西方“工業感”不同
專訪冬奧火炬設計團隊:東方美,與西方“工業感”不同

李劍葉介紹,許多火炬看起來比較理性,有工業感。而“飛揚”整體線條比較自然、柔美,有點中國講的“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味道。

“道法自然,天人合一”幫他們過關斬将

設計團隊在采訪中不止一次提到“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中國傳統智慧。

回憶創作過程,叫他們覺得最難的,反而是項目組入圍之後。起初的方案隻是“一張入場門票”,下一步并非在方案上做一些修改,組委會要求有更突破、更新的想法。

專訪冬奧火炬設計團隊:東方美,與西方“工業感”不同
專訪冬奧火炬設計團隊:東方美,與西方“工業感”不同

“創意的突破比較難的,是從無到有去尋找靈感和文化溯源的過程,因為我們平時接觸的都是一些商業或科技類項目,像火炬這種項目第一次觸碰,概念轉變是比較大的挑戰。”團隊設計統籌薛志超表示。

他們最開始沒有頭緒,做了大量的文化梳理工作,囊括世界、中國、北京、奧運等各個次元。火炬是一個載體,除了用于接力,還要表達國家的文化精神和城市面貌,需要團隊從這麼多的資訊中抽象提煉,凝聚到一個具象的設計中去。

期間,他們在冬奧景觀的設計彙報PPT第一頁看到了“道法自然,天人合一”。這也是冬奧會會徽的主要設計理念之一。

李劍葉透露:“一開始也是不以為然,後來去研究整個冬奧的視覺景觀,看到源自《千裡江山圖》的主視覺圖中天地遼闊,有山有風有雪花,也有長城等人造物。然後想到我們跟自然的關系跟西方社會不一樣的地方,可能是我們跟它是和平共處,不像西方有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想法。”

“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理念給設計帶來一個方向,也定下了飄帶飛舞的形狀概念與絲帶邊緣的燃燒方式,這是中國對奧林匹克的一種詩意表達。

但是,“概念受到了肯定,把概念變成更具體形狀的挑戰卻非常非常大,每次去彙報基本上都被否定,然後馬上第二天要接着拿新方案去彙報,這是非常疲勞也非常難的一個點。”

後來,一片微曲的葉子,讓團隊找到了設計概念的具體實作方式。

專訪冬奧火炬設計團隊:東方美,與西方“工業感”不同

原來的創作都是通過計算機,得到的螺旋線條一直比較機械、生硬。團隊又尋求央美雕塑系教授的幫助,一起以雕塑的方式,用手來塑形、探索。

“飛揚”形态自然,沒有直線,從每個角度看可能都有自己獨特的味道。

專訪冬奧火炬設計團隊:東方美,與西方“工業感”不同

火炬交接時,兩隻火炬的頂部可以緊密相扣 資料視訊截圖

等到要把燃燒系統與火炬設計結合時,又因為氫氣的燃燒系統比傳統丙烷大得多,費了很大的功夫。因為設計本身不能妥協太多,隻能做一些微調。

“這個東西能不能做得出來,或者做出來什麼樣子?”李劍葉描述這個過程對他來說“驚心動魄”。雖然東京也用了氫燃料,但北京冬奧會火炬傳遞是“首次全面使用氫燃料”。

氫燃料的使用有難度,氫氣的存儲、運輸以及燃燒都有一些困難。在航天科技的幫助下,“飛揚”運用了氫燃料制備、存儲、使用方面的世界領先技術。

團隊介紹,“氫來源于水,燃燒之後又變成水,這種循環反複、水火相生的過程也展現了‘綠色辦奧’理念。”

還有火炬的外殼。為了完成複雜的形狀以及減輕重量,“飛揚”使用了上海石化提供的三維碳纖維編織工藝。這其中也有一個難點:碳纖維本身不耐高溫,隻能到500度,上海石化又在技術上進行了調整。

期間,他們見證了“風雨過後有彩虹”。在“突圍”還是“落選”的決定性時刻,熬夜做的外觀設計方案得到了組委會的積極回報,項目組在北京兩度遇見彩虹。

帶着辛苦工作得到肯定的喜悅,團隊感歎:“感覺編劇都不敢這麼寫。”

專訪冬奧火炬設計團隊:東方美,與西方“工業感”不同
專訪冬奧火炬設計團隊:東方美,與西方“工業感”不同

北京上空出現彩虹 火炬外觀設計團隊供圖

“這是東方式的美,與西方工業感的東西不一樣”

“飛揚”收到網友的普遍好評,它并沒有很像某個具體的形态,或者像某個傳統的器物,觀者能感受到其中的"自然"元素。

與職業經曆有關,李劍葉有很多西方設計師朋友,談及他們的回報時說:“他們在可能不了解火炬概念或者理念的時候,看‘飛揚’覺得很美,感受到這是中國式、東方式的美,跟他們工業感的有些東西是不一樣的。”

“然後可能慢慢深入了解裡頭的概念,是以我從他們的回報來看,還是比較喜歡、欣賞這樣的冬奧會火炬的。”

當時項目時間緊張,如今火炬設計正式對外公布已有一年,有沒有迸發過新的靈感?團隊總設計師和設計統籌都表示滿意“飛揚”的形态與概念。隻是作為設計師,他們還會關注他人看不見的産品内部裝配,看看是否可以精益求精,更友善量産。

後來,“飛揚”還與火炬标志、火炬接力火種燈、儀式火種台等一道,組成了北京冬奧“火炬家族”。其中,火種燈的創意源于“中華第一燈”——西漢長信宮燈,火種台的創意靈感來自中國傳統青銅禮器——尊,形态上又都有紅色飄帶的影子。

專訪冬奧火炬設計團隊:東方美,與西方“工業感”不同

圖自人民日報用戶端

距離北京2022年冬奧會開幕還有2天。這支年齡層橫跨70後到90後的外觀設計團隊中,有人去過2008年開幕式現場,有人曾是那年北京奧組委對外聯絡部的從業人員。他們在創作中集體學習中國文化,深入了解奧運。

專訪冬奧火炬設計團隊:東方美,與西方“工業感”不同

北京2022年冬奧會火炬外觀設計團隊合影 團隊供圖

他們如今也在好奇,過兩天,開幕式的主火炬将如何點燃,拉開這場冰雪之約的帷幕?

本文系觀察者網獨家稿件,文章内容純屬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平台觀點,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将追究法律責任。關注觀察者網微信guanchacn,每日閱讀趣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