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古時,有個窮書生,文章寫得出采。當地太史見到後,非要将女兒嫁給他,考取功名便可娶親。可是,書生卻名落孫山。太史惜才,約定

古時,有個窮書生,文章寫得出采。當地太史見到後,非要将女兒嫁給他,考取功名便可娶親。可是,書生卻名落孫山。太史惜才,約定三年為期。沒想到,三年還沒到,書生卻抱回來一個親生兒子……

書生名叫吳筠,才華橫溢,被當地的葛太史選中,當女婿。萬事俱備,隻欠一個功名,可惜,吳生第一次考試就落榜了。

于是,他托人傳話給太史,說他大富大貴隻是時間問題,讓漂亮的小姐再等他三年,三年後再考不中,就請小姐另嫁。

一天晚上,月朗星稀,吳生正在看書。突然,有一個秀才拜訪他。秀才長得白白淨淨,俊朗潇灑,兩人一陣閑聊,便彼此吸引,成為知己。

秀才名叫白于玉,吳生很欣賞他,便留白生同宿一處,白生也不推遲,睡到天亮才走。兩人相談甚歡,還約定來吳生家借住一段時日。

從此,兩人朝夕相伴,共同研讨學問,一次遣詞賦詩,各有收獲。一天晚上,白生請吳生喝酒,拿出一些書給他看,吳生看不懂,便随手放在一邊,也沒有在意。

又過了幾天,白生問起那些書籍,告訴吳生說:“哪些都是修習法術成仙的基本知識。”吳生笑着說:“我對成仙不感興趣,我還有考功名,娶老婆,傳宗接代呢。”

吳生将他與葛家千金的事情全部告訴了白生,白生笑道:“你還沒看過真正的美女呢,我就覺得這葛女可能不好看。”吳生笑着辯解幾句。

又過了幾天,白生向吳生辭行,兩人依依不舍,難過的說着離别的話。白生說:“你要是想念我,就掃一掃我睡的床,再躺上去。”吳生還想再說些什麼,隻見白生突然縮小,騎在一隻青蟬背上,咻的一下飛走了。

半月後的一天,天陰蒙蒙的,還下起了小雨。吳生十分想念白生,便按他說的,掃了掃床,躺下了。

剛一躺下,他就發現白生的書童來了,邀請他去做客。隻見他們坐上幾隻小鳥兒,便飛走了,一下子飛到了南天門,門口一對大老虎,吓了吳生一大跳。

所幸,他跟着書童,十分順暢的到了廣寒宮icon。一路上美女如雲,進進出出的,很有規矩,個個優雅端莊,人間無比。

接着又走了幾步路,隻見白生已經等候在一個宮的門口了。白生一見到吳生,便激動的握住了他的手,拉他進了院子。

院子内,屋檐下清水白沙,雕梁玉砌,美不勝收。不少時,便有四位美女前來奉茶,金佩玉環,叮當作響。

吳生看着美人美景,喝着美酒,漸漸的有些醉了,殷勤的與美女說着話,美女們笑着躲避開。

這時,一個身穿紫衣的女子款款而來,吳生看的癡了眼,女子前來敬酒時,吳生一邊接酒,一邊用手去拉女子的手腕。

紫衣女一對失了手,将酒杯摔在了地上,她一邊笑着撿酒杯,一邊戲說:“強拉人家手臂啊。”白生大笑,罰她自唱自跳。

吳生看着這場面,醉眼朦胧,對白生說:“人間的美女,我求一個都難,你這竟然有這麼多,能讓我體會真正的快樂嗎?”白生應允,便吩咐紫衣女抱着被子,去侍奉吳生。

于是,兩人盡情歡樂,恩愛無比。事後,吳生向紫衣女要信物,紫衣女摘下金手镯送給了他。不一會,書童來喊,吳生該回家了,紫衣女急忙跑出門去。

書童帶着吳生原路傳回,剛到南天門,書童便不見了。吳生一時不知所措,剛回頭想找人,便看見門口的兩隻大老虎,向他撲來,吳生一下子吓醒了。哦,原來是做了一個夢啊。

吳生起來,抖了一下衣服,發現一隻金镯掉落下來。從此,吳生再也不想升官發财、求娶美女了。他對人間不感興趣,一心隻向往山川大河,得道成仙。

過了十幾個月,有一天,吳生正在睡覺,忽然夢見紫衣女向他走來,懷裡還抱了孩子。紫衣女對他說:“這是你的親生骨肉,天上無處可留,送下來還于你。”說完,放好孩子,便想離開。

吳生一把抓住她,想讓她再留宿一晚。紫衣女說:“上一次同床為新婚,這一次同床為永别,百年夫妻就止步于此,如果郎君有志,說不定還能相見”。

吳生醒來後,果然發現床邊睡了個孩子,他高興的抱給母親看,吳母也很高興,取名夢仙。吳生去葛家,請求太史将女兒另嫁他人,稱自己已經斷情絕愛,從此向道。

好女不許兩家人,葛女死活不肯,硬是求着太史将她送進了吳家。吳生感念妻子賢惠,對她特别敬重。

葛女入門後,侍奉婆婆,照顧家庭,絲毫不嫌吳家窮。過了兩年,吳母死了,葛女變賣嫁妝,安葬了婆婆,禮節到位。

吳生葬禮後,便辭别妻子,說自己要離家出走,追求夢想,拜托她照顧家庭。葛女一點也不挽留,坦然答應。

吳生走後,葛女外理生活,内訓嬌兒,将生活打理的井井有條。夢仙特别聰明,十四歲考秀才,十五歲入翰林,皇上很賞識他,封賞葛女教育有功。

一次,夢仙奉旨外出辦事,路遇強盜。危難時刻,一個持劍的道士救了他。夢仙給他銀子他不要,隻請夢仙帶回一封信給一個叫王林的人,還有一個藥丸,和一隻金镯送給了夢仙。

夢仙回家後,遍尋無果,打開信一看,才知道信是父親寫給葛女的,镯子是生母的遺物。

後來,藥丸被葛女和葛太史分而食之,而金镯則救了全家人的性命,讓他們免于一場大火。

葛女五十歲時,有人看見她,還像二十歲一樣。

故事選自《聊齋志異》。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