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鑼鼓一響就是過年,他們堅守民間藝術,帶來最純年味

齊魯晚報 齊魯壹點記者 于泊升 婁凱

“我們要把民俗藝術帶到市民身邊。”初一下午的濟南跑馬嶺景區,鑼鼓聲陣陣,不少市民圍在一起觀看表演。濟南民俗藝術館藝術團這個春節為市民準備了多場民俗藝術“盛宴”,讓團員高興的是,除了中老年觀衆外,這個假期觀衆裡還多了不少年輕人。

鑼鼓一響就是過年,他們堅守民間藝術,帶來最純年味

天不亮就開始準備新年的表演

大年初一早上四點,一陣鬧鈴聲吵醒了陳玉蘭,利索地穿好衣服,她便急匆匆趕到民間藝術團,開始今天表演的準備工作。

“我們團大都是60歲退休的老年人,初衷是為了強身健體,在一塊沒事幹鍛煉身體。”說起民間藝術團成立20年來的經曆,陳玉蘭感慨,2003年,她跟幾位已經退休的朋友一拍即合,成立了民間藝術團。“當初隻是做一些公益演出,一開始大家都是自娛自樂,沒想到,演出後卻受到觀衆一緻好評。”在陳玉蘭和朋友們看來,退休的老年人也能在這裡發光發熱,給觀衆帶來歡樂,覺得很有意義。就這樣,民間藝術團越做越大,還參加過省運會、全運會等大型活動的演出。“我們就想做一些公益,讓觀衆開心就好了,象征性地收一些車費和買道具的費用。”

“手再擡高一點,身段再彎一點,大家的動作一定要到位……”早上五點半,藝術團成員在緊張有序地準備當天的表演,室内燈火通明,熱鬧不已。

鑼鼓一響就是過年,他們堅守民間藝術,帶來最純年味

王女士前年加入了民間藝術團,“退休之後,不知道每天幹點啥,除了做飯就是打掃衛生,後來看到民間藝術團的表演,都是跟我年齡差不多大的,他們每天的生活應該都很豐富,我就想加入他們。”在藝術團的日子裡,她的生活豐富了很多,節日裡常常免費給老百姓演出,豐富大家的文化生活。

大年初一上午,藝術團的成員按照節目流程在銀座廣場表演節目。“像舞龍這樣的節目,就需要很多人才能完成。”陳玉蘭在背景緊張地看着已經爆滿的觀衆,“雖然都是老演員了,但每次表演我都很緊張,就怕不能讓觀衆滿意。”

鑼鼓一響就是過年,他們堅守民間藝術,帶來最純年味

藝術團走到哪,“粉絲”就跟到哪

“終于等來了你們。”劉大爺自己背着馬紮,坐了九站地公交來到千佛山公園,盼了半個月,終于等來了藝術團的表演。

劉大爺是民俗藝術的忠實愛好者,用他自己的話說,鑼鼓一響,就有種回到年輕時代的感覺。退休之後,他開始研究傳統民俗藝術,不僅觀看,還跟着藝術團學。“我都是跟着藝術團走,他們演出到哪,我就跟到哪。”劉大爺說。

鑼鼓一響就是過年,他們堅守民間藝術,帶來最純年味

劉大爺情有獨鐘的“威風鑼鼓”是藝術團的主要表演内容,這種鼓樂由鼓手挎一面圓形大鼓敲打表演。“威風鑼鼓由鑼、鼓、铙、镲四種樂器共同演奏,擊打出朝氣蓬勃的氣勢。”陳玉蘭介紹,鑼鼓曲目繁多,有反映曆史的、有表現奏擊方法的,也有表現各種情緒的。“開場比較穩重,後面開始變節奏,有時婉轉,有時歡快。”陳玉蘭的威風鑼鼓受到了很多人的歡迎,春節期間的演出,不少老觀衆跟着藝術團到處跑,當天如果兩場演出的話,觀衆會自己帶飯,上午觀看完,下午再繼續。

“除了威風鑼鼓,我們藝術團還有劃旱船、趕毛驢、舞龍舞獅。”春節期間,藝術團基本天天都有演出,随着規模和影響力的擴大,民間藝術團受到多個機關的表演邀請,團員們樂此不疲。

初一下午兩點,藝術團的趕毛驢表演開始了,兩個人共同完成這項民間藝術,诙諧的動作與音樂讓在場圍觀群衆拍手叫好,值得注意的是,人群中多了許多年輕人,不少青年人舉起手機拍照,結束表演後,還有人要求跟着學兩段……

“和以前相比,我們的年輕觀衆在增加,這是個很好的趨勢。”陳玉蘭認為,民間藝術的傳承需要年輕人,不然就會斷代,而青年一代忙于工作,生活節奏快,很難沉下心來欣賞民俗。“幸運的是,這個春節,年輕人對我們的關注越來越多,民俗的吸引力在增強。”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