壬寅新年,春寒料峭,一場由兩岸民間自發發起的“雲拜年”,卻穿越了海峽,直抵兩岸群眾心中最柔軟之處。
發起人是96歲的大陸新聞學泰鬥方漢奇,方老錄制了一段視訊,向遠在對岸的老朋友李瞻許下“相期以茶”的美好願景。4天後,98歲的台灣新聞泰鬥李瞻回道“我倆都已過了珍壽之年……期許彼此繼續保持身體健康,百年再聚首”。因年事已高不便錄制,李老先生的女兒,着一件海棠紅開衫,用字正腔圓的國語,坐在鏡頭前将父親的祝福一一轉述。

方漢奇(左)與李瞻
博學、儒雅,兩位“世紀老人”在行文間展示了漢字的博大精深,更用“相期以茶”、“百歲再聚”展示了中國人的重情重義。
很快,一場花式“雲拜年”通過網絡傳播開來,兩岸親情肆意流淌,若決江河,沛然莫之能禦。
白先勇
當台灣著名作家白先勇,與大陸昆曲名家俞玖林互相拜年時,朋友圈一位駐台記者深情回憶道:有一年駐點,正值文化部“根與魂”活動入島展演,在台北看到原汁原味的《牡丹亭》,以及全國各種戲曲的大家演出,還有各地的民俗展示……酣暢淋漓。我在台北最好的戲院,看到很多來看《牡丹亭》的老人家,飽含熱淚,跟着吟唱,深感台北的文化氛圍之濃厚……雖然今時今日,無法再去,但是懷念台北之心,總是在這些細節間被挑逗。
王明宗在東山
金門“風獅爺達人”王明宗,與東山書畫院院長遊明元是好友,倆人因畫結緣,在一場“風獅爺”與“關帝爺”的塗鴉比賽中意外重逢,如今卻隻能用社交媒體互相拜年。
遊明元(左)與王明宗
金門與廈門本來隻有20分鐘的船程,金門鄉親來廈門特别友善,也是以每四戶金門人中,就有一戶在廈門有房,每10人中就有1人擁有人民币個人賬戶,這兩年卻因疫情,金門到廈門需中轉台北,時間成本、經濟成本成倍增加,讓金門人難以登陸會友、打理産業。金門人恢複“小三通”的願景,在這個年曆新年中,尤為迫切。
楊民忠
台灣“單車天使”發起人楊民忠,與大陸志願者陳佳佳互相拜年。10年時間,楊民忠帶着幾百位台灣弱勢家庭的單親小朋友,到祖國大陸進行“神州圓夢”公益騎行。2009年從北京在鳥巢出發,他們在10年時間裡,騎迹遍布祖國大陸40多個省份,連大涼山都留下了他們不屈的身影,世界冠軍吳敏霞、王勵勤為“天使”們助過威,藝人張鈞甯、澎恰恰為他們加過油,“團結向上,自強自立”是單車天使的信條,也是兩岸中國人共同的信仰。
“單車天使”圓夢北京“鳥巢”
87歲台灣老兵高秉涵的新年回憶,催人淚下。他說:“每當夜闌人靜的時候,我最怕遠處傳來的犬鳴聲,因為它會把遊子帶進斷腸時刻”。每逢佳節倍思親,海峽對岸的老兵埋骨他鄉,高秉涵送他們的骨灰還鄉,自己卻也因這濃濃的思鄉情懷,因這有家不能回的惆怅,在午夜夢回時淚濕枕巾。
高秉涵
“鄉愁是一灣淺淺的海峽,我在這頭,大陸在那頭”。
兩岸“雲拜年”最龐大的一股力量,來自很多在大陸打拼,春節不能回家團圓的台胞,“姐姐,我會照顧好爸媽的”,“哥哥,你放心,家裡有我”,“春節沒有跟我搶餃子了”……這些質樸的話語,細細品來,卻是飽含深情,動人心扉。
有情有義,團圓吉祥,紅紅火火,長壽健康,中國符号融入骨血,在這個中國年裡,奔流在兩岸人的血脈當中,帶着我們的心跳,找尋家的方向。(海峽導報記者 林靖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