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夥”假虎威,吃出虎虎生風的感覺

作者:上觀新聞

狐假虎威是老少鹹知的著名成語。因為滬語裡的“夥”,與“狐”的讀音有些近似,是以“夥”假虎威是搭了狐假虎威的順風車。

夥,有多個義項,其中之一便是飯食。“夥”假虎威,一點也沒有委屈和貶低美食和大廚的意思,相反,是鼓勵虎年大家要好好吃飯,拒絕“狼吞虎咽”。

中國無疑是能把食材使用率做到最高的國家,坊間調侃的“凡四條腿,除了桌子,其他都吃”“沒有一隻雞能活着走出××地方”,雖嫌誇張,倒也形象;中國也是對食物保持足夠敬畏的國家,此可印證于孔子在《論語·鄉黨》裡釋出的“不食”聲明。

孔子頭頂“萬世師表”的桂冠,開出私家飲食“負面清單”,事實上倒沒有多少人循蹈乎此;而市井約定俗成的,孔子也不太搭理,比如,關于老虎肉究竟能否利用為食材,他老人家似乎不曾出過什麼思想。“子不語怪力亂神”,大概吃老虎肉屬于“子不語”的範圍内吧。

從古至今,人們之是以不被鼓勵将老虎列于食譜之中,不僅緣于虎肉稀少,而且沒有想象的那麼美味,抑或還受制于理念。與此同時,虎患一直是很長時間裡農耕社會的心結,是以,人與虎對峙,基本就是零和遊戲。但畢竟,對于文明社會尤其是接受過環保理念和生态平衡教育的人,任何試圖把老虎納入食材的想法都近于瘋狂。

“夥”假虎威,吃出虎虎生風的感覺

圖檔來自新華社

然而,老虎是勇猛和力量的象征。征服老虎,一直是古代人或近代人的夙願。當獵殺行為受到阻礙或昭示違法時,人們很自然地采取“借他人酒杯,澆心中塊壘”的手法,以獲“征服”的快感和讨“口彩”的歡樂,各色冠以“虎”為名的“虎肴”便應運而生了。

正像你知道的那樣,“虎虎生威”的威,首先一定來自處在食肉動物頭部地位的老虎的頭部。是以,蘇州名菜“猛虎下山”,當仁不讓地應排“虎肴”第一。

“夥”假虎威,吃出虎虎生風的感覺

蘇州名菜“猛虎下山”

這道菜不過是松鼠鳜魚的翻版而已。與松鼠鳜魚一樣,“猛虎下山”要求在魚身剞出菱形刀紋,拍粉,下油鍋炸至金黃……所不同者,前者頭昂尾翹,作“鯉魚跳龍門”狀,而後者則采用頭低尾高、脊背微凸的俯沖式擺盆,刻畫出“老虎”一副來勢洶洶、勇猛無俦之姿。更有好事者用海帶纏繞于“老虎”周身,暗示其“山林主宰”的身份;用數根大蝦長須點綴于“老虎”之“血盆大口”兩側,标榜其“百獸之王”的資質。

老虎厲害,還在于它的兩對利爪。《水浒傳》裡寫道:“那大蟲咆哮起來,把身底下扒起兩堆黃泥,做了一個土坑。”厲害程度,可見一斑。蘇浙滬一帶時常可見一種頗有特色的大餅,勁道,焦香,紮實,管飽,黃澄澄的,外表正面突起六個彼此分得很開、形狀如貓科動物爪子的尖狀物,格外有趣,人們稱之為“老虎腳爪”。雖然混迹于大餅,“老虎腳爪”與這個群體卻頗多異趣,最明顯的,便是立體感極強,好比一顆百合。熟悉貓科動物的人知道,它們的腳爪通常是前爪五趾、後爪四趾。六趾的“老虎腳爪”不得不讓人懷疑是兩隻近親的老虎所生。由此看來,給“老虎腳爪”命名的那個人,真是太“馬馬虎虎”了。

“夥”假虎威,吃出虎虎生風的感覺

江南名點“老虎腳爪”

老虎孔武有力,“熊腰虎背”一詞即是明證。我聽老一輩中國烹饪大師李興福師傅聊起,他曾烹饪過一道硬菜:鍋内放入清湯,大火燒開後,加入整隻水發大烏參;把蝦仁、花膠、幹貝、火腿等撕碎,捏成小圓子,釀入大烏參“腹”中;湯中加入各種作料,小火煨透後裝盤。這道“清湯蓮子大烏參”外觀和顔色仿若虎背,故又叫“武松打虎”,端的形神兼備,十分熨帖。

有道是:老虎屁股摸不得。須知,真正摸不得的,非老虎尾巴莫屬。老虎耍起尾巴來,仿佛孫行者的金箍棒。《西遊記》裡稱:“莫說拿!那塊鐵,挽着些兒就死,磕着些兒就亡,挨挨皮兒破,擦擦筋兒傷!”這樣厲害的家什,崇拜“山大王”的烹饪大師怎會輕易放過?于是,淮揚名菜中的一道極品“炝虎尾”誕生了——取黃鳝尾背一段淨肉,用開水燙透,澆上由麻油、蒜泥、醬油、鹽、醋、糖、原湯調成的鹵汁,拌制即成。此菜與老虎尾巴的相似度極高,起名猶如神助。

說穿了,老虎身上真正讓人動心的,是它的皮毛。可是,“與虎謀皮”,絕無可能。怎麼辦?“挂羊頭,賣狗肉”嘛:凡是外表有點皺皮疙瘩、呈現條狀花紋的食材,都與“虎皮”勾搭上位了,虎皮蛋、虎皮椒、虎皮雞爪、虎皮扣肉、虎皮肘子、虎皮蛋糕、虎皮核桃……争先恐後,層出不窮。

“夥”假虎威,吃出虎虎生風的感覺

淮揚名菜“炝虎尾”

虎嘯龍吟,鶴唳莺鳴,如今已成天籁。把海參、蝦仁、雞丁、香菇丁燒得滾燙,一頭澆到鍋巴上面,發出“嘶”的一聲爆響。此時,大師傅信心滿滿地喝道:“打虎上山”,可以吃了!

一桌“虎肴”吃完,該上水果。近年來,三林崩瓜因吃口不凡被重新發現,成為熱搜。有人未免疑惑:三林崩瓜與老虎有何幹系?我能告訴看官的是,世代居于上海三林塘的老輩人肯定記得,從前那裡盛産過一種西瓜,皮黃,上綴褐色條紋,瓤脆,味甜,上市季一到,瓜農荷擔沿街叫賣。此瓜名叫——老虎黃!

虎年到了,承接牛氣沖天的餘緒,“夥”假虎威,吃出虎虎生風的感覺,不亦樂乎?

欄目主編:黃玮 文字編輯:栾吟之

内文圖檔除署名外,均由作者提供 概念題圖“老虎腳爪”來自新華社      

來源:作者:西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