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距平原省撤銷已七十年矣!
從1949年8月至1952年11月,作為平原省的省會,新鄉市的城市規模逐漸擴大,“人口從不足五萬發展到近十五萬,市區的面積從三十七平方公裡發展到七十二平方公裡,工商業者從五百餘戶發展到三千一百戶以上,中國小校由二十三處發展到六十二處。”(新鄉市人民政府《平原省撤銷後新鄉市可能發生的問題及處理方案(草案)》)
在這三年多的時間裡,新鄉的企業、學校、飯店、醫院等行業,冠以“平原省”的就有:平原省榮康醫院、平原省圖書館、平原省百泉幹部療養院、平原省婦幼保健院所、平原省保育院、平原省人民醫院、平原省立育才國小、平原省立新鄉進階中學、平原省農學院、平原醫學專科學校、平原省立師範學校、平原大學、平原戲院、平原飯店、平原省委招待所、平原省軍區招待所、平原省人民政府交接處、平原商場、平原省軍區電鋸廠、平原省總工會、平原省自來水廠、平原省體育場、平原省監獄、平原省新光機器漂染廠、平原省公私合營中原紡織股份有限公司、平原機器廠等多家。

1952年平原省撤銷後,平原省人民政府對于平原省期間的建設認為“凡應留而又可以留交的,當地财務、房屋、結構(如醫院)等均應留下。”(平原省人民政府《關于撤銷平原省察哈爾省及調整區劃向總理的報告》1952年11月12日)“與當地群衆有直接聯系之經濟、文化、交通、衛生機構而中央、華北局又不需要的機關,其中有的是将原機關移交河南或山東,有的是分具體情況将幹部配置設定兩省。凡兩省的企業工廠生産機關、商業廳各公司的門市部、經濟機關的倉庫、榮軍教養機關、醫院、及幹部休養的機關,均原封不動移交河南或留當地,其幹部随該機關不動。”(平原省人民政府《關于下發結束、移交工作若幹問題處理方案的通知》1952年11月24日)
此舉措,對于新鄉市區之後的經濟、文化、交通、衛生等諸多方面的建設發展有着深遠的影響。
如今回望這七十年的發展,平原省時期留存下來的企業、醫院、學校等部門機關,已是滄桑巨變,其中有的完全退出了曆史舞台,有的則始終伴随着新鄉人從那個年代走到現在。
老照片、檔案清晰地記錄了那段歲月的某個片段、場景、決定,透過它們的起起伏伏,能感受到與時同行的時代脈搏。存留至今的老建築、老廠房,它們所蘊含的特有文化則更容易将後人帶入到對那段時空的遐想、思悟之中……
作為平原省黨政軍最高機關的省委、省政府、省軍區,如今在新鄉的辦公建築遺存,僅有和平路中段的省委辦公地,在此辦公的機構包括:政策研究室、辦公廳、組織部、宣傳部、統戰部、社會部、紀律檢查委員會;省政府機關的辦公地分散于人民路、平原路、西大街、東大街、健康路、自由路;省軍區及下屬榮教院、榮軍學校、教養院、軍郵局,則集中在榮校路辦公。
随着城市改造的持續進行以及某些商業化操作,省政府和省軍區的辦公地如今已是蹤迹全無,存留至今的照片或實物,表明那時的建築全無現代“高大上”的感覺,顯得很質樸、親民。
為滿足對平原省下屬兩個直轄市、六大專區、一個礦區到省會辦公接待的需要,省委、省政府、省軍區設立了各自的接待場所。
位于自由路北段路西的平原飯店,為平原省直屬招待機關。其豫菜頗負盛名,曾受到尚小雲、荀慧生、裘盛戎等平劇大師的好評。活魚活吃、蝴蝶冷拼、清蒸白鳝、繡球幹貝等佳肴亦為當時及之後的各方食客所樂道,可惜因種種原因,平原飯店于2000年後消失于新鄉人的視野之中。
同樣消失的還有位于北關街的平原省軍區招待所,這處招待所對于如今八、九十歲的老城人來說,已是一段模糊的記憶,對于五六十歲的人來說或許更是不可思議的“傳奇”,因為北關街過于狹窄、破舊。
位于平原路西段的平原省人民政府交際處,如今在市場經濟的大潮中,已由新鄉市人民政府交際處變而為百姓的九州飯店,不變的是處于平原路與解放路交叉口西北角的那棟曆經七十年滄桑的樓宇建築。
政府機關辦公場所的固定,使得幹部職工及子女的醫療、上學等問題亦需解決。
處于當時城市建設計劃“軍事區”的平原省榮康醫院,建立于1951年,如今依然在此處服務于社會、百姓。位于建設路的河南省精神病醫院,則是原位于獲嘉鄧莊的中國人民解放軍平原軍區後方醫院三分院,于1954年遷至新鄉市區的,面前亦在造福一方。
人民路是人生起伏的生死之路,這是新鄉人的戲稱,而人民路的東端即是生之始——“新鄉市婦幼保健院”(曾用名新鄉市婦産科醫院)。隻是是處之“保健院”,是1974年由姜莊後街遷于此處的,原名是1950年建立的平原省婦幼保健院。
位于人民路上的省民政廳、财政廳、教育廳、農業廳、工業廳、商業廳、交通廳、勞動局、合作委員會、衛生局、水利局以及健康路上的衛生局、糧食局,無疑規劃、帶動了幼稚園、國小、醫院、宿舍樓于此周邊的集中布局。
前身為冀魯豫邊區行署保育院的平原省保育院(今育才幼稚園),為新鄉市第一所幼稚園;1950年創辦的平原省立育才國小(今育才國小),招生收對象僅限于省、市直屬機關縣級幹部子女,學生實行供給制,到1953年止;位于健康路上的平原省直診療部,在1952年改名為平原省人民醫院,如今已是遠近聞名的新鄉市中心醫院。
曆經綿長歲月,格局依然如此,居住于此或稍遠些的居民百姓擠破頭也要進“一幼”、“二幼”、“育才國小”就學,到“中心醫院”就診,可見影響之深。
國民健康、文化提升于國之經濟建設、社會進步的影響尤顯。
為培養需要之高等人才及推動平原省未來的各項建設,平原省政府于1950年10月提出建立“平原大學”。國家對此建設極為重視,撥取經費55億元(舊币)予以支援,同時招攬師資力量以備學校之需。
僅三個月的時間,在建設路東段、衛河南岸便建成了集教學樓、學生宿舍樓、學生食堂、行政樓、教職工食堂等教學及生活配套設施的平原大學。1951年3月定名為平原師範學校。1953年,其與河南大學合并為河南師範學院第二院。1956年獨立為新鄉師範學院。1985年易為今名河南師範大學。
在這三年多時間裡建立的學校還有:平原省農學院(今河南科技學院)、平原醫學專科學校(今新鄉醫學院)、平原省立師範學校(今新鄉師範專科學校)、平原省财經學院(今鄭州航空工業管理學院)、平原省工業學校(今河南紡織高等專科學校)等;1940年建立的“省立新鄉中學”,在1949年與太行第五聯中合并,名平原省立新鄉進階中學。1958年更名為新鄉市第一中學。發展至今的“一中”,如今已是桃李滿天下,其與新鄉教育界之名播華宇亦是貢獻非凡。
正是此間衆多院校的建立,才為新鄉日後各方面的發展提供了強勁的智慧助推器,而不至因為省會地位的撤銷而中落日衰。
為解決因人口增加而導緻的供需緊張,特别是銷售網點匮乏不足的短處,基于節約辦事的原則,平原省政府将新鄉城牆拆除之後的土、碎磚等建築材料予以填坑之用,并由平原省商業廳投資37萬元(舊币),于1951年在平原路中段興建整體為兩層架構結構的商場,1952年7月該商場開業,名新鄉市百貨商店。其為當時平原省最大的商場。1976年易為今名——新鄉市百貨大樓。經過幾次改造之後的百貨大樓,其主樓頂之鐘樓建築可謂新鄉商場中之特色。
同是平原路上的平原商場,1950年即開始籌建,然至1957年7月1日始正式開業,且以“平原”冠之,足見商場對“平原”二字的留戀情懷。
現在思之,耗時之長其中必有周章。來之不易的商号,無論是在平原省廢止後還是當下,均可謂千金難易、難得之名。
近些年,随着城市對居住環境的高品質要求,市區内頗負盛名建立于平原省時期的平原省新光機器漂染廠(平原省公安廳投資。今新鄉市漂染廠)、平原省公私合營中原紡織股份有限公司(今中原棉紡織廠)等衛河沿岸企業,因環保、市場、改制等原因,漸漸消亡。
作為新鄉市第一個由上海誠德紡織廠與華北軍區後勤生産部組建成的内遷合營企業,其輝煌且帶有“紅色”背景的履曆,足以在其廠房原址上建立一處紀念地,然而“中原紗廠”這四個字,如今隻能成為新鄉人言語中的一段記憶談資。
幸而,新鄉人現稱之為“一一六廠”(中國航空工業第一一六廠)的平原機器廠依然矗立在解放橋北,算是平原省時期能夠存留至今、為數不多的大型企業之一。
由冀魯豫濟華鐵工廠和接受的國民黨修被所合并而成的平原機器廠,“剛解放時,(該廠成裝水車)費損率占百分之十二,現降至百分之零點八五,水車品質在華北占第一位”(中共新鄉市委《省撤銷後新鄉市工業生産可能發生和存在的問題及處理方案與要求》1952年10月17日),1954年成為大陸最早的航空機載裝置生産廠家之一。如今一一六廠使用的“平原”牌商标已是全國馳名商标。
褪去平原省省會的耀眼光環,讓新鄉人失去了政治地位及相關待遇的優勢,卻多了份對“平原”二字揮之不去綿延至今的情懷。
七十年的光陰、沉澱,讓新鄉人在與時俱進謀發展的同時,也懂得了留住、守護好上一代人的艱辛、迹痕,是此一代人的責任與擔當,因為經驗才有成功,因為失利挫折才能涅槃重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