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春節沒有年味?你知道沒有手機、電視的那年代,年是怎麼過的嗎?

作為中國的傳統節日,春節一直都是家家戶戶最為重視的節日,在這個節日裡,遠在他鄉的遊子們都會回到自己的家中,與家人共享團聚時刻。

春節沒有年味?你知道沒有手機、電視的那年代,年是怎麼過的嗎?

看到年幼的孩子們歡天喜地過新年,家中的老人們也會有感而發,向孩子們講述他們經曆過的春節,尤其是50年代的春節,最為有特色。

自毛主席在天安門城樓宣布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起,中國曆史進入了一個新的篇章,人們的過年方式也與以往有了很大的不同。

春節沒有年味?你知道沒有手機、電視的那年代,年是怎麼過的嗎?

在過去,人們過年裝飾用的年畫多為一些封建迷信人物,無形中向人們宣揚了封建迷信思想。

時任大陸文化部長的沈雁冰見此情形,專門提出了新年畫運動的倡議。他的這一倡議也讓中國的年畫文化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春節沒有年味?你知道沒有手機、電視的那年代,年是怎麼過的嗎?

人們創作了很多關于毛主席的年畫,其中最受老百姓歡迎的當屬毛主席在開國典禮時的鼓掌畫面,這樣的年畫往往是一上市就會被大家搶購,這也成為1950年春節最有代表性的畫面。

畫家李長白則是創作了一幅名為《收獲》的年畫,畫中主要是人們豐收的場景,并配上了一首自己寫的詩,表達了人們喜悅的心情。

春節沒有年味?你知道沒有手機、電視的那年代,年是怎麼過的嗎?

這幅年畫高度契合勞動人民的心理,也是以受到老百姓的追捧,用這張年畫來祈盼來年有好收成。

除了年畫,新衣服也是50年代過年必備的。彼時新中國剛成立,人們的物質生活并不是很豐富,是以也隻有到了過年的時候,才會給孩子們添置新的衣服。

春節沒有年味?你知道沒有手機、電視的那年代,年是怎麼過的嗎?

過年的時候,北京的百貨大樓絕對是最熱鬧的,家長們大都會在這裡買布給孩子做新衣服。

就像人們傳唱的那樣:姑娘要花,小子要炮。春節過年成了小孩子們最期盼的節日,因為他們不僅可以有自己喜愛的頭發和鞭炮,還能有新衣服和平時不舍得吃的肉,再加上長輩們給的幾毛錢的壓歲錢,簡直是讓小孩子高興不已。

春節沒有年味?你知道沒有手機、電視的那年代,年是怎麼過的嗎?

與現在的孩子不同,50年代的小孩在過年的時候,還會收到家人親手制作的玩具,諸如面具、大刀等,雖然無法與現代種類繁多的玩具媲美,但卻是50年代小孩子心中最好玩的玩具了。

而且當時也沒電視機,是以人們不會像現在人一樣圍坐在一起看春節聯歡晚會,隻能通過收音機來感受各地不同的春節習俗。

春節沒有年味?你知道沒有手機、電視的那年代,年是怎麼過的嗎?

直到1956年的時候,人們才在收音機上聽到了第一台春節大聯歡,這是一台有關機關組織舉辦的聯歡活動,并且請來了多位在文藝圈鼎鼎大名的人物。

大家熟知的梅蘭芳為大家演唱了《宇宙鋒》,郭蘭英則一首《一道道水來一道道山》得到了大家的喝彩,更有新鳳霞為大家帶來的評劇《劉巧兒》,而侯寶林和郭啟儒的相聲《夜行記》也是得到了大家的歡迎。

春節沒有年味?你知道沒有手機、電視的那年代,年是怎麼過的嗎?

1958年中國有了第一台國産電視機,這大大豐富了人們的精神生活,人們也終于得以在除夕吃完團圓飯後,跟家人一起通過電視機看春節聯歡晚會。

年夜飯也是50年代春節的重頭戲,因為這頓飯可以說是人們一年當中吃得最好的飯了。北京的鄂女士在1957年除夕的時候,為了歡迎出嫁的兩個女兒回家,就專門買了肉和魚以及雞,另外還配了青菜和豆腐。

春節沒有年味?你知道沒有手機、電視的那年代,年是怎麼過的嗎?

這些在現在看來平平無奇的食材,在50年代的中國,已經是一頓十分像樣的大餐了,會被很多人羨慕的。

點心也是春節必不可少的食物。春節前夕,北京各大老字号糕點鋪都是生意興隆,人們排起長隊購買點心的景象十分常見。

雖然當時物質條件有限,但是人們的精神生活也很多。不像如今人們逛商場看電影,50年代的人們逛得最多的還是廟會。

春節沒有年味?你知道沒有手機、電視的那年代,年是怎麼過的嗎?

北京的廣甸廟會是北京春節最熱鬧的地方,這裡有各種各樣好看的民俗技藝和好吃的特色食物,這裡的糖葫蘆甚至有三尺長的,買到的小朋友都會忍不住向同伴炫耀。

50年代的春節雖然沒有什麼高科技的元素,但是人們卻實作了真正的大團圓,沒有低頭看手機,隻有家人之間的暢聊和孩子們的歡聲笑語。在人們真誠的祝福和歡樂的氣氛中,共同迎接新一年的到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