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大美河北推薦官##頭條帶你樂享河北#
一頓團圓飯一份歸家情除夕是每年過年最重要的時刻一家人會準備最豐盛的食物迎接新的一年

因地區的差異,習俗的差別每個地方的年夜飯都有不同你知道各地的年夜飯都有哪些美味佳肴嗎今天就來盤點一下各地年夜飯桌上那些必不可少的珍馐美馔
北京
北京的涮肉不僅是美食,是傳統,更是一種抹不去的情懷與記憶。在冒着熱氣兒的滾開的鍋中,撈出一片片肥瘦相間,質嫩爽口的牛羊肉,配上精緻的蔬菜和蝦滑,光是想想就能讓人垂涎欲滴、回味無窮!
京師美馔,莫妙于北京烤鴨!皮酥肉嫩的烤鴨,飄逸着果木的淡淡清香,在師傅的手起刀落間,“盛世牡丹”精彩綻放!橘黃色的鴨皮裡包着外脆内嫩的鴨肉,令人垂涎三尺。品嘗一口,唇齒留香,異常鮮美。
門墩魚是老北京的一道家常菜,也就是家常跨炖魚,因把魚肉切成大塊、形似老北京四合院的門墩而得名。“魚”和“餘”、“裕”諧音,年夜飯吃魚象征新年好兆頭。門墩魚的做法也非常健康,魚不需油炸,符合健康飲食的理念。
芥末墩兒是北京傳統風味小菜、道地的百姓菜,清爽、利口,頗受老北京人喜愛。一到冬天大白菜上市,老北京很多講究的家庭都要做芥末墩兒。尤其是過年的時候,吃得油膩,換換口味,芥末墩兒最好不過了。
河北
這菜鍋煮餃子在日常飯桌上并不常見,在臨城,隻有在春節或重大節慶時,娘家人為回家的姑娘做這碗菜鍋煮餃子。當然在家中有貴客時也會以此招待。菜鍋煮餃子是對親人好友的最高規格“款待”,也作為正月初一的頭一頓飯,寓意團圓、祥和。
晚清名臣李鴻章曾三任直隸總督,在保定生活多年。其間,誕生了這道有名的菜品。據說,1896年,李鴻章奉旨出使歐美各國,很不習慣西餐,便讓華人餐館把各種食材燴入一鍋烹制成菜。西方人問及菜品名稱,卻也難以描述。回到保定後,李鴻章向膳食總管董茂山講述此事,董便與師弟王錫瑞共同研究,根據傳統燴菜做法,精選海參、魚翅、鹿筋、牛鞭等珍貴食材,配上白菜、豆腐、寬粉、腐竹等輔料,還要加入保定名産槐茂甜面醬。
鍋包時子是保定地區的名菜,已有一百多年的曆史。鍋包肘子由保定高陽縣廚師發明。此菜外焦裡嫩,香酥可口,香而不膩,便于攜帶。如配上大蔥面醬吃,更是别有風味。
古時保定城以水路為主,路網密集。保定府會館林立,南北客商雲集于此,進而帶入了各地的特産。當地廚師采用本地的荸荠,配以南方的玉蘭片、肉餡、海參等做成的丸子備受追捧。保定府的南煎丸子是扁型棋子狀,據傳當時的直隸總督為袁世凱,宴席中為避諱“袁”字,廚師将圓形丸子做成棋子狀,并改進烹制方法,創制出了這道美味。
吉林
在吉林,年夜飯的餐桌怎能沒有炖胖頭魚呢?而且魚要足夠大,最好去查幹湖冬捕現場,來一條大魚留着過年吃,讨個年年有餘的好彩頭!年夜飯上桌時,魚的擺放方式也是有講究的,魚頭往往要朝家中最年長的人,由這位長輩吃第一口成為一種約定俗成的東北習俗。
年夜飯上小雞炖蘑菇這道菜有講究,必須選用農村的小笨雞,吃起來肥嫩鮮美,一咬就脫骨,而且“雞”同“吉”,寓意吉祥如意,蘑菇别忘了選用長白山的野生榛蘑,這樣做出來味兒才“正”!
鍋包肉外焦裡嫩,香酥可口,滿滿一大盤,既凸顯了東北人的豪爽大氣,還代表着濃濃的家鄉味兒。是以,年夜飯一定要吃上這正宗的吉林味兒!酸甜的味道總是讓人深陷其中無法自拔,尤其是孩子們,喜歡蘸着糖醋汁,就着米飯吃,超下飯!
大陸古代民間有 “嘗三鮮 ”之說,而“三鮮”到了吉林,便“入鄉随俗”,大家常把洋芋、茄子和青椒過油後炒在一起稱為“地三鮮”。地三鮮甜中帶鹹,吃時有一種超級滿足感,菜裡雖然沒有肉,但卻比肉還香!
江蘇
雉是古代最美麗的鳥,生長在徐州翟山森林裡,肉含蛋白質高,“雙足之雉,勝過四足之熊",大詩人屈原有句“彭铿斟雉帝何飨?"雉是滋補上品,配以古時的稷米,屬粘性,烹羹稠,熱量高。彭祖留下的雉羹,至今已有4000多年曆史。朱誠心教授依古方改制,烹制雉羹時間有嚴格的要求,戌時末投料,寅時取料,選用陶制器皿,大陶罐套着小罐,徐徐煨成。
羊方藏魚屬蘇菜系,在中國傳統古典菜中被稱為第一名菜,已有4300年曆史。“羊方藏魚”這道最古老的名菜在江蘇徐州一些飯館中流傳,有人把它做成熟食品。“羊方藏魚”現代也叫套菜、二套菜,其做法是将魚置于割開的大塊羊肉中,加上調料同烹,蒸炖皆可,其味鮮美無比。因為魚鮮羊鮮合成一體,其味更鮮。羊肉酥爛味香,内藏魚肉鮮嫩。
“秘制紙包鳳翅”,這道菜品是朱誠心教授在2003年中央電視台滿漢全席上獲得的金牌菜。帝王名宴中的菜肴“秘制紙包鳳翅”,是一道精美絕倫的菜品,要求火候恰到好處,鮮嫩味美,風味獨特,補陰壯陽。在任何酒店品嘗不到的美味佳肴。
羊羹,相對勞苦大衆平日填口飽腹延年而言,可謂上一個不小的台階了。《禮記·内則》所記就明确過“食雉羹、麥,食脯羹、雞羹,折稌,食犬羹、兔羹,和糁不蓼”。目前的豐、沛、箫、砀不受地方,仍然經營此羹,名曰“羊肉SHA”,輔以水煎包,百姓極歡迎。關鍵是,羊羹、必需和以綠豆,然後陰陽才能得以平衡。忽略這一點,羊羹便失去養生的底蘊,也就不算典型了。
浙江
西湖醋魚起源于南宋時“叔嫂同珍”的傳說,後漸漸成為了名揚天下的杭幫菜代表之一。草魚是制作西湖醋魚的标準食材,先灼後煮,加入多料煮沸,成熟後撈出裝盤,煮魚原汁加澱粉勾芡後澆遍魚身,屬于“軟溜”作法。入嘴焦香滑嫩,米醋的酸與魚肉的甜完美相融。名店“樓外樓”即憑此揚名天下,魯迅、周恩來、金庸等諸多名人為它折服。
在桌上中央架上一口大鍋,點火加熱,不多時鍋内翻滾的乳白色湯汁便會散發出濃郁的肉香,這是金華胴骨煲的标配。吃煲先喝湯,化在湯中的肉香和滲出骨頭的精髓在紅棗、枸杞、香蔥的襯托下清甜可口。品湯,剔肉之後,再用吸管戳破骨頭,就着湯,吸食其中的骨髓才是吃胴骨煲的高潮。
一集《舌尖上的中國2》,讓人記住了開化青蛳唇齒間輕輕一嘬,螺肉應聲入口的樂趣。這種隻生長在活水的螺蛳,外殼細長黝黑,肉色灰綠少泥,滋味确實不一般。剪尾下鍋翻炒,火候也是青蛳好吃,好嘬的關鍵。就像青蛳一定出沒在活水中一樣,炒青蛳就一定要配上紫蘇,未見青蛳先聞其香,不但能去除青蛳的泥腥味,還能中和螺肉的性寒。
面粉需是水磨的糯米粉,餡料必須是豬油熬的芝麻餡,缺一,便不能稱為真正的甯波湯圓。在食物上較真,是本地人的底氣。過年時,正餐吃得滿肚,大人端來湯圓做點心,也是不得不嘗的。兩三顆入口,不油不膩,不黏牙,長輩們的期盼和情意全在幾顆圓圓滾滾的湯圓裡。吃罷,這一年才算完滿。
福建
“壇啟葷香飄四鄰,佛聞棄禅跳牆來。”佛跳牆是閩菜中首屈一指的名菜佳肴,也是福建人家飯桌上的頭牌。花膠、鮑魚、海參、鮑貝…盛上一碗,濃濃湯汁鮮香可口,層次豐富,每一口都讓人覺得滿足!
荔枝肉是閩菜中的一大傳統特色,流傳甚廣,距今已有二三百年的曆史。将豬瘦肉剞上十字花刀,切成斜形塊,油炸後佐以番茄醬、香醋、白糖、醬油等調料即成。這道簡單的家常菜不僅色香味俱全,還承載着不少福建人心中家的味道。
這道簡單的家常菜不僅色香味俱全,還承載着不少福建人心中家的味道作為聲名遠揚的閩南特色小吃,海蛎煎在年夜飯中也占據着重要的地位。将海蛎、地瓜粉等拌成漿狀,佐入味料,煎時,需一邊添入老醋、地瓜酒等去腥,一邊不斷地翻攪,煎至金黃。香氣縱橫,滑嫩的口感和鮮甜的味道沖擊着味蕾,成就了這道聲名于外的閩南小吃。
作為大街小巷都能看見的名小吃之一,芋泥也是年夜飯桌上不可或缺的甜食。細膩的槟榔芋削淨表皮,放入高壓鍋蒸熟後趁熱反複碾壓,確定芋泥沒有結塊,才能有軟糯如泥,入口即化的口感。
山東
糖醋鯉魚這道菜色呈琥珀,豔麗奪目,汁明芡亮,外焦裡嫩,香氣撲鼻,甜中有酸,醇而不膩,具有獨特的風味,逐漸發展成為魯菜濟南派系的代表菜之一。
新年吃雞,大吉大利。德州扒雞制作技藝為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産。德州扒雞是中國山東傳統名吃,魯菜經典,肉質鮮嫩,清淡爽口,脯肉形若銀絲,柔而不韌,骨節香酥,熱中一抖,骨肉分離,被譽為“天下第一雞”。
過大年,蒸饽饽,期盼來年的日子蒸蒸日上。膠東花饽饽以小麥面粉為原料,散發着天然的甜味與麥香。一個個喜慶鮮豔的花饽饽,造型各異、千姿百态、栩栩如生的大花饽饽傳遞出濃濃的年味。
四喜丸子屬于魯菜菜式之一,也是傳統經典名菜,是春節餐桌上的“壓軸菜”!四喜丸子精選優質豬肉,選用章丘大蔥等優質輔料,經過多道工藝制作而成。既有骨湯的鮮美,又有天然調料的醬香醇厚,肉餡經過捶打爽口彈牙,味道鮮美。
四川
四川火鍋是川菜中最有特色的著名美食,品類衆多。其中,毛肚火鍋大約起源于清代道光年間,當時長江邊下苦力的人們在麻辣湯汁中煮食毛肚等廉價食材,驅寒飽腹。至民國時期,有人把它搬進了小飯店。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尤其是改革開放以來,為滿足不同食客的口味需求,火鍋品類不斷創新,火鍋店遍布全國、走向世界。其中,麻辣與清鮮相結合的鴛鴦火鍋就是深受國内外食客歡迎的代表性品種之一,紅味色澤紅亮,麻辣醇香;白味色澤乳白,鹹鮮香濃,口感豐富,衆口可調。
東坡肘子是眉山的一道傳統特色名品。相傳蘇東坡的妻子王弗做飯時因一時疏忽,将肘子燒得又黃又焦。蘇東坡就讓妻子用刀把燒焦的肘子刮洗幹淨,再放鍋裡炖煮,最後淋上炒制的各種配料,以掩飾焦味。沒想到,肘子的味道卻出乎意料的好,頓時樂壞了蘇東坡。蘇東坡是美食家,不僅自己烹制,還将此方法帶到了各地,東坡肘子就得以傳世。2014年,東坡肘子制作技藝被列入四川省非遺代表性項目名錄。
宮保雞丁是一道聞名中外的傳統川菜名品。此菜于清朝光緒年間丁寶桢任四川總督時所創。丁寶桢喜歡吃雞肉、花生米等,尤好辣味,于是廚師創制了一道将雞丁、紅辣椒、花生米下鍋爆炒而成的佳肴。丁寶桢為官剛正不阿,政績卓著,深得民心,清廷為表彰他的功績,追贈其為“太子太保”,人稱“丁宮保”。人們為了紀念丁寶桢,将這道菜稱為“宮保雞丁”。
麻婆豆腐是聞名世界的川菜傳統名品。它創制于清朝同治年間。當時,在成都北郊萬福橋附近有一個名為陳興盛飯鋪,店主姓陳,其妻陳劉氏燒得一手好菜。進出成都的挑夫喜歡在此休息、吃飯,他們常到鄰近的牛肉攤買些細碎牛肉,請陳劉氏将牛肉與豆腐一起燒制,燒出的豆腐又麻、又辣、又燙、味道濃厚,易于下飯,久而久之出了名。為差別于其他人燒的豆腐,因陳劉氏臉上有幾顆麻子而稱之為“麻婆豆腐”。成菜色澤紅亮,麻、辣、鹹、鮮、燙、酥、嫩,形整不爛,味道濃厚。
甘肅
暖鍋俗稱“暖鍋子”,圓形,上大下小,上為鍋,下為鍋膛兼底座。鍋大如盆而中空置炭火,配以排骨、醬肉、蔬菜、粉條等各樣食材炖煮,香氣四溢,吃起來麻、辣、暖、香,越吃越爽。
蘭州糟肉是一道特色傳統名菜,肥而不膩、豔紅如火,越嚼越香,越嚼越鮮美。蒸好的糟肉,顔色很是喜慶,一片肉配一杯酒,或者夾在荷葉馍裡,就是老蘭州人口中的年味。
手抓羊肉是臨夏頗具代表性的一道名吃。有一種流傳:“說起手抓,想起臨夏” “客人來了,不吃頓手抓,枉來臨夏”,臨夏手抓羊肉吃起來肉味鮮美,不膩不膻,色香俱全。
釀皮子,甘肅人也俗稱之為 “讓皮子”,色澤橙黃而透明,食用時将釀皮子切成細條,上面再放上幾塊切成薄片的面筋,澆上辣椒油、醋、蒜末、醬油、芥末等佐料,其色悅目,香味誘人。
在萬家燈火亮起的除夕夜
家人齊聚一堂共迎新年
桌上是家的味道氤氲升起的溫情
是每個人的難忘記憶
一家人坐在一起吃年夜飯
飯菜裡藏着的是人間煙火味
也是最簡單的幸福滋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