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象新聞記者 周蘭/文圖
虎年到,來尋虎!1月31日,記者随市民來到河南省博物院,尋找“虎文物”。
早上10點多,已經有不少鄭州市民來到河南博物院門口,掃健康碼後直奔場館。
記者留意到,在展館的玉虎形跽坐人文物前,張先生拿着相機專心拍着,“我是一名設計師,今天過來拍一些文物,尤其是涉及到虎的文物,可以留存一些資料,以後運用到自己的設計作品裡,或者發到網上,和感興趣的同道中人一起交流一下。”

資料顯示,玉虎形跽坐人像為西周時期文物,高5厘米,寬2.5厘米,厚2.8厘米。1997年出土于周口鹿邑縣太清宮鎮長子口墓,它體型很小,能惟妙惟肖地表現出虎首、人身、立鸮三種形象本已難得,加之三種形象完美地結合在一起,使整體造型流暢協調,絲毫沒有突兀感就更屬罕見。
市民趙先生則站在文物展櫃前,拿起手機對焦拍攝。“這個是鎏金錯銀卧虎形銅鎮,西漢時期文物,樣子像一隻猛虎,有驅魔辟邪的意思。”
記者了解到,該文物為西漢時期文物,出土于陝西西安未央宮鄉。高3.1厘米,底徑6.1厘米,重400克。盤卧狀,頭部回首,下颌搭于後胯之上,闊口寬鼻,雙目微睜,兩耳後抿,四爪并攏成弧形,粗長的虎尾向内彎曲卷搭于腹側,形态自然,似有睡意。
虎形鎮通體鎏金,其間又有錯銀,錯銀工藝是在虎的表面鑿刻出圖案淺槽,将銀絲壓入槽内,錘軋錯平即成。金銀兩色相間,色彩搭配自然和諧,顯得富麗堂皇。底部中心有一圓孔,可由此向内灌鉛以增加重量。
趙先生表示,虎是青銅器造型中的重要母題之一,不僅有獨立的銅虎雕塑,也有虎紋飾、虎形器以及虎飾件等。“在中國幾千年的曆史文化當中,虎、龍、鳳等元素在很多文物中都有展現,如青銅器、瓷器。雖然不足為奇,但能完好地儲存到現在,很難得。”
“我還拍的有鎏金虎頭銅飾件,出土于山東淄博稷山漢墓,還有錯金卧虎形銅飾,出土于山西太原金勝村趙卿墓。”說着,趙先生翻着手機相冊告訴記者。“今年是虎年,我也來博物院尋找一些虎的元素。虎年拍虎,寓意着虎年虎虎生威,也希望大家虎年都能吉祥如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