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書畫聯盟丨到底什麼是真正的“魏晉筆法”?

點選:“收錄于話題”分類,查閱全部。

提示:圖文資訊來源于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圖檔并不确定作品之真僞,不作為投資收藏的依據,僅供大家共同分享學習,如作者認為涉及侵權,請與我們聯系,我們核實後立即删除。

研究中國古代書法中的“筆法”現象,不但要有看中國流傳有緒的法帖碑版書迹;還要借助于上古中古時期中外書法交流事實的便利,從域外流傳的書迹中去分析判斷中國上古中古時代書法的“本相”,在目前人人引為正宗,但又很難解釋清楚的所謂“二王筆法”或“魏晉筆法”的研究方面,由于宋元以後将近千年的代代嬗遞與不斷被解釋、再解釋,我們已經很難分析清楚什麼是古典書法之“本相”,什麼卻是經由後人解釋成立的“後人的‘本相’”;遂至一個對二王筆法技巧的定位定性與解讀,曆代以來言人人殊。

書畫聯盟丨到底什麼是真正的“魏晉筆法”?

曆來有米芾式的解讀,有趙孟頫式的解讀,有董其昌式的解讀,也有王铎式的解讀,更有近代以來沈尹默式的解讀。通過“蘭亭論辯”而出現的郭沫若式的解讀,也曾在當時風行天下。

書畫聯盟丨到底什麼是真正的“魏晉筆法”?

▲ 《萬歲通天帖》局部

但究其本來,二王時,或更準确地說是王羲之時代的“魏晉筆法”或還有“晉帖筆法”,究竟是何等樣式,恐怕仍然是今人難于簡單加以确定的。世人把其中的原因,

主要歸于王羲之沒有可靠的真迹留傳于後世,所留下的都是唐摹本或臨本,是以不足為憑。這當然是一個十分充足的理由。但即便是依靠摹本臨本,是否就一定沒有蛛絲馬迹可尋可按?在“師心自用”的唐人摹本與“亦步亦趨”的唐人摹本中,是否可以分辨出些許唐前用筆方法的消息來源來呢?

書畫聯盟丨到底什麼是真正的“魏晉筆法”?

關涉王羲之的唐摹本,除《萬歲通天帖》所收的《姨母帖》《初月貼》,至今傳世的唐摹本所涉及到的名帖,主要有《寒切帖》《遠宦帖》《奉桔帖》《妹至帖》《行穰帖》《遊目帖》《快雪時晴帖》《旃罽帖》等。本次從日本借展的《喪亂帖》(日本宮内廳藏)《孔侍中帖》(前田育德會藏),應該是這批摹帖中的兩種。此外,《得示帖》《二謝帖》《頻有哀禍帖》應該也是其中非常主要的組成部分。

書畫聯盟丨到底什麼是真正的“魏晉筆法”?

▲ 孔侍中帖

唐人雙勾廓填的水準極高,又是出于唐太宗這位書法皇帝的嗜好,精益求精,不肯苟且,自是題中應有之義,如馮承素、趙模等名手的水準仍有高下之分,又勾摹時有摻以己意與忠實于原作之分,在這批雙勾廓填的摹本中,仍然能夠分出一些與大緻的差别類型。

書畫聯盟丨到底什麼是真正的“魏晉筆法”?

比如,我們可以将《遠宦帖》《平安帖》《奉桔帖》《妹至帖》《遊目帖》《旃罽帖》《快雪時晴帖》等作為一類,是非常符合後世對“晉帖”筆法解讀的角度與方式的類型。又把《喪亂帖》《孔侍中帖》《初月帖》《二謝帖》《得示帖》《頻有哀禍帖》《行穰帖》等作為一類,是不太符合後世對“晉帖”筆法印象的類型。

書畫聯盟丨到底什麼是真正的“魏晉筆法”?

兩種不同的類型也許不存在水準優劣的問題,但卻會反映出初唐摹搨手們對“晉法”的了解能力的差異:

一部分摹搨手們抛棄自己的主觀解讀方式,盡量在“無我”境界中忠實于原迹線條(用筆)的形态傳遞;

而另一部分摹搨手們在摹搨過程中融入了自己(時代)的審美趣味,或是由于自控能力不夠而無法壓抑自己的個性,進而在摹搨過程中顯示出作為初唐時人難以避免的口味與線條了解。

書畫聯盟丨到底什麼是真正的“魏晉筆法”?

如果把前者歸結為工匠摹搨亦步亦趨而抛棄個性的“忠實派”,那麼後者則是裹挾着個性了解的藝術家式的“發揮派”。從個人能力上看,顯然是“發揮派”為高;但從準确傳達“晉法”原意(它是摹搨而不是臨習的目的所在)的立場上說,卻又是“忠實派”為勝。孰是孰非有時真的難以遽斷。

書畫聯盟丨到底什麼是真正的“魏晉筆法”?

要想了解“晉帖”“晉人筆法”的真谛,當然應更多地關注“忠實派”那些不無工匠技能式的摹搨效果——因為正是在這種亦步亦趨中,傳遞出更多的“晉”時書迹的資訊而不是混雜着初唐人口味的“晉法”。這樣,我們就找到了第一個立足點:以唐摹本王羲之書迹為切入口與依憑的、以上追魏晉筆法特别是“晉帖”風姿為鹄的的思考過程與實際檢驗過程。唐摹本是一個籠統的對象,在其中有“發揮派”與“忠實派”之分,我們能引以為據的,應該是後者而不是前者。

書畫聯盟丨到底什麼是真正的“魏晉筆法”?

▲ 得示帖 喪亂帖

以此為标準,則早已流失海外的法帖中,現存日本的《喪亂帖》(日本宮内廳藏)《孔侍中帖》(日本前田育德會藏)《二謝帖》《得示帖》(日本皇室藏)以及《行穰帖》(美國普林斯頓大學美術館藏)等,皆應作為“忠實派”摹搨的代表而受到我們廣泛的關注。

書畫聯盟丨到底什麼是真正的“魏晉筆法”?

當然與此同時,現存中國大陸的《姨母帖》(遼甯省博物館藏)《初月帖》(遼甯省博物館藏)也應歸為此類。伸延一下的說明是:傳為王羲之的馮承素摹《蘭亭序》,則明顯不屬此類;而反過來,現存上海博物館的王獻之《鴨頭丸帖》、現存北京故宮博物院的王珣《伯遠帖》,雖然是王羲之後代所書,但卻同樣反映出典型的“晉帖”風範,可與諸家摹本中“忠實派”晉帖相并肩。

書畫聯盟丨到底什麼是真正的“魏晉筆法”?

把今存王羲之唐摹本作“忠實派”與“發揮派”的區分,其依據是什麼?

相對于臨寫的勾摹,在字形間架上的差異應該是不大的——臨寫是面對面。所視所察,要通過眼力的捕捉、手的表現各道關口,才能傳遞到臨本上,是以臨本的字形間架之于原作有差别有差别,是順理成章的事——這是一種模仿過程中十分正常的現象,但硬黃響搨雙勾廓填的摹本不同:勾摹是将摹紙(絹)覆寫于原迹之上的影印拷貝過程中,幾乎可以做到絲毫不走樣,是最具有“忠實”效果的。字形間架尚如此,大到章法布局,當然更不會有什麼差錯。

書畫聯盟丨到底什麼是真正的“魏晉筆法”?

唯一能出現差異的,應該線條、“用筆”、筆法。在勾摹的過程中,唯有對線條的粗細枯濕疾遲輕重,由于是再一次還原,無論是當時的動作還是筆墨品質,都不可能百分之百地忠實再現。原迹為疾而勾摹為徐,原迹為枯而勾摹為潤,原迹為折而勾摹成轉,原迹為銳而勾摹為鈍......這些都是極有可能的。

粗劣者自不必言,即便是一流高手,也隻能把其間的差距盡量縮小但不可能保證百分之百沒有。而更牽涉到具體的線條外形與品質,更可能因為時代所壓、了解角度不同等種種原因,而呈現出明顯的差别來。而這,正成為我們對各種唐摹本作“忠實派”“發揮派”分類的一個最主要的抓手。

書畫聯盟丨到底什麼是真正的“魏晉筆法”?

點選:“收錄于話題”下一篇,翻頁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