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名醫名師錄|非遺傳承并非一朝一夕,這位匠人用熱愛鑄就不凡!

名醫名師錄|非遺傳承并非一朝一夕,這位匠人用熱愛鑄就不凡!
名醫名師錄|非遺傳承并非一朝一夕,這位匠人用熱愛鑄就不凡!

虎年新春臨近,豫園南翔饅頭店工作間内一副熱鬧景象。一身白色制服,頭戴廚師帽的正是這家老字号的廚師長遊玉敏。身為“南翔小籠制作技藝”第六代非遺傳人,她每天都會來工作間,對徒弟進行一番指導。

“凡事都沒有捷徑,尤其是工作。首先要熱愛自己從事的行業,用心去學習,才有可能成功。”談及如何才能成為非遺傳承人,遊玉敏想了想,最終用了“熱愛”和“用心”這兩個關鍵詞。

傳承人百裡挑一

說起豫園,大部人心裡最先想到的一定是南翔饅頭店的小籠包。看似迷你的小籠包,不僅在國内家喻戶曉,在國際上也是聞名遐迩。作為“南翔小籠制作技藝”第六代非遺傳人的遊玉敏最近特别忙,“過年前後,是我們餐飲人最忙碌的時段,除了要做好原料備貨,還要嚴格把關好出品品質。”

忙碌的背後,遊玉敏還有一項重要“任務”——選拔“南翔小籠制作技藝”第七代傳承人候選人。

用遊玉敏的話來說,這麼多年一直在帶徒弟,第七代傳承人會在這些徒弟中選出,“每年他們都在不斷晉升,傳承人不是一天兩天就能選出來的,需要時間的沉澱及嚴格的培養篩選。”有多嚴格?第一次海選在店裡100餘名員工裡挑選5名,2年後,再在5名員工裡挑選3名,剩下的3人即有機會成為第七代小籠包非遺傳承人的候選人。他們在日常工作崗位中從事小籠包的制作、管理,并不斷在各種崗位輪崗、學習,再從中挑選出第七代傳承人,可謂“百裡挑一”。

從“要他學”到“我要學”

聊起這些年帶徒弟的心得體會,遊玉敏說:“以前我當學徒時,是‘我要學’,師傅在教的時候是言傳身教;現在80後、90後這批年輕人來了後,變成了‘要他學’,我們要不斷叮囑他們東西如何做,再把标準化的東西傳給他們,讓他們盡快進入角色。好在,他們悟性還不錯,以前我花10年學的東西,他們隻要5年左右。”

名醫名師錄|非遺傳承并非一朝一夕,這位匠人用熱愛鑄就不凡!

話雖如此,但遊玉敏認為,現在學技藝一方面是“抓”資料,學徒通過掌握産品的規格資料便能基本把控,但有些東西則要用心去揣摩,“想成為第七代傳承人,一定要學會自己思考和總結,要努力做到‘我要學’,才能真正把這門本領學會。”

環環相扣,是小籠包美味的秘訣

怎樣才能包出一枚既美觀又美味的小籠包?在遊玉敏看來,一枚合格的小籠包有十幾道工序,每一道環環相扣,“如果小籠包的餡芯調得很好,但蒸煮時皮破了,湯汁沒有了,那味道自然大打折扣。是以,從餡芯的選料到皮凍的熬制,再到面粉調配,每道工序都馬虎不得,就說面粉,用單一的低筋、中筋、高筋粉都不行,而是要把三種粉混在一起才行。”

對于外型,南翔小籠包一樣“大有學問”,“做滿三年的師傅都能包出16個褶,但褶多不是關鍵,而是要求長短、粗細一樣的褶,頂頭和底部的厚薄也必須均勻,這樣才算合格。”遊玉敏介紹道。

現在從原料到工藝,南翔饅頭店有一套标準化流程,但有些細節仍然需要憑借師傅的經驗去判斷。比如說小籠包蒸制時間,一般水開後達到溫度要求再蒸7分鐘左右是标準流程,但有時可能仍然需要多蒸10秒到20秒,有經驗的師傅通過看外皮,一眼就能看出小籠包是不是處于最佳狀态。

在遊玉敏心裡,小籠包的包捏工藝可以通過日積月累地練習學會,但要再上一層樓,必須在每個環節上摳細節、下功夫,方能包出既美觀又美味的小籠包。

成功沒有捷徑,堅持來源熱愛

匠人,是時下對手藝人的統稱。作為南翔饅頭店第六代非遺傳承人的遊玉敏,對這一稱呼有着獨到見解。

1996年,剛從學校畢業的遊玉敏就收到了上海諸多高星級酒店、飯店的“橄榄枝”,但她義無反顧地選擇了南翔饅頭店,時至今日,已有整整25個年頭。遊玉敏說,當初之是以選擇南翔饅頭店,是因為豫園作為上海的老城廂,也是一處知名的旅遊景點,每天都吸引着全世界各地遊客前來,作為土身土長上海人的她自然也對這裡有着一份特殊的感情。

名醫名師錄|非遺傳承并非一朝一夕,這位匠人用熱愛鑄就不凡!

“現在我好多同學已經不做這行了。”遊玉敏話鋒一轉,“那時候我剛來沒幾天就不想做了,因為太枯燥,每天就是包、捏這一個動作,每天要包2000多隻小籠包。”她認為,無論做哪行,必須先要從心底裡熱愛這個行業,才能堅持下去。

1999年,當時已在南翔饅頭店工作三年的遊玉敏,在全國烹饪大賽、世界烹饪賽時獲得多項殊榮,嶄露頭角,也是以,被機關標明培養為第六代非遺傳承人的候選人。通過自己的努力與熱愛,2006年,遊玉敏正式被授予南翔小籠包第六代傳承人稱号。

遊玉敏說,成功沒有捷徑,唯有腳踏實地、勤勤懇懇做好自己的專業,才有可能成功。

創新的前提,是要尊重消費者

老字号創新,是不少老字号企業管理層老生常談的話題之一,對遊玉敏來說亦是如此。遊玉敏告訴記者,自進入南翔饅頭店後,就跟着師傅學習傳承的東西。2003年,南翔饅頭店在日本開出首家海外分店,這也是南翔饅頭店走出中國,邁向世界的一大步。“從那時起,我就認識到光靠傳承下來的東西是不夠的。”

其後,遊玉敏帶領團隊不斷改良操作手法和制作工藝,在傳統油作台的基礎上首創“粉作台雙擀操作法”,突破傳統小籠“9克皮包13克餡”的包捏标準,解決了傳統油作台手壓包捏容易造成餡心散落、包捏偏軟等問題,擀出的面皮更薄,可以包入的餡心達到了21克重,改進了小籠包成品口感,由此也獲評“2017年上海市職工先進操作法創新獎”。

名醫名師錄|非遺傳承并非一朝一夕,這位匠人用熱愛鑄就不凡!

此外,遊玉敏還從口味、顔值等方面切入,着手創新。“豫園作為知名旅遊景點,吸引着來自全世界的遊客,是以我們除了傳統的鮮肉小籠包以外,還不斷推陳出新,推出了松茸、野菜、香辣小龍蝦、桃桃芝士等新餡芯,滿足不同客人的需求。”

遊玉敏認為,不能為了創新而去創新,一定要尊重消費者的意願,在保留傳統工藝的基礎上進行突破。

讓非遺走進孩子身邊

推陳出新的同時,南翔饅頭店同樣熱衷非遺傳承。為了讓更多人了解小籠包,南翔饅頭店定期開展小當家活動,讓更多小朋友了解小籠包的制作工藝,讓非遺走進孩子身邊。

名醫名師錄|非遺傳承并非一朝一夕,這位匠人用熱愛鑄就不凡!

最近,遊玉敏還走入校園,開展“職業生涯小籠包講座”,除了讓中國小生知道中國傳統美食如何制作,也對孩子們未來的職業生涯做了規劃,“希望他們知道,除了讀大學外,做點心師傅也很不錯。”

“小籠包雖然小,卻也承載着曆史的記憶。”——遊玉敏

記者 / 張益

編輯 / 黃骞文

圖檔 / 南翔饅頭店

視訊 / 王登軒

轉載請注明來自上海黃浦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