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中日藝術家合作譜寫文化交流贊歌

中國日報網1月30日電(記者 張瓊)新年伊始,日本友人川上貞夫和中國作曲家李虹、中國歌手敖都共同創作的歌曲《長調》在網上釋出,并引發廣泛關注。有媒體報道稱,這是三位藝術家用一首内蒙長調緻敬中日兩國邦交正常化50周年的時刻。

現年76歲的川上貞夫居住在日本廣島,他在書面采訪中告訴記者,自己通過電視節目第一次接觸到内蒙古傳統長調民歌。“日本因為‘相撲’運動的流行,有不少蒙古族的摔跤手,故而日本電視台經常播放有蒙古族風情的專題節目,”他解釋道。

長調作為一種古老的蒙古族民歌表現形式,可以追溯到七世紀。歌詞中通常傳達蒙古民族對曆史、文化、美學、道德和哲學等方面的感悟,旋律優美舒緩,音調高亢,音域寬廣,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人類口頭和非物質遺産代表作”。

陶醉于長調旋律,川上貞夫自稱有感而發創作了這首贊頌長調的歌詞,并邀請内蒙本土音樂人李虹為其譜曲。兩人通過一個音樂愛好者的線上聊天群而結識。

李虹讀到歌詞時贊歎不已,稱之為“氣勢恢宏,抒情隽永的好詞佳句”。雖然二人素未謀面,但對藝術的共情不受國界的限制。

“他對草原民間藝術的了解是深刻的,令我這個生在内蒙古的音樂人為之動容,對家鄉草原充滿無限眷戀的我,遇到這樣的好詞自然就有了創作的沖動,”李虹說。她進而運用濃郁的蒙古族音樂元素譜寫出了這首《長調》曲調。經中國音樂家協會會員敖都的演唱,歌曲于1月初在網絡釋出。

精通漢語的川上貞夫是中國的一位老朋友。從1988年開始,他常駐中國30年,在日資企業做管理工作,期間見證了中國翻天覆地的變化,同時也對中國的曆史和文化保持着濃厚的興趣。他在采訪中說:“我們經常說中國和日本是一衣帶水的鄰邦。無論官方或民間都應該珍惜這來之不易的友好關系。”

上世紀80年代,川上貞夫曾在日中友好協會廣島分部工作,多次組織過重慶市歌舞團、雜技團和書畫家到日本進行交流通路。他認為正是這些活動促成了廣島與重慶在1986年締結為友好城市。 在他眼裡,工商業名城江蘇省無錫市在促進中日友好方面做得很不錯,包括現在依然在組織中日間的書畫展、賞櫻會。“我想藝術交流必須得有人去做,隻要做了就可能有結果。”

川上貞夫退休後撰寫的一本歌詞集《中囯紀行》“無錫篇”近日在網絡平台亞馬遜推出,書中描繪了無錫的風景名勝、人文、民俗以及古迹。定居無錫的23年間,他自稱幾乎把自己當作了一個“無錫人”。他在該書的前言中寫道:“歌詞口語性強,簡明易記,我想用這種‘雅俗共賞’的形式為中日兩國人民的友好交流做一些貢獻。”

除《長調》之外,川上貞夫還通過與中國知名作曲人張智深、楊紅等合作,使來自歌詞集中的《無錫别情》、《無錫慕情》、《假面世界》等歌曲相繼問世。他特别強調目前與他合作的三位中國作曲家都是不圖回報地為他的歌詞譜曲。“他們在促進中日友好方面也是無怨無悔的,”川上貞夫評價道。

川上貞夫還透露,目前已把《無錫别情》的歌詞翻譯成日語,并将介紹給廣島的音樂團隊。他對通過流行歌曲的形式在日本推廣中國文化充滿期待:“如果能夠取得《無錫旅情》(日本群眾家喻戶曉的經典名曲)那樣的效果更好,如水準不夠也可在一定範圍内起到促進兩國友好交流的作用。”

無錫市外商投資企業協會文化藝術俱樂部前負責人徐瑞蘭評價說,川上貞夫的作品展示了一個外國人以細緻入微的視角和不同文化環境來感覺體會中國的本土故事。

中日藝術家合作譜寫文化交流贊歌

2019年,川上貞夫(右)和無錫作家張頌炫合影。(川上貞夫供圖)

中日藝術家合作譜寫文化交流贊歌

内蒙作曲人李虹。本人供圖

中日藝術家合作譜寫文化交流贊歌

中國歌手敖都。本人供圖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