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屯「鈍」079

作者:語料彙總

嘴鈍(嘴鈍),◆謂說話遲鈍,不善言辭。○《金瓶梅詞話》第四三回:“六姐也虧你這個嘴頭子,不然嘴鈍些兒也成不的。”如:他嘴鈍,有理由也說不過人。

拙手鈍腳(拙手鈍腳),◆猶言笨手笨腳。○《綠野仙蹤》第四四回:“那[溫大爺]不知道是甚麼人情世故的人,我拙手鈍腳的也做不來,不如大家做個不知道,豈不是個兩便?”

拙鈍(拙鈍),◆呆滯,不靈活。○[唐][皎然]《詩式‧詩有四不》:“情多而不暗,暗則蹶于拙鈍。”○[清][紀昀]《閱微草堂筆記‧灤陽續錄六》:“女家酷貧,父母拙鈍。”○[葉聖陶]《倪煥之》三:“他似乎比較地拙鈍,壯健的軀體裏仿佛薀蓄着一股野氣。”

椎魯樸鈍(椎魯樸鈍),◆猶椎魯敦樸。○[明][歸有光]《六言六蔽》:“椎魯樸鈍,非學者之患也;聰明絕異,學者之深患也。”

椎鈍(椎鈍),◆樸鈍;愚鈍。○[宋][蘇轍]《燕趙論》:“勁勇而沈靖,椎鈍而少文者,[燕][趙]之俗也。”○[明][方孝孺]《與采苓先生書》之一:“某質性椎鈍,學不篤專,行能無所可取。”○[清][王夫之]《思問錄外篇》:“[齊]、[晉]、[燕]、[趙]、[唐]、[隋],以前之中夏也,而今之椎鈍駤戾者,十九而抱禽心矣。”

滯鈍(滞鈍),◆遲鈍。○[明][唐順之]《與蔔益泉知縣書》:“偶少年時隨一二友人強習世間綺語,以才力滯鈍,兼復懶病,加以疏拙於身心,而欲求工於筆劄,竟不能工而罷。”○[茅盾]《動搖》四:“一個幻象,也在他的滯鈍的眼前凝結起來。”○[葉聖陶]《李太太的頭髮》:“如果你的嗅覺不算滯鈍,你一定不喜歡[巴黎]的上等香水,卻愛把鼻子埋在你旁邊的頭髮叢中飽嗅一頓。”

棗膏昏鈍(棗膏昏鈍),◆《宋書‧範曄傳》:“麝本多忌,過分必害,沈實易和,盈斤無傷……棗膏昏鈍,甲煎淺俗,非唯無助於馨烈,乃當彌增於尤疾也。”原為斥朝士[羊玄保]之語,後用以形容昏聵遲鈍。○[宋][趙鼎臣]《謝路帥啟》:“伏念某植性斯下,賦才僅中,資蟠木以輸囷,類棗膏而昏鈍。”

愚鈍(愚鈍),◆愚笨遲鈍。○《後漢書‧皇甫規傳》:“自臣受任,志竭愚鈍。”○[唐][張鷟]《朝野僉載》卷四:“諸王救之曰:‘[懿宗]愚鈍,無意之失。’”○《紅樓夢》第二二回:“二人笑道:‘這樣愚鈍,還參禪呢!’”[蔣光慈]《懷拜倫》:“若說天才是愚鈍的,為什麼天才的感覺比人們更銳敏而深入?”

庸鈍(庸鈍),◆庸下愚鈍。

厭鈍(厭鈍),◆掃興;不順遂。○《西遊記》第二十回:“我出家人遠來借宿,就把這厭鈍的話虎唬我。”

眼鈍(眼鈍),◆視覺遲鈍。○[元][關漢卿]《救風塵》第三摺:“你則是忒現新,忒忘昏,更做道你眼鈍。”○《玉嬌梨》第十一回:“小老為何這等眼鈍?這人你曾見過。”

銷鈍(銷鈍),◆喪失,遲誤。中國近代史資料叢刊《辛亥革命‧孫文革命運動清方檔案》:“儻牽延日久,兵機銷鈍,賊勢益張。”

頑鈍(頑鈍),◆1.不鋒利的器物。○[漢][劉向]《說苑‧雜言》:“夫隱括之旁多枉木,良醫之門多疾人,砥礪之旁多頑鈍。”○《晉書‧張載傳》:“是以駑蹇望風而退,頑鈍未試而廢。”◆2.愚昧遲鈍。○[漢][班固]《白虎通‧辟雍》:“頑鈍之民,亦足以別於禽獸而知人倫。”○[宋][陳亮]《壬寅答朱元晦秘書書》:“某頑鈍隻如此,日逐且與後生尋行數墨。”○[清][蒲松齡]《聊齋志異‧周克昌》:“問所學,則頑鈍如昔。”○[葉聖陶]《火災‧飯》:“孩子們真頑鈍,他們竟不能感應[吳先生]的心,暫耐這一刻。”◆3.指愚昧而遲鈍的人。○[清][劉大櫆]《祭望溪先生文》:“誘而掖之,振聵開愚,卒令頑鈍,稍識夷途。”◆4.圓滑而無骨氣。○《史記‧陳丞相世家》:“然大王能饒人以爵邑,士之頑鈍嗜利無恥者亦多歸[漢]。”○[裴駰]集解引[如淳]曰:“猶無廉隅。”○[宋][周密]《齊東野語‧嘉定玉璽》:“爵祿,天下之公器也,豈頑鈍亡恥者可攫也。”○《二刻拍案驚奇》卷八:“[李三]隻是忍着羞,皮着臉,憑他擘面啐來,隻是頑鈍無恥,挨在幫裏。”○[梁啟超]《新民說》八:“夫人而至於唾面自乾,天下之頑鈍無恥,孰過是焉!”◆5.猶蹉跎。謂虛度光陰。○[清][黃宗羲]《辭祝年書》:“乃不意頑鈍歲月,遂贏先公之十七。”

屯鈍(屯鈍),◆猶遲鈍,笨拙。○[晉][葛洪]《抱樸子‧勖學》:“雕鍛礦璞,礱鍊屯鈍。”○[宋][蘇舜欽]《和韓三謁歐陽九之作》:“自顧屯鈍極,出語少姿媚。”

衰鈍(衰鈍),◆衰弱遲鈍。○[宋][陸遊]《陳阜卿先生為兩浙轉運使考試官追感平昔作長句以識其事不知衰涕之集也》:“自憐衰鈍辜真賞,猶竊虛名海內聞。”○[清][顧炎武]《與人書》之十一:“況局守一城,無豪傑之士可與共論,如此則志不能帥氣,而衰鈍隨之。”

柔鈍(柔鈍),◆柔軟而不鋒利。○[唐][蘇鶚]《蘇氏演義》卷上:“夫金兆之長者,為良金,堅剛;短者,為鉛錫,柔鈍。”

屈鈍(屈鈍),◆猶拙笨。○[章炳麟]《信史下》:“卒[漢]之世,士大夫喜陰陽讖記,以傅經法,其情屈鈍,求如六國諸子者,幾亡一二。”

淺鈍(淺鈍),◆猶遲鈍。○《莊子‧大宗師》“其天機淺”[唐][成玄英]疏:“夫耽耆諸塵而情欲深重者,其天然機神淺鈍。”○[唐][張鷟]《朝野僉載》卷四:“[朱前疑]淺鈍無識,容貌極醜。”

樸鈍(樸鈍),◆樸實而不聰敏。○《三國志‧蜀志‧龐統傳》:“﹝[龐統]﹞少時樸鈍,未有識者。”○《漢書‧周勃傳》“其椎少文如此”[唐][顏師古]注:“椎,謂樸鈍如椎也。”○[宋][梅堯臣]《次答黃介夫七十韻》:“鄙性實樸鈍,曾非傲公卿。”

樸鈍(樸鈍),◆1.不鋒利。○《漢書‧陳湯傳》:“兵刃樸鈍,弓弩不利。”◆2.質樸,不靈活。○[明][王世貞]《綱鑒會纂》卷三二:“[沛公]樸鈍,[秦王]靈活。”

平鈍(平鈍),◆平庸遲鈍。○[南朝][梁][鍾嶸]《詩品‧總論》:“至使膏腴子弟,恥文不逮,終朝點綴,分夜呻吟,獨觀謂為警策,眾睹終淪平鈍。”○[清][吳汝綸]《答嚴幾道》:“但此諸書,必高材秀傑之士,乃能治之;若資性平鈍,雖無西學,亦未能追其塗轍。”

磨鈍(磨鈍),◆磨礪頑鈍。○[漢][班固]《答賓戲》:“搦朽磨鈍,鉛刀皆能一斷。”○[宋][蘇軾]《謝除龍圖閣學士表》之二:“敢不磨鈍自修,履冰知戒,庶全孤節,少答殊私。”○[清][孫鼎臣]《與郭筠仙書》:“以之磨鈍厲俗,垂天下之大經,立萬世之大防,古今之通義,不可曠而廢也。”

蒙鈍(蒙鈍),◆愚昧遲鈍。○[宋][孫光憲]《北夢瑣言》卷二十:“[韋巽],太尉[昭度]之子也。尪懦蒙鈍,率由婢嫗。”○[宋][洪邁]《夷堅丙志‧李鐵笛》:“初,[永真]性蒙鈍,及是覺聰明頗開。”

魯鈍(魯鈍),◆粗率,遲鈍。○《禮記‧檀弓下》“[容居],魯人也”[漢][鄭玄]注:“魯,魯鈍也。”○[陸德明]釋文作“魯頓”,謂“本亦作鈍”。○[唐][張鷟]《朝野僉載》卷四:“言詞魯鈍,智不逾俗,才不出凡。”○[明][方孝孺]《與黃希範書》:“僕自視資甚陋,業甚淺,無趨走唯諾之才,有樸訥魯鈍之累。”○《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四九回:“生下兩個兒子,大的名叫[柳清臣],才一十八歲,還在家裏讀書,資質向來魯鈍,看着是不能靠八股獵取科名的了。”

厲世磨鈍(厲世磨鈍),◆見“厲世摩鈍”。

厲世摩鈍(厲世摩鈍),◆亦作“厲世磨鈍”。◆激勵世人,使魯鈍的人奮發有為。○《漢書‧梅福傳》:“爵祿束帛者,天下之底石,[高祖]是以厲世摩鈍也。”○[宋][嶽飛]《奏辭開府第三劄子》:“夫爵賞者人君是以為厲世磨鈍之具。”○[清]徐自華《鑒湖女俠秋君墓表》:“烏虖!洵可謂熱心公益而厲世摩鈍者矣。”

利鈍(利鈍),◆1.鋒利與不鋒利。○[漢][王充]《論衡‧案書》:“兩刃相割,利鈍乃知。”◆2.勝敗;吉兇。○《新唐書‧李德裕傳》:“惟陛下聖策先定,不以小利鈍為浮議所搖,則有功矣。”○《二刻拍案驚奇》卷三三:“[燕]兵初起時,[燕王]問他:‘利鈍如何?’”○《明史‧流賊傳‧李自成》:“[自成]進曰:‘宜分兵定所向,利鈍聽之天。’”[清][魏源]《聖武記》卷一:“小天時以決利鈍,大天時以決興亡。”◆3.偏指失敗。○《魏書‧叱列延慶傳》:“若萬一戰有利鈍,則大事去矣。”◆4.謂靈活與遲鈍。○[南朝][梁][劉勰]《文心雕龍‧養氣》:“且夫思有利鈍,時有通塞。”○[北齊][顏之推]《顏氏家訓‧文章》:“學問有利鈍,文章有巧拙。”○[宋][歐陽修]《論逐路取人劄子》:“四方風俗異宜,而人性各有利鈍。”

老鈍(老鈍),◆年老遲鈍。○[宋][陸遊]《雨後復小雪》詩:“賤貧安淡薄,老鈍耐譏嘲。”○[清][曾國藩]《復劉霞仙中丞書》:“老鈍無聞,用為深恥。”

靜鈍(靜鈍),◆冷靜持重,不露鋒芒。○[宋][文天祥]《與曾縣尉先之書》:“但願足下斂以靜鈍,守以廉樸,一如平日。”

謹鈍(謹鈍),◆猶遲鈍,魯鈍。○《三國志‧魏志‧王朗傳》“進封[樂平鄉侯]”[裴松之]注引[晉][陳壽]《魏名臣奏》:“或商賈惰遊子弟,或農野謹鈍之人。”

昏鈍(昏鈍),◆1.和緩,不強烈。○《南史‧範曄傳》:“﹝[範曄]﹞撰《和香方》,其序之曰……又棗膏昏鈍,甲煎淺俗,非唯無助于馨烈,乃當彌增于尤疾也。”◆2.愚魯,愚笨。○[宋][李之彥]《東谷所見‧擇師》:“庸師固棲身之謀,一年復留一年;子弟乏開導之益,一日昏鈍一日。及其長也,塊然一物而已耳。”◆3.用為謙詞。指愚魯之人。○[宋][曾鞏]《祭宋龍圖文》:“維昏鈍之少與,獨綢繆而有素,淚淋浪而莫收,情忉怛而奚愬。”◆4.指眼神模糊而遲鈍。○[碧野]《沒有花的春天》第四章:“她的眼睛也昏鈍無光。”

根鈍(根鈍),◆佛教語。謂根性笨拙。○[唐][顧況]《虎丘西寺經藏碑》:“[況]受經於叔父,根鈍智短,曾不得乎少分。”○[唐][獨孤及]《詣開悟禪師問心法次第寄韓郎中》詩:“障深聞道晚,根鈍出塵難。”

肥鈍(肥鈍),◆肥厚呆滯。○[唐][張鷟]《朝野僉載》卷三:“[薛純陀]亦效[歐陽]草,傷于肥鈍。”

放鈍,◆裝傻;裝呆。○《敦煌變文集·燕子賦》:“你欲放鈍,爲當退顐,奪他宅舍,不解卑遜,卻事兇麤,打他見困。”

鈍濁(鈍濁),◆遲鈍庸俗。○[唐][張鷟]《朝野僉載》卷四:“[唐][王及善]才行庸猥,風神鈍濁。”

鈍拙(鈍拙),◆遲鈍笨拙。○[北齊][顏之推]《顏氏家訓‧名實》:“有一士族,讀書不過二三百卷,天才鈍拙,而家世殷厚。”○[唐][李紳]《七年初到洛陽寓居》詩:“惟有門人憐鈍拙,勸教沈醉洛陽春。”○[明][劉基]《雜詩》之八:“胡為化為鳩,鈍拙無與匹。”○[王西彥]《死在擔架上的擔架兵》:“造成他這種地位的,並不是由於他的聰明機警,而是由於他的鈍拙和近乎可笑的忠誠。”

鈍椎(鈍椎),◆愚鈍。○《史記‧絳侯周勃世家》“其椎少文如此”[司馬貞]索隱引[唐][顏遊秦]曰:“俗謂愚為鈍椎。”

鈍重(鈍重),◆1.沉重,低沉。○[魯迅]《吶喊‧白光》:“尖鐵觸土的聲音,總是鈍重的不肯瞞人的發響。”○[沙汀]《闖關》二:“從黎明的薄暗裏,鈍重的大炮聲不斷轟鳴起來。”◆2.憨厚,淳樸。○[蕭紅]《手》:“‘喝喝……睡着啦!’她每逢說話總是開始鈍重的笑笑。”

鈍滯(鈍滞),◆1.遲鈍呆滯。○[唐][白居易]《迂叟》詩:“應須繩墨機關外,安置疏愚鈍滯身。”○[宋][範成大]《臘月村田樂府‧賣癡呆詞》:“除夕更闌人不睡,厭禳鈍滯迎新歲。”○[魯迅]《南腔北調集‧上海的兒童》:“頑劣,鈍滯,都足以使人沒落,滅亡。”◆2.停滯緩慢。中國近代史資料叢刊《辛亥革命‧人民反清鬥爭資料‧雲貴民變檔案》:“剿辦[猛遮]叛夷,瘴險交困,以緻用兵鈍滯。”◆補證條目■停滞緩慢。○《朱子語類》卷一〇四:“某舊日讀書,方其讀《論語》時,不知有《孟子》;方讀《學而》第一,不知有《爲政》第二。今日看此一段,明日且更看此一段,看來看去,直待無可看,方換一段看。如此看久,自然洞貫,方爲浹洽。時下雖是鈍滯,便一件了得一件,將來卻有盡理會得時。”

鈍置(鈍置),◆亦作“鈍緻”。◆折磨;折騰。○《五燈會元‧寶峰文禪師法嗣‧泐潭文準禪師》:“[藥山][雲巖]鈍置殺人,兩父子弄一箇師子,也弄不出。”○《五燈會元‧徑山杲禪師法嗣‧薦福悟本禪師》:“十字路頭掘箇無底深坑,喚來一時埋卻,免見遞相鈍置。”○《祖堂集‧雪峰和尚》:“汝諸人來者裏覓什摩?莫要相鈍緻摩。”

鈍緻(鈍緻),◆見“鈍置”。

鈍直(鈍直),◆質樸,鯁直。○[唐][李華]《雜詩》之六:“勿嫌書生直,鈍直深可憶。”

鈍折(鈍折),◆謂銹蝕斷裂。○《新唐書‧逆臣傳上‧安祿山》:“時兵暴起,州縣發官鎧仗,皆穿朽鈍折不可用。”

鈍賊(鈍賊),◆笨拙而有害。○[唐][皎然]《詩式‧三不同語意勢》:“此則有三同。三同之中,偷語最為鈍賊。”○[宋][韋居安]《梅澗詩話》卷上:“[李淑]《詩苑》雲:‘詩有三偷語,最是鈍賊,學詩者不可不戒。’”

鈍語(鈍語),◆蠢話。○[清][王鳴盛]《十七史商榷‧南史七‧謝玄語當從宋書》:“一經竄改,使妙語頓成鈍語。”

鈍顏(鈍顔),◆臉色凝重。○[清][錢謙益]《富貴主人文》:“資人莠口,博人鈍顏。”

鈍學(鈍學),◆謂天資雖愚笨,但能刻苦學習。○[北齊][顏之推]《顏氏家訓‧文章》:“鈍學累功,不妨精熟。”

鈍響(鈍響),◆沉重的響聲。○[魯迅]《彷徨‧祝福》:“一聲鈍響,是送竈的爆竹。”

鈍聞(鈍聞),◆亦作“鈍閔”。◆昏昧,不明事理。○《淮南子‧修務訓》:“精神曉泠,鈍聞條達。”○[高誘]注:“鈍聞猶鈍惛也。”聞,[王念孫]雲當作“閔”。

鈍頑(鈍頑),◆愚笨頑劣。○[宋][蘇軾]《登州謝上表》之二:“臣天資鈍頑,學問寡淺。”

鈍屯(鈍屯),◆艱難;不順利。○[宋][範成大]《元日立春感嘆有作》詩之二:“豈敢綦安佚,聊希刮鈍屯。”

鈍衰(鈍衰),◆指遲鈍衰老(之人)。○[宋][梅堯臣]《吳沖卿學士以王平甫言淮甸會予予久未至沖卿與平甫作詩見寄答之》詩:“[大梁]故人憐鈍衰,疊為寄唱辭嚴密。”

鈍樸(鈍樸),◆質樸。○[宋][宋祁]《宋景文公筆記‧考古》:“[劉越石]曰:‘夫子悲獲麟,西狩泣[孔丘]。’雖有意緒,辭亦鈍樸矣。”

鈍擬(鈍拟),◆猶準擬。打算,安排。

鈍冥(鈍冥),◆遲鈍,不靈敏。○[宋][梅堯臣]《乞巧賦》:“乞天巧之付與,惡心手之鈍冥。”

鈍蒙(鈍蒙),◆遲鈍矇昧。○[宋][梅堯臣]《送楊辯青州司理》詩:“[青]土饒嘉棗,無以人鈍蒙。”

鈍魯(鈍魯),◆愚笨魯鈍。○[明][陳子龍]《皇帝東郊賦》:“臣之鈍魯,猶有意乎作者。”

鈍金(鈍金),◆不鋒利的兵器。○《荀子‧性惡》:“故枸木必將待檃栝烝矯然後直,鈍金必將待礱厲然後利。”

鈍角(鈍角),◆數學名詞。大於直角而小於平角的角。

鈍漢(鈍漢),◆蠢人。○[唐][盧仝]《揚州送伯齡過江》詩:“不唧溜鈍漢,何由通姓名。”○《新五代史‧雜傳‧司空頲》:“[彥]怒,推[正言]下榻,詬曰:‘鈍漢辱我!’”[清][鄭燮]《濰縣署中寄舍弟墨第一書》:“若一部《史記》,篇篇都讀,字字都記,豈非沒分曉的鈍漢!”

鈍鉤(鈍鈎),◆寶劍名。○[晉][張華]《博物志》卷六:“寶劍名:鈍鉤、湛盧、豪曹、魚腸、巨闕,五劍皆[歐冶子]所作。”一本作“鈍鉤”。

鈍公子(鈍公子),◆象的別稱。○[宋][陶穀]《清異錄‧鈍公子》:“[陸象先]家號象為鈍公子……以避諱故也。”

鈍根苗(鈍根苗),◆即鈍根。

鈍根(鈍根),◆1.佛教語。謂根機愚鈍,不能領悟佛法。○《法華經‧藥草喻品》:“正見邪見,利根鈍根。”○[宋][蘇軾]《以玉帶施元長老元以衲裙相報次韻》之一:“病骨難堪玉帶圍,鈍根仍落箭鋒機。”◆2.泛指缺少靈性。○[清][袁枚]《隨園詩話補遺》卷九:“詩空談格調,不主性情,[楊誠齋]道是鈍根人所為。”○[冰心]《往事(二)》三:“縱是頑石鈍根,也要思量萬事,何況這些深思善懷的女子?”

鈍夫(鈍夫),◆蠢人。○《新五代史‧楚世家‧馬希廣》:“此鈍夫也,豈能為惡?”

鈍廢(鈍廢),◆遲鈍無用。○[清][唐孫華]《冬日書懷》詩之四:“老至成鈍廢,行當謝丹鉛。”

鈍遲(鈍遲),◆遲鈍;笨拙不靈。○[明]徐渭《贈李長公序》:“一涉孝弟事,則見以為迂闊鈍遲,徒老生耳,一切置不講。”

鈍才(鈍才),◆愚鈍的資質。謂無才智。○[漢][賈誼]《新語‧慎微》:“詩在心為志,出口為辭,矯以雅僻,砥礪鈍才。”

鈍兵(鈍兵),◆1.粗劣破敗的兵器。借指疲弱的軍隊。○《戰國策‧楚策二》:“悉五尺至六十,三十餘萬弊甲鈍兵,願承下塵。”○《戰國策‧趙策二》:“今寡君有微甲鈍兵,軍於[澠池],願渡[河]踰[漳],據[番吾],迎戰[邯鄲]之下。”◆2.兵器破敗。借指士卒疲憊。○《孫子‧作戰》:“其用戰也,勝久則鈍兵挫銳,攻城則力屈。”○[曹操]注:“鈍,弊也。”○[杜牧]注:“言與敵相持,久而後勝,則甲兵鈍弊,銳氣挫衄。”

鈍弊(鈍弊),◆亦作“鈍獘”。◆1.殘破不鋒利。○[漢][桓寬]《鹽鐵論‧水旱》:“民用鈍弊,割草不痛,是以農夫作劇,得獲者少,百姓苦之矣。”○《新唐書‧突厥傳序》:“戰士離落,兵甲鈍弊。”◆2.疲憊。○《國語‧吳語》:“使吾甲兵鈍獘,民人離落,而日以憔悴,然後安受吾燼。”

齒落舌鈍(齒落舌鈍),◆年老掉齒,說話不清楚。○《紅樓夢》第二回:“那老僧既聾且昏,又齒落舌鈍,所答非所問。”

遲眉鈍眼(遲眉鈍眼),◆謂眼神呆滯,不靈活。○[李劼人]《死水微瀾》第六部分二:“並且遲眉鈍眼地,看着人憨癡癡地,比[蔡興順]精靈不到多少。”

遲鈍(遲鈍),◆1.謂貨物不易售出;銷路不暢。○[宋][梅堯臣]《杜挺之將出京遺予薪芻豆》詩:“餘糧遲鈍不暇惜,均於朋契惟義惇。”一本作“滯鈍”。○[許傑]《我的寫作生活》:“而在另一方面,也因[中國]的文藝市場遲鈍,要靠稿費收入,每至不容易生活。”◆2.謂思想、感官、行動等反應慢,不靈敏。○《三國志‧吳志‧孫奐傳》:“吾初憂其遲鈍,今治軍,諸將少能及者,吾無憂矣。”○《北齊書‧李繪傳》:“下官膚體疏嬾,手足遲鈍,不能逐飛追走,遠事佞人。”○[宋][俞文豹]《吹劍錄》:“[文豹]謂士大夫與其敏給也寧遲鈍。”○《明史‧李裕傳》:“人材質不同,偏執類酷,遲鈍類軟。”○[茅盾]《路》四:“就是神經遲鈍的人也嗅得出到處緊張的空氣。”○[丁玲]《水》三:“望着[大福]的三爺,在一雙遲鈍的眼裏又擠出兩顆眼淚來。”◆3.謂銹蝕;不鋒利。○《藝文類聚》卷三五引[晉][束晰]《貧家賦》:“釜遲鈍而難沸,薪鬱絀而不然,至日中而不熟,心苦苦而飢懸。”○[梁斌]《播火記》四九:“災難像銹鈍了的銼刀,生澀、遲鈍地鋸銼着人們的生命。”◆4.緩慢,不迅速。○[清][紀昀]《閱微草堂筆記‧灤陽消夏錄四》:“某扶乩之人,遇能書者則書工,遇能詩者即詩工,遇全不能詩能書者則雖成篇而遲鈍。”○[清][陳康祺]《郎潛紀聞》卷十:“[康祺]初入京,尚聞有一洗萬古之謔,蓋取[杜]句嘲之,以見升遷遲鈍也。”◆5.謂聲音低沉粗重。○[馮雪峰]《月災》:“我們投進了它的懷裏去的時候,它就發出了一陣厭煩的遲鈍的低微聲音來。”○[峻青]《黎明的河邊‧烽火山上的故事》:“在那萬山叢中,不時地傳來了沉重而遲鈍的炮聲。”○[蕭軍]《羊‧軍中》:“同時在最後一百的數目裏,棒子起落的聲音遲鈍了,不輕妙,折扣打得比較少--軍中普通打人,照例是‘數十打五’。”

癡眉鈍眼(癡眉鈍眼),◆亦作“癡眉鈍眼”。◆神情遲鈍呆滯。○[克非]《春潮急》二:“半籮筐磚頭瓦塊的話,轟得牛販子不知東南西北,霎時癡眉鈍眼,回不了神。”

癡鈍(癡鈍),◆1.愚笨遲鈍。○[宋][歐陽修]《病告中懷子華原父》詩:“自是少年豪橫過,而今癡鈍若寒蠅。”○[元][楊暹]《劉行首》第一摺:“我這般窮身潑命誰瞅問,蓬頭垢面粧癡鈍。”◆2.指韜晦藏拙。○[前蜀][貫休]《山居詩》之十五:“長憶[南泉]好言語,如斯癡鈍者還稀。”

成敗利鈍(成敗利鈍),◆成功或失敗,順利或挫折。謂事情的結果好壞。○[三國][蜀][諸葛亮]《後出師表》:“臣鞠躬盡力,死而後已,至於成敗利鈍,非臣之明所能逆睹也。”○[明][王守仁]《答歐崇一》:“若雲寧不了事不可不加培養者,亦是先有功利之心,較計成敗利鈍而愛憎取舍於其間。”○[陳毅]《送舊友南歸》詩:“愛國自衛賴吾人,成敗利鈍當可料。”

策頑磨鈍(策頑磨鈍),◆鞭策愚頑,磨礪遲鈍。極言勉力奮進。○[元][無名氏]《合同文字》第二摺:“我可也為甚的甘受貧,不厭勤,抵多少策頑磨鈍,也隻為不如人,學做儒人。”

鄙鈍(鄙鈍),◆鄙陋不敏。多用為自謙之詞。○[三國][魏][阮籍]《辭蔣太尉辟命奏記》:“違由鄙鈍,學行固野,進無和俗崇譽之高,退無靜默恬沖之操。”○[唐][韓愈]《上兵部李侍郎書》:“[愈]少鄙鈍,於時事都不通曉。”○[宋][曾鞏]《回人賀授史館修撰狀》:“宜得異能,使之實錄;豈伊鄙鈍,可盡形容?”

暗鈍(暗鈍),◆愚昧遲鈍。多用為謙辭。○[三國][魏][曹操]《陳損益表》:“臣以區區之質,而當鐘鼎之任;以暗鈍之才,而奉明明之政。”○[唐][羅隱]《讒書‧答賀蘭友書》:“前者吾子不以僕之暗鈍,猥垂教示,大相開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