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春天的序曲(全面小康畫卷)

來源:人民日報

春天的序曲(全面小康畫卷)

火紅的年味(油畫)徐步成

春天的序曲(全面小康畫卷)

歡樂春節(中國畫)何家英 張 見 李玉旺 李朋幫 李 丹 管海龍

春天的序曲(全面小康畫卷)

夢想開始的地方(中國畫)黃冰迪

春天的序曲(全面小康畫卷)

幸福的行囊(中國畫)丁曉東

春天的序曲(全面小康畫卷)

中國年(中國畫)周忠菊

春天的序曲(全面小康畫卷)

工地春晚(中國畫)羅小珊

春天的序曲(全面小康畫卷)

金陵之春(農民畫)燕天池

春天的序曲(全面小康畫卷)

美好生活來(新年畫)李佳慧

在中國傳統節日體系中,春節是氣象最為盛大、内涵最為豐富的節日。春節所蘊含的民俗文化資源,始終是美術工作者創作的素材寶庫和靈感來源。近年來,在當代美術創作中,尤其在重大主題美術創作中,屢有以春節為題材的佳作誕生。美術工作者在描繪春節的視覺圖像時,也試圖從文化精神上予以闡釋。從這個意義上講,春節題材美術作品既是春節文化的生動圖典,也是社會進步與人民幸福生活的藝術再現。

藝術展現節慶習俗

春節曆史綿延,積累了大量的文化資源。以團圓、拜年為主體的傳統禮俗體系,以春聯、剪紙、年畫、花燈為表征的視覺審美體系,以舞龍燈、踩高跷、逛廟會、放鞭炮、燃煙花為代表的遊藝體系,以年夜飯、包餃子、打年糕為内容的物質文化體系等,共同構成了春節的文化内涵與民俗形态。

在美術工作者的創作中,這些節慶習俗借繪畫形式創新,進而實作美學升華。如徐步成的油畫《火紅的年味》表現了上海老弄堂裡家家戶戶挂燈籠、貼春聯的熱鬧景象。畫面中,老人、年輕人和孩子們的歡聲笑語似乎感染了整座城市,大街小巷瞬間格外溫暖。應金飛的版畫《家宴》則是一件構思獨特的作品。除夕的年夜飯通過勺子上的“鏡像”呈現出來,其上光影遊動,通靈而透瑩。這些美術作品均展現了美術工作者對傳統年俗的認同和親近。

春節是古老的,也是年輕的。進入新時代的春節,愈發洋溢着生機勃勃的青春朝氣。高科技賦能所帶來的新視覺體驗,高效有序的高鐵春運、便利環保的手機拜年等新年俗,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所帶來的人民精神面貌及城鄉景觀變化,都成為春節題材美術作品的鮮明主題。例如,燕天池的農民畫《金陵之春》,在描繪人們阖家團圓、歡度春節的同時,将高鐵、5G移動通信等時代發展新成就和城市發展新面貌融入畫卷,展現了時代新象。當然,春節動人的情景遠不止于此。

随着建構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理念不斷深入人心,許多外國友人也過起春節,共享中華文化之美。何家英、張見等人創作的中國畫《歡樂春節》,便全景式展現了各國人民同慶中國農曆新春的情景:舞獅、放鞭炮、劃旱船、包餃子……畫面處處洋溢着幸福感,是對新時代春節的生動诠釋。

對于美術工作者而言,春節為其提供了海量創作資源。一些春節題材的作品,與其說是美術工作者深思熟慮的結果,不如說是春節文化激發的創作實踐。

繪就春節文化圖典

春節題材美術創作源遠流長。單就存世的中國古代美術作品來看,依其文化性質可分為三類:宮廷繪畫、文人繪畫和民間繪畫。三者雖各有各的文化訴求與傳承體系,卻始終相輔相成。如今,随着國家發展與時代進步,美術工作者開創了春節題材美術創作的新格局,無論是内容還是風格、語言,均展現出新時代的氣象與特征。

在民俗主題的創作實踐中,春節是最為盛大的題材,也是最為親切的題材。當美術工作者們浸潤于古老的文化傳統,又踏上新時代新征程時,他們更加自覺地深入開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領略其精神内涵,推動其實作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同時,美術工作者紮根時代生活,創新藝術語言,塑造新時代的人民形象,建構新時代的年俗主題,呈現新時代的價值追求。這些實踐,是當代美術創作回應時代的重要方式。

為人民塑像,描繪他們昂揚向上的精神風貌和奮鬥、樂觀、自信的氣質,已成為春節題材美術創作的主要取向。羅小珊的中國畫《工地春晚》,以樂觀主義的視角再現了春節期間依然堅守崗位的勞工群像。作品寓剛健于快樂,笃實樸拙而華光四溢。丁曉東的中國畫《幸福的行囊》,描繪了旅客在春運大潮中行進有序、親情濃濃的溫暖景象。顯而易見,這份從容和自信所依托的,正是國家的強盛。

新春伊始,氣象清朗、豔陽高照的岚光山色,也是美術工作者所鐘愛的表現對象。在中國畫《延安新春》中,徐衛國以樸厚空靈的筆法、似淡若濃的墨色,勾勒出滿山青翠、樓宇林立的延安新貌,展現了革命老區的發展活力。

在春節題材美術創作中,新年畫獨樹一幟。新年畫之新,在于其内容與表現形式與時俱進、求新求變。近些年,在“新生活·新風尚·新年畫”——我們的小康生活主題美術創作征集展示活動中,湧現出許多優秀新年畫。這些作品生動描繪了新時代人民小康生活新圖景,像何小寶的《春歸大地》、楊先紅的《小康日子美羊羊》、李龍燕的《鬧春圖》等,皆于重彩裝飾趣味中彌散出融融春意,反映了人民群衆不斷攀升的幸福指數。

縱觀近年來的春節題材美術作品,不難發現其從文化傳承、人民形象塑造、國家建設等多個角度,深刻诠釋了春節文化的豐富内涵,是以可稱之為一部生動的春節文化圖典。

啟迪當代美術創作

百節年為首。中國文聯、财政部、文化和旅遊部實施的“中華文明曆史題材美術創作工程”,文化和旅遊部組織的“國家主題性美術創作項目”,中國國家畫院承辦的“‘一帶一路’國際美術工程”等主題性美術創作工程,都将“春節”納入選題範圍。曆經數年,春節題材美術創作的“家底”已日益豐厚,無論是素材積累,還是對主題的提煉,抑或是對圖像的處理,皆儲備豐頤。梳理總結其中經驗,對當下重大主題美術創作具有一定啟示。

在春節題材美術創作中可以深切感受到,從生活的真實升華至藝術的真實,美術創作才能開拓新境。不少春節題材美術作品并非是對日常景觀的簡單再現,而是美術工作者在掌握、分析大量素材的基礎上,依托創造性思維和藝術想象完成的圖像建構。這些作品深蘊着價值觀與精神取向,展現出更典型、更概括的真實——藝術的真實。在楊曉陽的水墨長卷《絲綢之路——甘肅苦水社火》中,源于現實的諸多場景與人物活動,經過畫家高度概括,形成氤氲、恢弘的氣象,展現了社火民俗的當代意義。

春節是中華民族曆史與文化傳統的載體,沉澱着民族的思想與智慧,這決定了春節題材美術創作具有人文内涵。在創作過程中,美術工作者需要同時扮演學者的角色,其人文研究所達到的高度往往決定着美術創作的高度。比如,在趙宗藻、蔡楓、孔國橋等人創作的版畫《中國四大傳統節日》中,正因畫家對各種文化符号進行了充分考證與釋義,才使創作有了堅實的基礎。

在春節題材美術創作中,美術工作者還在深入研究傳統文化、感覺火熱時代的基礎上,着力提煉、塑造作品的主題與價值取向,同時帶動藝術語言和風格的創新,力求形成個性化的圖像結構與藝術風格。

一進制複始,萬象更新。春節題材美術作品中線條、色彩、圖像與符号所構成的天籁般的節奏,不正是春天的序曲嗎?

(作者張曉淩為中國美術家協會美術理論委員會副主任)

版式設計:趙偲汝

《人民日報》(2022年01月30日第08版)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