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回憶臘月上墳

作者:西安高中實驗

回憶臘月上墳

作者:陳新峰

龍的傳人,毎年回老家過年,不僅僅是為了吃幾頓團圓飯、唠嗑、走親拜友……依我之見,有三分之一的情感,都是為了回故鄉上墳。

回憶臘月上墳

父親在世的時候,特别重視祭祖。每年翻過臘月,他幾乎天天都要上謝村街趕集的。他把小江壩的土特産:白菜、蘿蔔、紅苕、蔥、姜、蒜苗、幹辣椒、煙葉……之類的出産之物,挑到謝村街上去變錢。集罷的時候,他會根據年關時日,零零碎碎的捎些紅紙、門神畫、白紙、冥币、香、蠟、裱、炮等祭祖敬神物品,儲存在貢桌上。每年的大年三十,吃過隆重的豐年飯。父親就開始張羅家門戶族的所有人,去給先人們燒紙了。父親是老大。我還有五位叔叔。十一位親(堂)弟兄。十幾個侄娃侄女。我家的祖墳,介于陳家村和李家村之間。小名叫“墳恰。”那裡地勢平坦,古柏參天,面積龐大。六十年代初,洋縣大搞農田基本建沒的時候,祖墳被夷為平地,變成了旱澇保豐收的水田,上面種滿了郁郁蔥蔥的小麥和油菜。

回憶臘月上墳

父親和叔叔們都知道太爺、女太和三位爺爺墳墓的大概位置。

父輩們按照先人各自的墳頭,先把蠟燭、檀香插好點燃。另提的紙張、冥币像小山一樣的堆積起來,燃燒時的紙火,火光沖天,紙灰就像黑色的鳥雀一樣,在天空中飄來飄去。在那震耳欲聾的鞭炮聲中,我們這些孝子賢孫,便按照輩分高低,有順序地跪拜在田野裡,給老先人不停地磕頭,禱告。事後,再去村後的山坡上,給我三位奶奶們燒紙磕頭、拜祭,重複着同樣的程式。

從山坡上燒完紙回到村莊的時候,家家戶戶的炊煙,已經和暮色揉合到一起了。那淡淡的煙霧掠過樹梢,飄過房頂,陪襯着萬家燈火。村裡的空氣裡飄來肉香,雪花裡裹着酒味,有些廚房的案闆上傳來一陣陣剁肉餡的“馬蹄”聲。上村下鄰已經噼噼啪啪地開始放鞭炮了……這種鐵打不變的祭祀儀式,一直貫穿了我整個的青少年時代!

零八年,自從我敬愛的父母大人去世以後,這種祭祀的重點又轉移到父母親的墳頭。

每次伫立在父母的墓前,我就心痛不已,眼淚婆娑。就不由自主地想起了餘光中的那首詩:“……鄉愁是一座矮矮的墳墓。母親在裡頭,我在外頭……”

其實,我們每個人都是人間的過客。來也匆匆,去也匆匆……

回憶臘月上墳

今年臘月,疫情像無形的網一樣把我困在西安。那朝思暮想的故鄉啊,是注定暫時回不去了。

年根,我想站在城牆之上,面朝秦嶺西邊拜望,祭我敬愛的父母親、老丈人、大姐姐。望你們在天堂幸福!虎年愉快!

作者簡介陳新峰,男,52歲,農民。常年在甯波務工,空閑時間爬格子,喜歡用文字記錄身邊的生活。

回憶臘月上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