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年夜飯 千餘年來最具儀式感的家宴

年夜飯 千餘年來最具儀式感的家宴

又是一年辭舊迎新之際,除夕将至,萬家燈火阖家團圓,到時一家人圍坐在飯桌前,喜氣洋洋地吃起年夜飯。

歲歲輪回,中國最具有儀式感的年夜飯已經延續了千餘年。除夕年夜飯飯桌上的團圓,是中國人刻在骨子裡的期待。将食材層層疊放,各種食物在蒸煮煎炒中慢慢散發香氣。遊子推開已經貼好福字的門,門裡就是家。這個時候整個屋子彌漫着菜香,年也就跟着香味到來了。

以漢代之前的年終祭祀為起源

農曆臘月最後一天、“月窮歲盡之日”的除夕,是中國年節的重中之重,又有“除夜”“除日”“歲除”之名,還有如今通俗的“大年三十兒”之稱。不僅年夜飯承載的文化古今有所不同,什麼時候吃年夜飯、舉辦年終節慶,也曆經了一個從“臘”到“年”的演變。

漢代以前最重要的年終祭祀活動是臘祭,又分為臘祭和蠟(zhà)祭兩種形式。前者以先祖五祀為祭祀對象,如《風俗通義》裡所提到的:“臘者,獵也,言田獵取獸以祭祀其祖先也”;後者則主要祭祀與農事相關的神祗,如《禮記·郊特牲》記載的:“天子大蠟八……歲十二月,合聚萬物而索飨之也。”“大蠟八”是指需要祭祀的八位神靈,“歲十二月”指年歲之終,“合聚萬物而索飨”說的就是人們搜羅食物以敬神,祈福迎祥的祭祀活動。

關于臘祭和蠟祭的差別,隋朝杜台卿在《玉燭寶典》中解釋得更清楚:“臘者祭先祖,蠟者報百神,同日異祭也。”到了春秋戰國時期,兩種祭祀合二為一,統稱“臘祭”,并且伴随朝代更疊、曆法更替,臘祭的名稱、時間也一朝一令。夏曆的“歲終”之月在十二月,殷曆在十一月,而周曆則以十月為臘月歲終。無論在哪個月,臘祭都是年度祭祀的終點,也是要供奉完先祖神靈之後,人們坐下來飽餐一頓的時候。用孔子的話來說,“百日之蠟,一日之澤”,農耕社會的人們辛苦勞作一整年,是時候借助祭祀儀式給自己一些歡慶了。

漢初沿用秦曆以十月為歲首,到了太初元年,漢武帝下令改定曆法,将歲首改為孟春正月,即農曆十二月為歲終。《太初曆》由當時的天文學家落下闳等人制訂,後人在此基礎上逐漸完善,于是有了沿用至今的陰曆(即農曆)。

因為《太初曆》把臘祭的日子定在每年冬至後的第三個戌日,由此臘祭失去了歲終的意向,辭舊迎新的日子由農曆十二月的最後一天——“除夕”承接。除夕是一個與曆法“年”有關的概念,雖然脫離了臘祭的宗教祭祀更靠近民俗,但依舊承接了曾經臘日酬百神、祭祖先、慶豐年的節日儀式,以及飾桃人、挂桃符、放鞭炮等節俗(東漢《風俗通義》卷八亦載:“縣官常以臘除夕,飾桃人,垂葦茭,畫虎于門”),這其中重中之重的,自然是人神共飨的飲食之道,此後年複一年被發揚光大的年夜飯的精髓。

年夜飯 千餘年來最具儀式感的家宴

最初記載來自西晉《風土志》

“除夕之夜,各相與贈送,稱為‘饋歲’;酒食相邀,稱為‘别歲’;長幼聚飲,祝頌完備,稱為‘分歲’;大家終夜不眠,以待天明,稱曰‘守歲’”。——西晉名将周處所寫《風土志》是大陸最早介紹地方歲時節令和風土習俗的著作,端午、七夕、重陽等節日習俗的考證都要回溯至此,最早有關年夜飯的記載也來源于它。在周将軍筆下,西晉時家人圍坐一桌、共享年夜大餐、舉杯祝福、除夕守夜等等情景一一展現于今人眼前,濃濃的年味兒也撲面而來。

之後南北朝時期,梁宗懔編撰的《荊楚歲時記》裡,記錄下古代楚地(以江漢為中心,主要在湖南湖北)自元旦(古時元旦指大年初一)至除夕的二十四節令和時俗,其中關于除夕夜的是:“歲暮,家家具肴蔌,詣宿歲之位,以迎新年。相聚酣飲。留宿歲飯,至新年十二日,則棄之街衢,以為去故納新也。”好酒好菜的年夜飯,吃不完要擇日丢棄,以此吐故納新是當時當地的節日食俗。

年夜飯 千餘年來最具儀式感的家宴

從唐詩宋詞看古人年夜飯吃些什麼

年夜飯 千餘年來最具儀式感的家宴

古代宴飲繪畫

我們知道魏晉南北朝時期已有年夜飯的風俗,但對當時的古人年夜飯究竟吃了什麼喝了什麼還不太确定,好在除夕餞歲的食俗在之後的唐詩宋詞裡高頻率出現,讓今人得以穿越時空,瞥見當時食俗愈濃且别具一格的風味年夜飯。

“季冬除夜接新年,帝子王孫捧禦筵。”“取酒蝦蟆陵下,家家守歲傳卮。”——燃燭守歲、宴飲娛樂、通宵達旦是唐代上至宮廷、下到尋常人家的除夕景象。除了通常的大魚大肉,飲椒酒、柏酒,吃五辛盤、膠牙饧,再進桃湯、藍尾,是唐宋時期除夕年夜飯桌上的飲食習俗。

在古人心中,“花椒”具有性溫、多子、氣香的優點,椒酒即花椒浸酒,熱辣的滋味正适合暖身。杜甫的《杜位宅守歲》詩:“守歲阿戎家,椒盤已頌花。”以及戴叔倫的《二靈寺守歲》詩:“無人更獻椒花頌,有客同參柏子禅。”說的都是唐朝人除夕守歲喝椒酒的風俗。

而“柏”作為常青樹,也有長壽的象征,以柏葉浸制的柏酒在唐宋時期的年夜飯上也大受歡迎。君臣宴飲喝柏酒——杜甫的祖父杜審言在《守歲侍宴應制》裡有吟:“彈弦奏節梅風入,對局探鈎柏酒傳”;孟浩然除夕夜會好友也喝柏酒——有其所作的《歲除夜會樂城張少府宅》詩為證:“舊曲梅花唱,新正柏酒傳。”

“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爆竹驚今夕,屠蘇薦诘朝。”“遙知兒女圃樂處,飲遍屠蘇憶乃翁。”“熾炭爐中百藥香,屠蘇煎酒代椒觞。”屠蘇酒是唐宋文人除夕詩詞裡的另一位大明星,傳說來自民間一位醫藥高人,每在除夕夜前制作藥包泡酒,為衆人去病消災。藥人的姓名已失傳,但其所居住的草庵名叫屠蘇草庵,屠蘇酒也是以得名。《四時纂要》中記載了屠蘇酒的藥方:“大黃、蜀椒、桔梗、桂心、防風各半兩,白術、虎杖各一兩,烏頭半分。右八味,剉,以绛囊貯。”所列的八味藥其功效主要是清熱、散風、健脾、除濕。唐宋時期的人們相信,在大寒陰氣極盛時節飲屠蘇酒,能夠起到祛病除疾、延年益壽的功效。

不論椒酒、柏酒還是屠蘇酒,彼時的人們愛将除夕所飲之酒稱為“歲酒”或“壽酒”,來表達新舊更替時,身體的調适與精神更新,生生不息的内在動力,是以膠牙饧、五辛盤等年節食物,同樣也是于身心有補益的健康食品。宋代除夕詩詞《次韻李士舉丈除夕》裡就有:“柏酒浮三酌,蔬盤薦五辛。”“五辛”亦稱“辛盤”“春盤”,即在盤中盛上大蒜、小蒜、韭菜、雲台、胡荽這五種帶有辛辣味的蔬菜。《本草綱目》“五辛菜”條載:“歲朝食之,助發五髒氣”。食五辛可驅寒除疫,同時也具有“嘗新”“迎新”的意思。膠牙饧即麥芽糖,算是年夜飯上的甜點。《東京夢華錄》裡有記載:“(京都開封)近歲節……賣幹茄瓠馬牙菜、膠牙饧之類,以備除夜之用。”除夕夜吃黏牙的膠牙饧,意味牙齒更牢固,不會因年老而脫落,即“婪尾三杯饧一楪,從今身健齒牙牢”。

除了以上“養生”食物,年夜飯還有其他豐富多樣的小食。《夢粱錄》卷六載:“(除夕)内司(内務府)意思局(宮中機構)進呈精巧消夜果子盒,盒内簇諸般細果、時果、蜜煎、糖煎……”“後苑修内司各進消夜果兒,以大合簇訂凡百餘種,如蜜煎珍果,下至花饧、萁豆,以至玉杯寶器。”(《武林舊事·歲除》)充滿精巧寓意、吉祥寓意的美味佳肴為唐宋時期的除夕增添了歡慶富足的感覺,也寄托了對新一年的美好祈望。

“年夜飯”一詞最早出現在清嘉慶道光年間

明清時代,年夜飯“人衆卒歲,一會飯食”的團圓主題越發重要。

“年夜飯”一詞真正出現是在清代嘉慶、道光年間,顧祿(字鐵卿)所著的《清嘉錄》裡有:“除夕夜,家家舉宴,長幼鹹集,多作吉利話,名曰‘年夜飯’,俗稱‘合家歡’。”

《清嘉錄》主要記述了江南地區歲時風俗,另有清光緒年間出版的《京都風俗志》記載了北京百姓大年三十的節日熱鬧:“除夕,都人不論貧富,俱多市食物。晚間,鋪肆燈火燭天,爛如星布,遊人接踵,歡聲滿道。人家盛新飯于盆鍋中以儲之,謂之年飯。上簽柏枝、柿餅、龍眼、荔枝、棗栗,謂之年飯果,配金箔、元寶以飾之。家庭舉宴,少長歡嬉,兒女終夜博戲玩耍。婦女治酒食,其刀砧之聲,遠近相聞。”清光緒年間出版的《燕京歲時記》中也有相似的記載:“合家團坐以度歲。酒漿羅列,燈燭輝煌,婦女兒童,皆擲骰鬥葉以為樂。”

直到元明清三代,農曆正月初一仍被稱為元日或元旦、新年,臘月三十也依然是除夕。1912年1月1日,孫中山在南京就任臨時大總統,中華民國政府引進了以公曆為标準紀年的西洋曆法,作為公共行政、國際交往的時間标準,俗稱“陽曆”。自此官方節日與民間傳統節日分離,“元旦”從農曆(陰曆)正月初一變成了公曆一月一日。考慮到中國傳統農曆除夕、春節的深厚根基,1914年1月,民國政府内務部在呈文中提出“拟請定陰曆元旦為春節”并被準許。由此,傳統農曆新年在官方意義上正式被易名為“春節”,随之大年三十也繼續為“除夕之夜”,“年夜飯”也依然保留在這一天。

團圓中國年,幽幽上千載。在城市化、工業文明、互聯時代成為主流的當下,曾經除夕祭祖祭神的節日風俗已經塵封于曆史,年歲輪回、家國團圓為底色的年夜飯卻滋味愈濃。冷鍊物流、消費提升,讓一個個家庭的年夜飯既有地方特色,食材與烹饪又能突破時令所限。“直播年夜飯”“網上曬年夜飯”的新吃法,展示了中華民族的更廣闊的生存空間、文化姿态和地域性格。“今歲今宵盡,明年明日催。”年夜飯關于時歲更疊、家庭團圓的情緒文化、連同家國興旺的溫暖滋味,都随歲月深刻儲存在味覺記憶中。

民間傳說

戰勝“年獸”的慶功飯

年夜飯當然繞不開一個“年”字。有趣的是,在古老傳說中,“年”并不被人們翹首以盼、欣喜相迎,反而是避之不及,甚至是要聚集人心、鼓起勇氣去戰勝的“年獸”。

年獸的傳說在華語世界裡普遍流傳:一種形似獅、平日裡于深山休眠,每逢除夕之夜才現身世上四處肆虐的兇惡猛獸“年”,讓百姓深受“年關難過”之苦。好在有人發現了“年”的弱點,懼光、怕響,尤其害怕紅色,于是人們貼紅紙、點燈、燃爆竹把“年”驅趕走,戰勝了“年”以後也少不了共同飲食來慶賀——這很有可能就是年夜飯在傳說裡的雛形。

民間傳說通常都有時代的象征意向,曾經農業社會的人們對“年獸”的畏縮,深層次來說,更像是對嚴寒饑荒的恐懼。天寒地凍、草木凋零的冬季最為緻命,熬到除夕之夜,立春就在眼前,代表着生的希望再次招手,當然要有一番慶祝活動:祭拜神靈祖先,表達感恩之情和祈求來年風調雨順,并在祭祀之後共食年飯,正如《禮記·月令》所記載的:“季冬之月……以共皇天上帝社稷之飨。”

話裡有話

年夜飯上的口彩

年夜飯 千餘年來最具儀式感的家宴

年夜飯不同于任何一次晚宴。在一年的辛苦以後,美味往往被寄予情感,全國各地的年夜飯裡都有一些有寓意的菜飯,讨個喜慶吉利的口彩,代表吉祥如意的期盼。

過去老北京人的年夜飯講究“四四見底”,即宴席由四涼菜、四熱炒、四肉菜、四湯菜等組成,寓意“四平八穩”。

“圓”是圓滿的圓,也是年夜飯上的各種肉圓子、魚圓子、糯米圓子…将一年的辛勞與收獲精心搓成圓子,沒有什麼菜比它們更能象征圓滿和團圓。

“寒随一夜去,春逐五更來。”迎接新春的團圓大餐,總要有一絲春意的吹拂。“春”是新春的春,也是“春卷”和年夜桌上的蔬菜所代表的春色,即所謂“咬春”。

而要想财源滾滾,則少不了“元寶”,在有些地區,“元寶”指的是茶葉蛋,更多時候指的是年夜飯的常客——蛋餃。

福是福氣的福,也是當家花旦“全家福”,一桌正經年夜飯必須以一些慢炖的菜肴延長聚餐時間、增添儀式感,美其名曰“全家福”。

此外還有華語世界都耳熟能詳的“年年有餘(魚)”“大吉(雞)大利”“路路通(藕)”“長長久久(韭)”“竹(竹荪)報平安”“勤(芹)勞敬業”“八寶(八寶飯)彙聚”等等。

南北食俗

北方餃子與南方湯圓

年夜飯 千餘年來最具儀式感的家宴
年夜飯 千餘年來最具儀式感的家宴

中國飲食既有強大的内聚力,也有廣博的包容性:過年時北方吃餃子,南方吃年糕和湯圓就是典型一例。不論是餃子、年糕還是湯圓,作為過年必吃的主食,都代表了節日的美好寓意,也各自擁有一段悠長的曆史。

有一種說法,起源于東漢時期的餃子,至今已有1800多年的曆史,傳說是醫聖張仲景為了給病人治療凍瘡而發明的。更為可靠的餃子起源,是來自“馄炖”的推測。新年吃“馄炖”,取“混沌初開”之意。唐代出現的“偃月形馄饨”,形狀與現代的餃子已經十分相似,宋代人稱“餃子”為“角子”,到了明代又被叫作“扁食”,春節吃餃子的習俗最晚也是從這時興起。因為包好的餃子狀如元寶,餃子又被賦予“招财進寶”的含義,成為很多地區過年時的必備食物。按照傳統風俗,包餃子時還會把消過毒的錢币、糖果等包在餃子餡裡,象征吃到的人來年會交好運。

春節吃年糕的風俗興起于宋代,流行于明代,因為寓意“年年高”,是以新年要吃年糕。

湯圓的起源通常認為來自北宋上元節(元宵節)時吃的“浮圓子”,明代的元宵制作是“用糯米細面,内用核桃、白糖、玫瑰為餡,灑水滾成,如核桃大”,和今天的元宵做法已經基本沒有差别。而南方更流行做湯圓,湯圓也因其形,被賦予“團團圓圓”的寓意。

無論年節吃食如何演變,無論南北飲食有何差異,不變的是中華兒女世代相傳的年節。年夜飯是中國人生命裡的親情輪回,也是民族共同的情感寄托。

來源:北京日報

作者 :張慧

審校:潘啟雯

編輯:孫敏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