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三代帝師祁隽藻:“忠清亮直”廉政一生

  “三代帝王師,壽陽相國名。官居正一品,亮節并高風。世人頌祁公,詩書媲人品。今日頌祁公,儒學倡國風。”這是壽陽縣文化館館長白長生為祁隽藻所作的詩詞《祁公歌》中的一小節,整首詩歌概括和贊頌了祁隽藻的高潔一生。他說,祁隽藻去世後,太後賜予谥詞“忠清亮直”,“忠是忠孝,盡忠國家,慈孝長輩;清是清廉如水,;亮是心懷坦蕩,事理分明;直是秉性正直,高風亮節”。

  立春時節,我們來到壽陽縣平舒村的祁氏故居旅遊區,踏上平坦筆直的翰林大道,穿越最能代表中華建築景觀的四座碑坊,仿佛經曆了一次精神的洗禮。想當年,出生書香門第的祁隽藻就是從這條大道走出去的,他在、、同治年間官至軍機大臣、體仁閣大學士,在民間享有“三代帝王師”之稱譽。他的書法熔“顔、柳、二王”三體于一爐,是我國頗負盛名的書法家、文學家。傳世著述有《馬首農言》《藍公教織歌》等,其造詣之高深讓多少中外研究者頂禮膜拜。

  為官“持心清正”

  祁隽藻是山西壽陽人,他自幼天資聰穎,勤勉好學。入仕途後,更是,不驕不溢。他的一生處于清王朝風雨飄搖、動蕩不安的腐朽衰落階段,因而他深為國家前途百姓疾苦而憂慮。他為官清正廉明,忠言直谏,禮賢下士,嫉惡如仇。曾嚴禁鴉片,主戰抗英,劾奸保忠,在民間享有清官的盛譽。

  據壽陽縣旅遊局白新力介紹,祁氏故居旅遊區開發于2006年,項目總面積333萬餘平方米,總投資2.54億元,工程分兩期進行,現在一期工程已經完工,息園工程項目和展演廳工程項目正在建設當中。整個景區以“中華第一書香門第”為理念,每一個建築與景觀都充滿了文化氣息,包括及第橋、碑廊、拓碑處、慈孝堂、清直堂、硯池等。

  “清直堂就是展示祁隽藻廉潔從政的地方。這裡還有皇家賜予的三塊匾額,一塊是‘贊綸笃信’,贊揚他經綸滿腹,才華過人;第二塊是‘忠清亮直’,贊揚他的人品高格;第三塊是‘夙夜寅清’,贊頌祁隽藻清正廉潔,出淤泥而不染的兩袖清風。這邊是後人稱贊他的對聯、挽幛。這些都顯示了在任期間祁隽藻的高風亮節和高尚品性。”白長生館長在一旁講解道。

  那麼,“夙夜寅清”到底是什麼意思呢?它語出《尚書・舜典》,即“夙夜惟寅,直哉惟清。”含義為言行恭謹、持心清正,後世多以“寅清”為官吏箴戒之辭,也就是為官之道,表示為官者要始終心懷敬畏,正直清明。

  到了儒雅廣場,便是景區的核心建築―祁隽藻紀念館。館内主要以陳列祁隽藻及其父子的生平簡介、學術成就、文物、字畫、實物等為主,分為七個展廳、十個展室。整個建築群體為仿古建築,古樸典雅。

  該館建于2007年,占地面積2006平方米,其背後即祁隽藻的祖籍平舒村,是山西省曆史文化名村。祁家的故居、祖墳、祠堂就在紀念館的側後方,基本處于一條中軸線上。目前,祁氏故居現存規模并不大的五串套院,均坐北朝南,一律為清代至年間建築風格,現居住在内的仍為祁氏後人。

  留得口碑在民間

  至今,當地仍流傳着大量描述祁隽藻清正廉潔的生動故事。如免晉獻花、瞞主保煤、當珠賜府、鹹豐跪學、力主禁煙、勸主納谏、守孝撰書、皇上戒茶等等,不同程度地反映了人們對他的尊崇。

  “道光年間,他雖為顯赫一時的朝廷命官,卻為官忠正兩袖清風。有時從千裡京城返鄉探親,走時連路費都拿不出來,常到附近的上峪村向本族富戶借錢。”壽陽縣文化館館長白長生講道,一天早朝,道光見站在前邊的祁隽藻胸前沒有佩戴朝珠,便問他。他回答說,“早上房東來要數月房租,因臣手頭拮據,懇請推遲交納,可好話說了千萬,人家總是硬逼當下算清。眼看時辰不早,恐怕耽誤朝中大事,無奈臣隻好把朝珠暫且典當,還了人家房租。”道光沒想到堂堂朝庭命官竟然如此寒伧。

  由于祁隽藻學識淵博,為人忠正,因而從道光到鹹豐、到同治三個皇帝,從小都由他為其講學授課。他在授課時,不僅從書本上授之以學識,還經常從道理上曉之以大義。有一次,教小鹹豐背書,鹹豐由于貪玩背不上來,他便讓跪,正巧被道光皇帝撞見,心想哪有皇家為大臣跪拜之理,随即過去拍了一下鹹豐的腦袋,“背是皇帝,不背也是皇帝。我兒起來罷了。”祁隽藻曉之以理:“學則堯舜,不學是桀纣。”

  傳說清朝時,盂縣境内生長着一種蓮條茶葉,此茶味濃芬芳,清爽益氣,因而出名。鹹豐皇帝得知後列入他專飲的進階茶品之内,限期限量納貢。但是以茶生長在懸崖峭壁之上,采摘時跌死摔傷的人很多。後來村民們推選了兩人去到京城祁大人府上,把采摘茶葉的困難說明後,請求皇帝免征此茶。翌日早朝,祁大人早早來到殿上,問鹹豐皇帝:“你可知蓮條茶葉生長在什麼地方?當地百姓對采蓮茶有何苦難和怨言?”遂請求敕免征收盂縣的蓮茶,好讓百姓。皇帝立即戒掉了喝蓮茶的嗜好,永不飲用。

  白長生最後還講了一個“賞塔舉賢”的小故事。祁隽藻陪道光皇帝回壽陽方山避暑,有一天二人相随閑遊,來到城東的朝鳳塔下。賞玩間道光帝問他:“聽說祁愛卿孫兒師曾屢試不第,至今仍在鄉間為民,朕看你奉君多年,想賜你孫兒一官半職,也算你當爺爺的一片愛心。”他立即道:“家孫才疏學淺,如若勉強為官,豈不誤了國家大事?”皇上卻執意賜官,他既不願應承,又不好推托。忽瞥見朝鳳塔,靈機一動,便由其來曆講叙開來。“天下人想要做官的多得是,如果都是不夠格而升官,不正如同這夠不上格的‘塔筆擱硯’景觀一樣,國家的光脈就要被那不夠格的官吏毀壞了?”随即他又推薦了品學兼優的福建人何秋濤。後來道光帝給大臣們講祁隽藻舉賢有功時,衆人無不敬佩。

  “像這樣關于他廉政愛民、無私奉獻的故事實在是太多了!一下子講都講不完呢!”白長生感慨道。

  胸懷“天地民心”

  不知您是否記得數年前的一部電視連續劇《天地民心》?此劇以濃墨重彩描畫了“三代帝師”“四朝重臣”祁隽藻極富傳奇色彩的一生。

  “曆史上的文人,不乏身懷報國大志,雖學富五車,而最終不得不敗在政治權謀者的屠刀之下的,即是其中之一。”白長生曾經這樣評價道,清代的壽陽人氏祁隽藻,作為漢人中的文人巨擘,不僅在皇權争鬥極其複雜尖銳的環境中遊刃而生,而且把自己的政治主張默默貫穿于為官生涯中,并久盛不衰,侍奉道光、鹹豐、同治三朝皇帝,更不用說垂簾内還有個要命的慈禧太後!他出身于官宦之家,父親又是被無辜貶谪的皇朝命官,是以他小小年紀便厭倦官場,逃離險惡。但畢竟祁隽藻不是非凡之人,經過恩師張觀藜的點撥開啟,他認識到,改造社會是自己作為文人的社會責任,一切的逃避、隐世都是徒勞,與其被動而沉沒于權勢,不如奮起迎擊,于是發奮考場、搏殺官場,斡旋于皇極之巅,救民于水火!

  祁隽藻正是憑借這種“我不下地獄誰下地獄”的赤子之心,拓展了他博大精深的文人胸懷,成就了他拯救萬民的一顆天地民心!

  鹹豐十一年(1861年)七月,鹹豐帝在熱河避暑山莊行殿寝宮去世。他的兒子載淳繼承皇位,年号同治。為了同治的上學之事,兩宮太後降旨召回正在壽陽縣平舒村老家養病的老臣祁隽藻,令他在弘德殿為授讀同治皇帝的領班老師。為使新皇帝有個好的開端,他又向兩宮太後和皇帝呈進《崇節儉以培元氣疏》,教皇帝要“知稼穑之艱難,懔守成之不易”的道理,并建議皇帝應讓民休養生息,一切禦園修繕緩圖,要崇尚節儉、擯絕浮華。這樣就會使崇儉去奢之風不令而自行,元氣必培。

  祁隽藻率領師傅們對同治皇帝竭誠進講,博得了兩宮太後的贊賞,遂賜祁隽藻“夙夜寅清”“美意延年”匾各一面。

  同治四年,祁隽藻辭官後,于第二年九月在北京去世,享年74歲。他在臨終前危坐服藥時題詩一首:“天子臨軒選異才,八方平定物無災,上元事業十年後,定有賢豪應侯來。”寫完這首詩後遂瞑目不語。臨終前,他都還在為清廷的興衰而努力谏言,心系天下,心系百姓,實在可貴!

  他逝世後,皇帝給予其極高的評價:“予告大學士祁隽藻學粹品端,忠清亮直。加恩晉贈太保,谥文端,照大學士例賜,入祀賢良祠。”兵部主事王軒為之撰寫挽聯:“河山壯三晉,萃漢儒名物,宋儒名理,而為名臣,中外鹹知如聖喻,所雲名世鄉邦并司馬;冠冕尊四朝,統僑古遺愛,古遺直,而遺老,親賢不避宜夫子,隻歎遺徽家世繼黃平。”祁隽藻在朝40餘年,遵循儒道,輔佐帝君,注重治吏,保薦賢才,勤政愛民,崇尚廉潔,嚴于立身,謹于從事,辦了許多愛國、愛民的好事,為當時官吏之楷模,倍受世人擁戴。

  他的治吏之道、恤民思想,時至今日仍可借鑒。

以上内容由本網整理釋出()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部分内容來源于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版權請告知,我們将盡快删除相關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