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古人是怎樣“辭舊迎新”的?

古人是怎樣“辭舊迎新”的?

全文字數:2000 字

預計閱讀時間:5 分鐘

又一個新年開始了,新年新氣象,辭舊迎新都是些正常的例行工作。本文拟略說一些古人“辭舊迎新”的傳統習俗。

說到新年,先厘清三個相關的時間節點:新年、元旦、春節。

“新年”如今有兩個基本意思:一指元旦,即公曆1月1日;一指春節,為農曆正月初一。我們現在說“過年”,是先過公曆年,再過農曆年,一般人們心目中真正的新年是春節。這春節也正是古人所說的“新年”,當時卻叫“元旦”,也叫“元日”或“元朔”。在古代,“元旦”和“春節”是同一個時間節點,指的都是農曆正月初一。“元旦”一詞最早出現于《晉書》:“颛帝以孟夏正月為元,其實正朔元旦之春”。1912年之前大陸沒有公曆,是以那時“元旦”就是現在所說的“春節”,公曆的“元旦”是1912年之後才有的新概念。從此,“元旦”和“春節”開始了分工,每年1月1日稱“元旦”,為公曆新年;農曆正月初一為“春節”,但“春節”在公曆上的具體時間卻不固定。例如今年的2月1日是壬寅新年的第一天。

以下就文獻記載說說古人“辭舊迎新”的一些常見習俗。

從“辭舊”角度說,第一項工作就是“掃塵”,也叫“掃年”。古人有“臘月二十四,撣塵掃房子”的說法。宋代吳自牧《夢粱錄·卷六》中說十二月盡,“士庶家不論大小家,俱灑掃門闾,去塵穢,淨庭戶”。可見古人非常重視“掃年”。

差不多與“掃年”同時進行的還有一項重要工作稱“祭竈”,即祭祀竈神,竈神又稱竈王爺、竈君等。“祭竈”早在先秦就被列為重要祭禮的“五祀”之一,可見其曆史悠久。但這竈神究竟是誰,卻言人人殊、莫衷一是,東晉葛洪《抱樸子内篇》中說“又月晦之夜,竈神亦上天白人罪狀。大者奪紀,紀者,三百日也。小者奪算,算者,三日也”,唐代段成式《酉陽雜俎》卷十四中說竈神“常以月晦日上天白人罪狀,大者奪紀,紀三百日,小者奪算,算一百日”,以及宋代《太平禦覽》卷一百八十六引《淮南萬畢術》曰:“竈神晦日歸天,白人罪”。這些是說竈神上天去說人壞話,被說之人,罪大者減壽三百天,罪小者也要減壽一百天。是以人們都不敢得罪竈神,認為竈神有給人禍福的大權,皆謹慎祭祀之。

祭竈的習俗最初還比較簡單,唐代羅隐有送竈詩說“一盞清茶一縷煙,竈君皇帝上青天”。宋代以後,祭品逐漸豐富起來,宋代範成大在《祭竈詞》中說“雲車風馬小留連,家有杯盤豐典祀。豬頭爛熱雙魚鮮,豆沙甘松粉餌團。男兒酌獻女兒避,酹酒燒錢竈君喜。”宋代孟元老《東京夢華錄》卷十說“二十四日交年”的祭竈日,人們“以酒糟塗抹竈門,謂之‘醉司命’”。人們請竈君喝酒卻旨在灌醉他,則于敬重或有所祈求之外,似還略有一點兒小愚弄。民間還有祭糖的,說是“竈君封住口,四季無災憂”,人們用糖封其口,讓竈神閉嘴不說壞話,祈求他“上天言好事”。

古人是怎樣“辭舊迎新”的?

“祭竈”之後便是“送竈”,即焚化竈君像,代表送竈君上天。辭舊的習俗至此大緻告一段落。之後于除夕或正月初一,另貼新的竈神像,再行“接竈”或“迎竈”之祭,便是迎新了。

迎新始于除夕。“除”義為“去”,引申有“易”即交替之意,是以“除夕”就是說舊年止于此夕,明日便易為新年。除夕在辭舊迎新中是最重要的一天,除了流傳至今的吃年夜飯之外,古人最傳統的習俗便是“守歲”,須“終夜不眠,以待天明”(西晉周處《風土記》)。《東京夢華錄》說“是夜,禁中爆竹山呼,聲聞于外。士庶之家,圍爐團坐,達旦不寐”。蘇轼有《守歲》詩說“兒童強不睡,相守夜歡嘩”,連孩子也和大人一樣守到天明。

守歲夜除了“圍爐團坐”,還有些迎新工作要做,按《夢粱錄》所說,主要為“換門神,挂鐘馗,釘桃符,貼春牌,祭祀祖宗。遇夜則備迎神香花供物,以祈新歲之安”。“換門神”和“祭祖”,是迎新之始最重要的兩個習俗,為的是請門神保護、求祖宗保佑,“以祈新歲之安”。

古人是怎樣“辭舊迎新”的?

門主出入,是房屋和人們生活的重要部分。門神的祭祀由來已久,《禮記·喪大記》鄭玄注就已有“禮門神”之說。南朝梁宗懔所撰《荊楚歲時記》說“歲旦,繪二神披甲持钺,貼于戶之左右,左神荼,右郁壘,謂之門神”。門神多以桃木為之,據說桃木在古代巫術中被認為具有某種神秘力量,能使野鬼害怕,是以被優選為制作門神的材料。門神最初用桃木雕成,是立體的;後改為在桃木闆上畫門神像或寫上門神名字,認為能壓邪,這種桃木闆被稱為“桃符”。後來演化為春聯。五代後蜀孟昶在桃符上所寫的“新年納餘慶,嘉節号長春”,被認為是最早的春聯。王安石《元日》詩:“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千門萬戶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說的便是除夕夜替換春聯。替換春聯是“千門萬戶”每年的迎新習俗,這個習俗也一直延續到了現在。

迎新最熱鬧的一個習俗是燃放爆竹,在爆竹的噼啪聲中舊年離去,人們迎來了新的一年。燃放爆竹最初是為了辟邪驅兇,《荊楚歲時記》說是為“辟山臊惡鬼”而于正月初一“雞鳴而起,先于庭前爆竹”的。雖說唐以後轉為迎新的喜慶,但此類驅邪想法,依然還殘存在人們的意識裡,如《清嘉錄》所說之“歲朝,開門放爆仗三聲,雲辟疫疠,謂之‘開門爆杖’”。

古人是怎樣“辭舊迎新”的?

從人情往來方面說,古人在新年最重要的一個習俗便是拜年。正月初一一大早,百官要上朝朝拜皇帝,民間也要互相拜年互緻問候。“長幼悉正衣冠,以次拜賀”(《荊楚歲時記》),“士大夫皆交相賀,細民男女亦皆鮮衣往來拜節”(《夢粱錄》),“至有終歲不相接者,此時亦互相往拜于門”(《清嘉錄》),若是“路遇親友,則降輿長揖,而祝之曰新禧納福”(《帝京歲時紀勝》)。新年的第一天,全國上下都沉浸在這“新禧納福”的喜慶氣氛裡。

來源:秘書工作 作者:陳璧耀 (作者系華東師範大學中文系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