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唐朝魏征直谏李世民的曆史故事

唐朝魏征直谏李世民的曆史故事

  魏征是唐朝開國初年的一代名臣。他認為忠要有理、有術、有效,不能成為“下筆雖有千言,胸中實無一策”的庸吏,才能夠“子孫相傳,流傳千古”。魏征以“能臣”、“忠臣”的面貌輔政,帶來了唐朝初年唐太宗的貞觀之治,出現政治清明、經濟複蘇、文化繁榮的治世局面,為後來唐朝全盛的開元盛世奠定了重要的基礎。

  不過,在當初,魏征是服務于太子李建成的,并曾勸谏李建成把李世民安排到别的地方去。在李世民“玄武門之變”成功之後,立刻召見了魏征,責問過他。在《魏征列傳》裡,就有一段襯托李世民如何心胸寬廣的對話: 太子敗,王責謂曰:“爾阋吾兄弟,奈何?”答曰:“太子蚤從徵言,不死今日之禍。”也就是人各為其主。如果太子早聽我魏征的話,就不會有今天的結果了。李世民覺得他的話句句在理,也覺得他是個忠事之人,在即位之後就提升他為谏議大夫,并讓他随侍左右,從此在史上留下了君臣互動交流的佳話。

  魏征确實是個能臣,他建議李世民盡快撥亂反正,“行帝道則帝,行王道則王”,這其實指明了“貞觀之治”的可能出路。他谏議的内容很廣泛,從帝王的生活起居到關乎國家長治久安的大計。當李世民決定建洛陽宮之時,魏征持反對意見:“隋朝之是以很快滅亡,原因在于炀帝大肆修建樓閣,以使百姓苦不堪言,難道如今要步隋朝的後塵嗎?”李世民當即表示放棄。當公卿大臣請求李世民登泰山封禅時,魏征明确表示不妥:“目前雖然取得了可觀的成績,但是糧倉仍然不豐實,遠方部族的要求仍然不能滿足,全國的道路交通狀況仍然不樂觀,面對如此嚴峻的局面,有何功德以告慰天地?”這件事情遂得以擱置。

  魏征與唐太宗之間的忠谏對話,以“水能載舟、亦能覆舟”的名言最為有名。這句話雖然最早是荀子說的,但通過《貞觀政要•論政體》的君臣對話而進一步享譽天下:“臣又聞古語雲:‘君,舟也;人,水也。水能載舟,亦能覆舟。’陛下以為可畏,誠如聖旨。”

  譯成現代漢語來說這個故事,大概就是:唐太宗李世民與魏征讨論治國之道,李世民問:隋朝滅亡的原因是甚麼?魏征回答說:失去民心。李世民又問:人民和皇帝應當是甚麼關系?魏征說:皇帝就像一隻漂亮的大船,人民就是汪洋大水,大船隻有在水中才能乘風前進;但是,水能載舟,同時也能将船弄翻,太上皇(即李淵)舉義旗推翻隋朝統治就說明了這一點。是以,作為君王要時刻記住水能載舟,亦能覆舟。

  千百年來的曆史大舞台也在不斷地證明着這一道理:水能載舟,亦能覆舟。凡是施行仁德之政、順民心、不斷修德于天下的賢君,都使國家昌盛興隆,風調雨順,百姓安居樂業;反之,逆民心,而最終都走向毀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