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老城廂傳來悅耳的“鄉音” 豫園江南絲竹音樂會首次上演

老城廂傳來悅耳的“鄉音” 豫園江南絲竹音樂會首次上演

圖說:江南絲竹新年音樂會在豫園海上梨園開演新民晚報記者 周馨/攝

新民晚報訊(記者 楊玉紅)燈光漸起,旋律緩緩流動,一曲《彩雲追月》拉開了這場非遺新年音樂會的序幕。1月28日晚間,江南絲竹新年音樂會在豫園海上梨園開演,一段段悅耳動聽的絲竹曲,為上海市民送上新年的“鄉音”,送上虎年美好的祝願。

音樂會一開場,氣氛就被既有中國民族旋律,又有西方節奏音型的《彩雲追月》點燃了,而觀衆們聽到的《瑤族舞曲》原為西洋管弦樂曲,現在被改編成江南絲竹的演繹方式,别有一番風味。

演奏這些曲目的新苗隊的成員平均年齡10歲,個個都會2-3種樂器,幾乎每首樂曲結束後,樂隊成員都要調整座位、更換樂器,令人驚豔。他們依次演奏了《彩雲追月》《瑤族舞曲》《花好月圓》《快樂的紡織工》《老六闆金蛇狂舞》等曲目。“慢奏時,音色如叮咚的山泉;快奏時,音色如潺潺流水……我學習揚琴已有三年時間,發現這是一把有魔力的樂器,”10歲的董妙珂是一名揚琴演奏者,她回憶道,進入國小參加了學校的國樂興趣班,接觸并學習揚琴演奏,課餘時間參加演出不僅可以鍛煉自己的膽量,結識新朋友,并向更多人介紹揚琴等樂器。

音樂會下半場的演出則是湖心亭絲竹樂社的主場,樂社成員平均年齡為70歲。江南絲竹八大曲之一的《 三六》将演出氣氛推向高潮。當晚,觀衆耳熟能詳的經典曲目《梁祝》也被改編成了江南絲竹的版本,讓人回味無窮。作為壓軸曲目的《行街》慢闆輕盈優美,快闆熱烈歡快,将濃厚的老城廂生活完美呈現。“音樂會讓我們體會到‘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語’的藝術情趣”。市民梅女士觀後久久不願離場,絲竹悅耳,一弦一柱、一挑一撥盡顯江南文化之美。

“每場演出都是獨一無二的。”84歲的彈撥樂演奏者侯根生介紹道,江南絲竹講究你繁我簡、你高我低,每場演出中都需要演奏者根據現場情況進行即興發揮,将這種互相謙讓、即興創新的默契展現得淋漓盡緻。據了解,湖心亭樂社成員大多來自絲竹世家,祖輩傳承,浸淫絲竹音樂數十年,底蘊深厚。樂團數位成員為江南絲竹代表性傳承人,在海内外享有較高聲譽,具有一定的影響力。

豫園商城作為江南文化的非遺傳承視窗,始終緻力于非遺技藝的體驗與傳承。今年,豫園迎新春系列更是主打“上海老味道、非遺新體驗”,将豫園商城打造成非遺活态博物館。而江南絲竹作為上海地區特色民間合奏音樂在滬流行了300多年,曾是代表上海及江南地區“鄉音”的符号,于2006年列入大陸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保護名錄,去年底,闊别二十餘載的江南絲竹樂師重返湖心亭茶樓,也意味着絲竹人的傳承在這百年茶樓裡延續。

據悉,今年起,豫園商城還将攜手湖心亭絲竹社,每年舉辦江南絲竹比賽,并設立新苗傳承獎,将非遺技藝傳承下去,讓這極具上海文化标志性的音樂在上海文化地标活起來。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