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新華全媒+丨抽屜裡的欠條沒了——一位村醫的“新”年關

作者:春河月亮

春節前夕,記者來到山西省呂梁市文水縣鳳城鎮大城南村,回訪村醫宋文斌。多年不見,宋文斌一如既往地忙碌,人卻精神不少。

“國家政策好,現在村衛生室一個欠條都沒了。”宋文斌開門見山地說。

2011年記者初次到訪,對“欠條”一幕記憶猶新:當時,1977年出生的宋文斌是村裡唯一“持證上崗”的村醫,他和衛校畢業的妻子開辦了一個村衛生室,工作維持卻很困難。在村衛生室,宋文斌拉開抽屜,隻見裡面摞着幾百個用信封裝起的“村民家庭賬本”,一年下來村民們的欠賬不下六七千元。有的能還,有的就一直欠着。

加上還要支付衛生室的房租、水電費以及各種教育訓練管理費等,資金周轉捉襟見肘,宋文斌每次都得等村民的欠賬收回來些,再去還藥店。從醫風險大、收入低,夫妻倆一度産生過改行的想法。

新華全媒+丨抽屜裡的欠條沒了——一位村醫的“新”年關

圖為宋文斌在村衛生室内工作。新華社記者劉翔霄攝

鄉村醫生是農民身邊的“健康守護人”,在基本醫療、公共衛生服務等方面發揮着重要作用。近年來,随着國家醫改和鄉村振興政策的推進,留在村醫崗位的宋文斌和妻子也迎來了新生活。

64歲的村民和瑞娥患有糖尿病,需要常年用藥,過去她曾給宋文斌打過幾次欠條,近年一分錢的欠款也沒了。“村衛生室用的都是基本藥物,幾十種呢!糖尿病患者辦證後,在縣醫院買藥自付很小一部分。買藥、住院的錢,政府都出了大頭。”老人說。

36歲的村民康建亮前些年欠過宋文斌四五百元的醫藥費,最近幾年再沒打過白條。他說,近年,大城南村村民外出務工、加入村辦企業、種植大蔥和土地流轉,收入水漲船高,“不愁這幾百元了!”

宋文斌說,大城南村有4000多口人,常住人口1000多人,随着國家醫保政策、基本藥物制度等惠民政策不斷推進,群衆就醫負擔進一步減輕。

随着國家對鄉村醫生推行多管道補償政策,宋文斌的收入也多了“幾大塊”:10年前,他每月僅能領取400元的财政補助,無養老保險;現在,連同崗位補貼、公共衛生服務績效、基本藥物補助、工資等在内,年收入是過去約3倍。“養老保險政府也給上了,方方面面,待遇都提高不少。”

他更看重業務提升的機會。

近年,大城南村衛生室被納入文水縣醫療集團進行“鄉村一體化”管理,“今年我在縣醫院還進修了一個月,專家手把手帶着學,都是很實用的臨床技術。”宋文斌打開手機釘釘群,向記者展示縣醫院錄制的視訊學習課程,有急性腎衰竭、急性闌尾炎等疾病的診斷治療。“這個很好,有助于我們及時辨識、轉診,用處很大。”

2019年,宋文斌一鼓作氣考取了中醫助理醫師。他的目标是:一邊工作、一邊學,做好村民健康守護人。

新華全媒+丨抽屜裡的欠條沒了——一位村醫的“新”年關

圖為大城南村衛生室新址。新華社記者劉翔霄攝

如今,大城南村村衛生室搬了新址,從過去臨租的挨挨擠擠的2間舊房變成了5間房,政府出資,裝修一新,從業人員增加到了4名,宋文斌是負責人。記者看到,新的村衛生室窗明幾淨,房間功能劃分有序。潔白的牆壁上,“處方制度”“治療室工作制度”等張貼醒目。除了診療床,政府還給增配了氣壓止血帶、簡易呼吸器、候診椅和紫外線燈等裝置。

這個年關,宋文斌心情輕松不少。他直言在村醫的崗位上幹勁很大:“願意服務群衆,一直幹到退休!”(記者劉翔霄)